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的财富观调查报告(2023)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公众的财富观调查报告(2023)重要发现:·近七成的受访公众认同财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且个人财富积累的多少与社会整体的有序发展密切相关。·相比金钱、金融等物质财富,当前公众普遍更为关注健康、时间等自然财富和人际、能力、知识、文化等精神财富。·在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过程中,近七成的受访公众具有良好的生态文明意识,但仍有半数以上的受访公众存在较为严重的面子消费意识。·超过八成的受访公众有较强的收支规划,超过六成的受访公众的投资理财意识较为强烈,并更期待通过消费享受良好的生活品质。·形成合理的财富观念,除了需要基本的收入水平作为保障之外,还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使公众对财富形成更加理性健康的认识。调查时间:2017年2月-2017年4月。问卷发放:面向31省、直辖市、自治区共发放问卷10976份(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和其他网络推送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1007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8%。尽管“财富”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之一,财富的定义问题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却常常有不同的理解。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财富观强调财富的本身,即“财富是什么”,进入新古典经济学的时代后,财富观的核心就变成了“是什么创造了财富”。马克思和阿玛蒂亚森都认为,对于财富的理解不能仅仅将其视为单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收入的提高,而是应该分析其对于实现美好生活和人的发展的影响。通过研究马克思关于财富和人的发展之间关系,我们可以发现:人的自由发展和财富的积累并不冲突;人的自由发展具有手段和目的双重价值;了解人的自由发展与财富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对待自然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家庭财富积累大大增加,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与此同时,社会经济成分、利益来源与需求更加复杂,公众的思想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交织下共存并且冲突的状态,如传统义利观与功利主义、面子消费与生态消费等观念的碰撞。让人更为熟知的是,在某些非理性的财富观等因素的影响下,实体经济与房地产发展严重失衡。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房价走势不断攀升,“办厂不如买房”曾一度成为很多实体企业家的“经验和名言”,一线城市和热点二线城市一度出现房价过快上涨,进而使得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本进一步被抬高。2017年3月以来,三亚、杭州、南京、北京、广州、郑州、长沙等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或加码楼市调控政策,在缓解楼市过热的同时,引导金融流向实体经济。然而,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为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除了出台相关措施之外,还需要人们有理性健康的财富观作为支撑。为此,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围绕中国公众财富观现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2017年度“中国公众财富观”调查。调查主要采取线上发放和推送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内容包括我国公众财富观的基本理念、财富行为选择倾向、价值观变量以及人口统计学变量等。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来呈现当前中国公众财富观的新变化,摸清影响公众财富观的可能因素,探索财富观与公众财富行为选择之间的关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公众树立科学财富观的对策建议。公众财富观:人本理念、发展理念与生态理念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公众财富增长的新阶段。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XX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根本要创新”“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其中蕴含的劳动、知识、技术等要素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财富观的人本理念和发展理念。马克思曾指出,“财富正是人对自然力统治的充分发展,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协调推进。正如马克思赞同威廉配第所说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认为土地代表自然资源与环境,而资源环境是物质财富之源。为此,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遵循整体性、有效性、动态性等基本原则,以财富观的人本理念、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作为视角来全面了解当前公众的财富观。作为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把财富观定义为公众自身对财富价值的理解认识,这种认识是通过对财富的人本理念、发展理念以及生态理念的感知评价来体现的。在一个理性的群体当中,理性的财富观念可能具有这样的特点,即爱慕财富,敬重他人,通过合作来努力创造和积累财富。而消极的财富观念的特征则是以富为耻,以穷为荣,不愿也不能创造和积累财富。除此之外,可能还存在一些极端的例子,例如扭曲的价值观,不仅不追求合作,甚至表现出“杀富济贫”或“为富不仁”的心态,或者不择手段、不顾及他人和子孙的利益疯狂攫取财富。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遵循整体性、有效性、动态性等基本原则,首先设立了有关财富观描述的30个项目并进行施测,前期收回样本量7348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提取人本理念、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三个公共因子。结合三个理念因子的分数分布区间(平均数±标准差),借鉴吸收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观点和建议,制定出三个公共因子的标准分。具体不同的财富理念指数分布区间和特征如下:人本理念:财富是人固有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外化,它由人的社会劳动创造并且服务于人自身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标准分为55分,得分越高说明个体认识到财富既有其物质形式又有其人性内涵,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发展理念:获取金钱并不是财富创造的直接目的,精神、知识、健康等其它财富也是个人和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分为50分,得分越高意味着个体更清晰的认识到非物质财富对促进自由发展的意义。