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人力资本作用转变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79发挥人力资本作用转变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范海燕(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黑龙江省具有人力资本优势,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较小。制约黑龙江省人力资本发挥经济效用的因素主要有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人力资本存量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配置不合理等。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发挥人力资本优势,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协调发展。关键词: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投资;黑龙江PlayHumanCapital'sRoleinChangingtheModeofEconomicGrowthinHeilongjiangProvinceFanhai-yan(HarbinNormalUniversity,Haibin150025,China)Abstract:HeilongjiangProvincehasadvantagesinhumancapital,buthumancapitalmakesfewercontributionsforeconomicgrowth.ThispaperpointsoutthemainfactorsforconstrainingtheeconomiceffectivenessofhumancapitalinHeilongjiangProvinceareinefficientuseofhumancapital,irrationalstructureofthestockofhumancapital,irrationalallocationofhumancapital,andsoon.Topromotethetransformationofthemodeofeconomicgrowth,theadvantageofhumancapitalshouldbeexploited,thehumanresourcesshouldbeallocatedeffectivelyandbeusedrationally.Weshouldpromot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humancapitalandphysicalcapitalinvestment.Keywords:humancapital;economicgrowth;investment;Heilongjiang人力资本理论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物质资本是指包含在现有物质产品上的资本,包括厂房、机器、设备、原材料、土地、货币和其他有价证券等;人力资本则是对生产者进行普通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和其在接受教育的机会成本等价值在生产者身上的凝结,它表现为蕴涵于生产者自身的各种生产知识、劳动与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质的存量总和[1]。舒尔茨在充分肯定人的知识、能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以人的知识和能力为核心内容的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通常要高于物质资本。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25—64岁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92年,而黑龙江省为8.66年,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和辽宁省,居全国第五位;从每十万人拥有的大专以上人口来看,全国平均水平为2803946人,黑龙江省为5465人,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辽宁和吉林省,居全国第6位[2]。目前,黑龙江省国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达84万,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万,居全国第6位;国有单位农业技术人员达3万,居全国第3位。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近800个,职工近5万人;在焊接、电工、仪表、工业机器人等研究领域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一、黑龙江省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现状与问题当前,就业已成为关系我国改革和稳定的全局性问题,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的原动力则在于经济增长。(一)黑龙江省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现状与特点1.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居高不下。1978年,黑龙江省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就业比重为52.6%,到2003年时仍高达51.3%。近两年有所下降,2005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为46%。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居高不下,极大地影响了第一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此同时,劳动力资源的无效配置也极大地影响了区域经济增长的速度。2.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29.2%下降为2005年的21%,下降了8.2个百分点。其中1978-1997年就业比重在30%以上,1998年之后的8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维持在20%左右,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3.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缓慢上升。1978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仅为18.1%,经过27年的发展,到2005年,就业比重上升为33.0%,上升了14.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55个百分点。1997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为33.6%,略高于第二产业31%的就业比重,首次实现了劳动力就业结构由“1-2-3”模式到“1-3-2”模式的转变。4.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来要求衍生发达的服务行业与之配套,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却并未跟上。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第二产业却呈现高增长、低就业的格局,GDP比重为52.2%,而就业比重仅为21.6%;第三产业整体水平偏低,就业比重和GDP比重分别为29.3%和32.2%。一般来讲,GDP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能够相应扩大就业。从黑龙江省近十年第二、第三产业增长与从业人员的增长看,产业增长对充分就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1990年到200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为9.4%;而同期从业人员净减少166.2万人;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9%,而同期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9%。这种反常现象的出现,只能说明多年来黑龙江省经济增长是以生产效率提高为基础的,而这个效率又是以减员增效为代价的。这主要体现在近十余年第二产业生产率年均提高18.5%,而从业人员年均下降3.8%[3]。(二)经济增长对人力资源的吸纳力分析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通常用就业弹性来分析。