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运用制度研究(课题组)引言.........................................................................................................................1一、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现状.....................................................................3(一)公共信用信息的界定和相关规范....................................................3(二)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和公开存在的问题..................................7二、公共信用信息的主体身份标识...................................................................11(一)构建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身份标识的必要性........................11(二)现有的信用主体标识规范................................................................12(三)构建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主体身份标识代码体系........................13三、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的内容与范围...............................................................15(一)公共信用信息的主体........................................................................15(二)公共信用信息的具体内容................................................................16(三)公共信用信息的分类........................................................................17四、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19(一)公共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的一般原则............................................19(二)统一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模式................................................21五、公共信用信息的公开运用...........................................................................27(一)公共信用信息公开的要求................................................................27(二)行政管理领域对公共信用信息公开和使用的机制........................29(三)行业协会使用公共信用信息的机制................................................33六、公共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35(一)公共信用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的必要性............................................35(二)公共信用信息承载主体的权利........................................................36(三)信用信息归集主体的义务................................................................37(四)信息承载主体的权益保护................................................................38附件:《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条例(草案)》(建议稿).....................................45参考文献:...........................................................................................................561引言早在古罗马法中,信用就作为人格的一部分,是衡量个人能否成为法律主体的资格。一个自由人若无力清偿其债务,即意味着丧失信用,将“人格减等”,失去主体资格。之后的法律中,一直赋予信用人格属性的内涵。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信用的属性也逐步扩展。现代市场经济是以法治为基础的信用经济,主体的信用状况对其存在及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对市场主体而言,信用不仅是进入市场的资格,还是一种无形财产。然而,信用最终应体现为信息,并可为公众知晓,方能发挥信用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在我国目前信用状况不甚乐观的情况下,建立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与共享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着我国信用体系的整体构建,还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近些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美国的“安然事件”、AIG“奖金门事件”,以及我国的“全国牙防组事件”、“华南虎事件”和“三鹿奶粉事件”等,都暴露了公共生活领域信用缺失的严重危害,一次又一次为我们敲响了信用危机的警钟,解决公共信用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已十分明显。信用信息的公开与共享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诚信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要“深入开展2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1。本课题拟对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与公开等方面进行研究,以规范对公共信用信息的管理,以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功能,保障有关当事人合法权益,促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1参见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第(二)点的内容。3一、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与共享现状(一)公共信用信息的界定和相关规范1、相关名词的界定2(1)关于信用信用的基本含义是诚实,遵守诺言而取得的信任。对信用的内涵和形式,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信用的内涵,从伦理角度讲,信用是指信守诺言的一种道德品质;从经济角度讲,信用是指借和贷的关系,即在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相信受信人能实现其诺言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从法律角度讲,主要是指当事人之间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承受的义务;从货币角度讲,信用即货币。对于信用的形式,从历史角度看,经历了关系信用3、契约信用4到公共信用的演变过程;从受信对象看,信用的基本形式有公共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和国际信用;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信用形式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2本文中对所有名词的界定纯属行为需要,并无其他特殊意义。3费孝通先生在研究中国传统社会“关系”文化时发现,在乡土社会中,人民基本上是按照血缘(父系家族)来决定自己和他人关系的远近的,并由此形成人际关系的“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的形成和维系正式依靠信用的早期形式即关系信用。关系信用仅存在于特殊人际关系中,是一种既受血缘、亲缘、地缘等先天性因素的影响,又受情感、习俗、规则等社会因素的制约的信任关系。4是基于合意,并由法律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信用关系。其作用领域只存在于契约当事人之间,虽摆脱了熟人社会的限制,但不涉及公共生活领域,无法满足非契约关系当事人的需要。4信用等。(2)关于公共信用公共信用又称政府信用、国家信用。在西方国家,公共信用是指各级政府的举债能力。它是社会为帮助政府实现其各种职能而赋予政府的信用,主要发生在公共生活领域,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其核心是政府公债。公共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从本质上看,公共信用是契约信用向公共生活领域的延伸。在公共生活领域日趋扩大的现代社会,公共信用的地位和价值也越来越重要与突出。对一个国家来说,要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要有良好的公共信用。然而,如果信用指数不理想或不稳定,将出现公共信用缺失的现象,由此所导致的危害更是难以估算。(3)关于信用信息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每一主体的信用都体现为一种信息,而且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简而言之,信用信息就是指能反映社会主体信用状况的信息,即社会主体在其各种活动中产生的与信用有关的记录及有关评价其信用状况的各项信息。其内容一般包括:基本信息(身份识别、职业或行业、住所地等)、经济活动信息(贷款、担保、合同履行等与信用有关的交易记录)及其他信息(所受行政处罚信息、法院强制执行信息等)。但是,若单独使用这些信息,并不能对主体的信用状况作出5准确客观的判断。因此,有必要将各种分散的信息归集汇总,而这一归集过程也是建立信用信息系统的过程,是信息共享与公开的基础。(4)关于公共信用信息本课题所研究的公共信用信息,是指政府部门和其他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掌握的市场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5。从主体上看,既包括政府部门和其他组织,还包括各类市场主体6。从内容上看,这里的信用信息主要是指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与自身信用有关的各种记录及其他信息,并为政府部门及其他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所掌握7。因此,这里所包含的信用信息与一般意义上的信用信息的内容并不完全一致。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及评价市场主体的的信用状况,一方面要求信息归集主体的工作要切实到位,避免遗漏和不实;另一方面要构建公共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与公开的统一机制,加强对公共信用信息的管理,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也是我国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2、已有相关规范概述从目前国内已出台的规范看,以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为5为避免引起误解,这一界定仅限于本文使用,并与前述“公共信用”的内涵有明显区别。6鉴于下文对主体部分有专门论述,在此不予展开详述。7之所以如此界定,主要是考虑到那些事实上发生的与主体有关的信用信息若不为政府部门及其他履行公共管理职能的组织所掌握,则难以用来评价该主体的信用状况。当然,这有赖于信息归集部门的工作。6主,还没有专门规范公共信用信息的基本法律。相关规范主要有:2004年11月,江苏省政府公布的《江苏省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暂行办法》是较早的关于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的地方政府规章,对信息的归集、使用、异议处理和监督管理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2008年4月,江西省政府出台的《江西省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暂行办法》,其内容和结构体例上与江苏省的基本一致。2005年3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市企业信用征信管理试行办法》,主要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征集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活动的开展进行规范。2007年7月,广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广东省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条例》,专门对企业信用信息的公开、使用、监督及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并要求其他行业、部门参照本条例开展企业信用信息公开活动。2007年9月,江苏省政府公布《江苏省个人信用征信管理暂行办法》,专门对个人信用信息的采集、加工、使用及其监督管理等行为进行规定。2009年12月,河北省廊坊市人民政府发布了《廊坊市公共信用监管信息归集使用管理办法》,对公共信用监管信息的归集、使用、监督及法律责任作了较为细致的规定,尤其明确了各部门和管理机构对信用信息的归集责任。同年,杭州市也出台了《杭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和使用暂行办法》。72011年11月,陕西省人大出台《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这是全国首部关于公共信用信息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