生态理念: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资源(环境)的损耗是要纳入到价值当中的,标准分为45分,得分越高说明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得分越低越倾向把自然资本当作没有价值的东西来对待。通过项目测试对原问卷进行修订,并广泛推广。在10074份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公众财富观的人本理念平均值为55.51分(百分制),高于临界值(55分),这说明公众较认可财富是实现个体自我价值的手段;发展理念平均值为52.39分,高于临界值(50分),这说明公众更关注精神财富;生态理念平均值为44.26分,低于临界值(45分),这说明公众的生态消费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见图1)。第一,人本理念得分最高,公众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较强。财富观的人本理念是指“财富创造和消费的主体是人,过程是人,目的也是人”。我们从财富生产、人以及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视角,分别建立了人与财富、社会与财富两个维度对公众财富观中的人本理念进行测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一方面,在人与财富的关系中,近七成的受访者认为财富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手段,而人的价值衡量尺度在于创造了多少财富。66.2%的受访者表示“财富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是人的价值的具体展现”,68.3%的受访者认为“人的高贵不在于占有财富,而在于创造财富”。财富的生产创造过程也是人实现自身本质的过程,而人的劳动不仅仅为了创造财富,更是实现着自身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在财富与社会的关系中,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个人财富积累的多少与社会整体的有序发展密切相关。约67%的受访者认为“贫富差距过大可能是最大的不公,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并赞同“政府应在社会福利和保障领域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64.2%的受访者赞同“公众不断提高的获得感是国家最大的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进扶贫开发,展现了国家社会的人本财富观。而本次调查公众的较高认同度也体现出对人本财富观的回应与赞同。第二,发展理念得分次之,公众更关注健康、时间与精神财富。财富观的发展理念强调财富范围的延展性,具体来说财富范围不仅包括物质财富,同时也包括其他形式的财富。我们从金钱、金融、健康、时间、人际、能力、知识、精神等多个维度对公众财富观中的发展理念进行测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首先,健康、时间等自然财富得分最高,接近3.90分。污染的大气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不良的生活方式都在透支着公众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在调查中,有较多受访者表示“宁要穷袋子,不做药罐子”。其次,人际、知识、能力、文化等精神财富得分次之,均在3.85分上下。大多数受访者表示金钱不是所有的财富,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也很重要。约67%的受访者认同“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资源也是一种财富”;“只要有能力,其实不用怕赚不到钱”以及“只有不断学习知识才能让我满足”等充实情感的精神财富。最后,金钱、金融等物质财富得分偏低,均在3.80分以下(见图2)。相比健康、时间、文化、能力等财富,本次调查发现公众对于物质财富的认同度相对较低。第三,生态理念得分相对较低,但具有较高的公众共识度。不同于仅将商品作为财富的狭隘观点,生态理念是将空气、水等非商品财富纳入其中,强调非商品财富对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延续得益于自然界的持续给养。长期以来,我们对自然界的索取带有严重的破坏性,造成的很多生态问题需要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的时间才能修复,而有一些甚至不可逆转。调查数据显示,67.5%的受访者认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说明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在公众的日常行为中,仍然存在反绿色消费行为,如55.2%的受访者表示“打包剩饭剩菜非常丢人”。虽然公众财富观的生态理念得分相对较低,但是相对于人本理念和发展理念,生态财富观具有最高的公众共识度。通过进一步挖掘数据显示:人本理念得分的标准差为13.00,发展理念为12.40,生态理念为10.47。标准差越高表明财富的人本理念虽然认知度得分最高,但公众认知差异更为显著,存在相对较多的低分层,即在多数人关注人本理念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公众忽视财富与自我价值的关系,陷入金钱的泥潭中。相比之下,公众对生态理念的认知度虽然不高,但是共识度却相对集中。影响公众财富观的因素公众财富观的人本理念、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之间相互影响,财富观的形成往往也是多个因素、多个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受访者的受教育形式、家庭经济条件、现代性人格特质等主客观因素,以及性别、年龄、学历、居住地、职业、收入等人口统计学变量都有可能对自身财富观形成造成影响。通过因素间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某些变量间的相关性显著。为进一步探析哪些因素对财富观的三大理念的解释力度更大,我们联立相关因素和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建立了分析模型,对更详细的内在关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首先,现代性人格特质程度与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即越具有独立自主、内控取向、消费取向、公平正义等特质的受访者,其财富观的三大理念指数越高。本次调查中,公众的现代性人格特质得分均在3.50分以上。其中公平正义特质得分为3.81;独立自主特质得分为3.76;内控取向为3.72;消费取向为3.59。表明公众更关注社会贫富差距,而对享受消费的认同度相对较低。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现代性人格特质明显的受访者,其财富观三大理念均约高于各个平均值20%。其次,素质教育接受程度与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即接受越多素质教育的受访者,其财富观的人本理念、发展理念和生态理念的指数越高。本次调查中,当问及“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形式是”?39.5%的受访者选择偏重“思想品德”教育,45.6%的受访者选择偏重“以成绩论英雄”教育,14.7%的受访者选择偏重“成功就是有钱”教育。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选择素质教育的受访者,其人本理念得分为58.43(高出均值5.26%);发展理念得分为55.26(高出均值5.48%);生态理念得分为46.67(高出均值5.45%),而选择重视以成绩或金钱为主要教育目的的受访者,其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明显低于平均值(见图3)。再次,家庭经济的富裕程度与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呈正相关。家境越富裕的受访者,其财富观三大理念指数越高。本次调查中,当问及“您的家庭经济情况”,46.8%的受访者选择“小康”;34.2%的受访者选择“一般”;16.3%的受访者选择“富裕”;2.7%的受访者选择“拮据”。进一步相关分析显示,家境富裕的受访者,其财富观三大理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