就业弹性是指劳动力就业的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比率,反映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的强弱。就业弹性系数的经济含义是:GDP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一般来讲,就业弹性系数越大,该经济体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强;就业弹性系数越小,该经济体系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越弱[4]。2811.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减弱表1黑龙江省就业弹性1981-19851986-19901991-19951996-20002001-2005全部0.500.330.190.080.17第一产业0.240.20-2.370第二产业0.700.760.11-0.09第三产业0.590.230.470.020.521980-1990年黑龙江省GDP的年均增长率为6.87%,就业的年均增长率为2.88%,就业弹性为0.42,这表明这一时期,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创造4.54万个就业机会,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而1990-2000年期间,GDP的年均增长率为8.21%,就业的年均增长率为1.09%,就业弹性系数降至0.13,也就是说,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只能创造1.87万个就业岗位,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减弱。2001年以来,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略有好转,2001年到2005年,GDP的年均增长率为10.6%,全省共增加就业人口148.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79%,就业弹性系数为0.17,也就是说,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2.72万个就业岗位,上述现象表明,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劳动力需求的增加。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劳动力的投入已经不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资本、技术进步已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对就业增长提出了新的挑战。2.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存在明显的产业差异黑龙江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却很小,如从三次产业看,差异更大。由于第一产业存在大量的无效劳动,随着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一产业对就业的排斥力将进一步增强。从第二产业看,就业弹性由1981-1985年的0.70降到1996-2000的负增长(见表1),2001-2005年间就业弹性为0.09。在三次产业中,对就业拉动作用昀大的应是第三产业,但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低,且增长缓慢,1980-1985年第三产业就业弹性为0.59,1996-2000年降为为0.02,2001-2005年又回升为0.52。(三)经济增长未能带动就业弹性上升的原因1.重化工业比重较高,吸纳劳动力较少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重工业产品生产基地,它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超量存在的根源,由于黑龙江省的工业结构是典型的重工业结构,资本的高投入与技术的升级、经济结构的优化相关联,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冗员一直较多且国有经济比重较大的黑龙江省来说,并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就业压力有逐渐加重的迹象。2.国有经济比重大,下岗失业人员多黑龙江省既是我国装备工业基地,又是国有企业昀密集的地区之一。全省41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企业资产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79.3%,利税占92%以上。2002年全省5926户地方国有企业亏损面达49.9%,资不抵债面达36.7%,国有净资产总值421亿元,不良资产及潜亏挂帐达856亿元[5]。因此,过高的国有比重,过低的效率是制约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症结所在。黑龙江省制造业国有单位职工人数由1992年高峰期的175.9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57.2万人,采掘业国有单位的职工人数由1995年的132.8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56.9万人。但至2002年,黑龙江省城镇从业人员中,国有企业从业人员仍高达369.8万人,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52%。国内外的统计数据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堪称吸纳就业的海绵,对吸纳劳动力举足轻重。从我国情况看,非公有制经济在2002年底吸纳的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近60%。282而2003年,黑龙江省非公有制经济和其他就业形式吸纳的就业人员只占城镇就业人员总数的35%[6]。3.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投资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投资的增长应当带来就业的增长,这已被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实践所证明。但近几年黑龙江省却出现与此相悖现象,即投资增长不断加快,但从业人员增速逐渐降低。1986-2000年,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大幅度下降。应该指出,就业量减少与投资结构密切相关,不同行业和不同部门对就业的吸纳程度有很大差别。近几年资本纷纷投入IT行业和汽车制造业,这些行业是高技术产业,机器排挤工人,技术排挤劳动,就业增长必然缓慢。投资增长与投资趋向高技术行业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应在高技术行业发展过程中发展配套行业,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统筹解决就业问题。4.城镇化水平增长缓慢,质量较差城镇在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20多年的经济发展实践看,城镇化质量不高成为制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2002年黑龙江省每万平方公里拥有城市不足一座,拥有城镇仅10.2个,由于城镇密度小,城市之间距离较远,没有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落,且全省12个地级城市中有6个是资源型的,这些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枯竭,开采成本增加,造成了煤炭、森工成为危困行业,大庆石油产量也在缩减,采掘业由盛转衰。虽然黑龙江省城镇化水平(51.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09%),但黑龙江的城镇人口包含了大量的农垦、林业系统人口,其生产、生活方式还缺乏城市特性,表现为城镇化水平的“虚高度化”。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功能不完整,没有对所在地的产业和周边地区的人口产生持久的辐射力[7]。二、制约黑龙江省人力资源发挥经济效用的因素分析黑龙江省具有人力资本优势,但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的增长速度居于全国后列,这并不是人力资本理论不适合我国国情,而是人力资本有其自身的特点(流动性),另外人力资本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前提、保障条件,如制度因素、环境因素等。1.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低下,人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