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课稿: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党课讲课稿: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3篇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创新性论述从九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本质属性所蕴含的规律性要求,包含领导力量、道路方向、发展布局、价值追求等,既是历史的昭示、实践的要求,也是理论的必然,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新型现代文明的内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天下胸怀、共产主义追求。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理论,在文明追求上,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旨在创造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新型现代文明。不可否认,资本主义拉开了现代文明的序幕,现代文明首先被烙上鲜明的资本主义印记。但是,资本主义现代性既具有打破封建束缚、解放生产力的历史先进性,又具有新的历史野蛮性、虚伪落后性,导致现代社会陷入人与人对立、人与自然对立、人自身对立的全面危机,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共同体根基日趋瓦解。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资本主义危机凸显,人类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成为当下亟待回答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社会主义以实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共同体为目标,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结构等方面不断迈向更高级形态,创造新的现代文明。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发展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让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中国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新型现代政治形态的内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首要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崭新形态、先进性质、伟大使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以不断的社会革命来改造世界的革命理论,要求由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形态的新型政党来领导人民。资产阶级在议会争斗中,首先创造了政党政治这一现代政治形态。但这绝不意味着资产阶级政党是政党唯一的可行形态,相反,历史一再表明,基于资本主义政党政治的现代政治形态,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矛盾、发展难题,不仅越来越显得无能为力,甚至越来越成为社会动荡的催化剂。马克思主义政党产生于、致力于革命斗争。马克思主义范畴的革命不仅指向暴力革命,更指向不断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社会革命。这一过程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作为新型政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是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进而不断进行社会革命,建设社会主义,迈向共产主义。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政治形态中,新型政党、新型国家、新型社会形态三位一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前提,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理论逻辑内在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新型发展道路的内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目标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使命要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精髓要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揭示,阐明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马克思主义科学把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指明生产力的发展是未来社会的前提;要把发展为了人民作为自己的根本立场,不断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要将人、自然、社会看作一个有机体,协调推进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社会关系生产,以及人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解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原创性贡献。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程2同志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接续奋斗成功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其核心词汇“中国式”彰显了中国的现代化是自主现代化。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和不断走向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走自己的路,党始终强调现代化建设可以学习其他国家成功经验,但决不能照搬,决不能脱离自己的国情。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和主要任务,党确定了合理的现代化目标并作出恰当的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坚持中国道路并不断开拓创新,成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路。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磨难,在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冲击下,中国被迫开启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近代对现代化的探索,从洋务运动到改良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均以失败而告终。这种被动现代化的失败告诉我们,没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就没有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的权利。中国共产党人在反思中国近代现代化失败教训中,认识到实现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是摆脱被动受制的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现代化建设扫清了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改革开放后,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将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借鉴别国经验特别是苏联经验和把握中国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对现代化的认识不断深化,逐步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国情,毛泽东提出要大力发展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实现工业化的设想。1953年6月,党将“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纳入过渡时期总路线,这明确表达了中国的工业化是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界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本质属性。1953年12月,在中宣部发布的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明确工业化的基础地位以及和其他方面现代化的关系,提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这时虽然对现代化所包含的内容还没有用“四个现代化”来描述,但这一表述提到了现代化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在内容上和“四个现代化”是基本一致的,可以看作“四个现代化”相关内容的最早提出。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提出中国在经济上文化上是落后的,要力戒任何浮夸和骄傲,学习他国先进经验,通过几个五年计划,“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摆脱落后和贫困的前提,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关于“四个现代化”内容最早的明确表述。“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总体上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摆脱社会整体贫困落后面貌的目的。但这时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在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不是作为国家发展总体目标来使用的,四个方面也不是并列的关系,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依然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工业现代化特别是发展重工业当作其他三个方面现代化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提高的基础和保证,强调“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为着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繁荣幸福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国家”。之后,党在现代化探索中注意到现代科学文化对于现代化的重要性。1956年1月,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强调了科学对于巩固国防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指出有了先进的科学,“才能有巩固的国防,才能有强大的先进的经济力量”。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1957年2月,毛泽东从人民民主专政目的的角度论及了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内容涉及“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到科学文化的现代化。在1957年3月,毛泽东再次强调了这一点。这里没有再提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是因为交通运输业是以工业为基础的,它本身就是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1957年8月,周恩来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说明,提出工业包括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要先行但要全面安排的思想。鉴于当时世界发展的和平趋势,为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周恩来提出国防工业要放慢一些的思想,这时就没有再提国防现代化建设。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国防现代化重新被重视。1959年,毛泽东提出要在“三化”即工业、农业、科学文化现代化上,“加上国防现代化”,党依据发展的实际调整现代化的内容,不仅说明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概念,也体现了党对现代化的认识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1960年1月7日,毛泽东明确使用了“四个现代化”这个词:“是不是公开讲八年内完成四个现代化?可以考虑,内部要讲”。之后,在党的文献中不断出现“四个现代化”这一专门用语。1963年1月,周恩来将四个现代化描述为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提出“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科学技术当作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关键要素。另外,关于四个现代化的表述和原来的表述相比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用词上的调整,用“科学技术现代化”取代“科学文化现代化”,从词义上来看,用“科学技术现代化”更贴切;二是顺序上的调整,将农业现代化置于工业现代化之前,将科学技术现代化放到最后,这样调整主要是与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提出的“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一致和凸显科学技术的关键作用。1964年12月,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将上述“四个现代化”作为战略目标提出来,这也是在政府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之后,关于“四个现代化”内容的规定除顺序外没有再进行调整。此外,周恩来在大会上还提出把实现四个现代化作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分两步走完成:第一步是大致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是再用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党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关于“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的安排,在现在看来,尽管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不够全面,现代化实现的时间表设定得过于乐观,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有这样的认识并作出这样的安排也实属不易,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一时期,面对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党明确提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不能搞资本主义,只能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缺乏更多可借鉴的经验,一开始主要是学习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