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热选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3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热选4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热选4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第一篇】本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一)观察蚕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先让学生通过肉眼观察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再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从学生的汇报看,他们的观察很到位。例如:他们能用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大小,用放大镜观察到蚕卵中心处略微向下凹,蚕卵有的是黄色,大多是灰紫色……这些说明学生已经能借助有效的工具进行细致的观察了,我感到十分高兴。(二)了解蚕健康生长需要的条件在本环节中,我通过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蚕要从卵里钻出来了,我们怎样迎接小蚕的诞生?学生谈到了要为小蚕建立一个“家”,并在盒盖上钻些小孔、为它准备食物等。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在盒盖上钻孔?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蚕的孵化需要空气。再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蚕卵的孵化还需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问题2蚕宝宝诞生了,我们怎样才能让它健康成长?2/13这里让学生根据以往的饲养经验来交流,同时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学生明确了蚕的健康成长还需要考虑光照、食物、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三)学习观察记录的要点和方法(这一环节不宜忽视)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记录的?*你有什么好方法可以把蚕的各个时期记录下来?旨在引导学生科学、细致地观察和记录。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第二篇】学习本课时,我并没有直面新授内容。课前我浏览了课文,本课是1现代阅读诗,有趣也简单。于是教学本课的方法上并没有把本课当作要传授的新授内容,将后面“语文园地三”中的“口语交际”作了新授的话题。出示教材图,尽情引导学生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插入了有关看图说话,写话的要求。比如,什么时间,天气怎样?(意在引导学生能用上平时积累的四字词语)什么地方?和谁去干什么?(把所看到的加以想象修饰语,使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为了衔接新课,我在引导时,使用了现代诗句的形式,板书:秋天是一幅画红红的橘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洋洋洒洒3/13时而碰头,时而私语它们在争着向人们展示自己的魅力。听听,这是秋的话语。秋天是一首诗,一片片火红的枫叶,潇潇洒洒时而半空筋斗,时而落地打滚,听听,这是秋的甜言蜜语就这样,情不自禁地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我出示了阅读要求:1、文中描写了哪些事物的声音?想想这些声音的特点?(意在引导学生注意事物的特点,声音是因事物特点而定)2、秋的声音在哪里?3、文中在突出事物的特点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4、自己也来写写这样的诗。(这环节,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阅读方法“勾、画、批、写”等方式。)学生边说,我边板书,在板书的同时,也对秋的迷人景象作了些感悟,并且重复多遍,有很多孩子也能像我一样,手舞足蹈了。我像获得了宝贝似的,看着每个孩子脸上都洋溢着一种快乐。于是出示了第一小节诗,让学生仿照写一段。(学生完成不错的,我巡视了一圈,可以说是大部分孩子都能完成。)有个女孩写到:听听,春的声音,杨树拍拍手掌,“沙沙”4/13是绿叶感谢大地的声音我见孩子们,不但兴趣浓厚,而且进入了角色。前面已经学过《秋天的雨》无论是从语言还是修辞运用上都有了一定的功底,“趁热打铁”把“阅读与写作”同步进行,于是出示了题目“我的秋天”这下教室里像热锅的蚂蚁,有孩子说:“我的秋天在校园里”接着“我的秋天在果园里”……我将学生说的一一板书。(一看明了,每句话都能成为一番景象的总句。只要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实际+想象”就是一段优美的话。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河水,就是成绩差的学生也能写。还可以鼓励学生用现代诗的形式去写。)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写作面,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快乐,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40分钟左右每个孩子都能写上三段以上的习作,无论是从语言的组织,层次的构建都是成功的,也有用现代诗的形式写的,挺新颖的。如果说,我的教学是成功的话,那我有如下反思:本课作者抓住了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体现了秋天景物的美好,赞美了秋天。本人的教学指导思想是“读与写”并联。一、阅读感悟写法,习作妙笔生花。本首诗歌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诗中写了两个方面的声音,一种是能感觉到的声音,如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需要心领社会而不可闻的无形的声音,像文中最后两节中写的5/13秋天的声音。如何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是本人在教学中的难点,也是亮点。首先要留意秋天更多的事物的景,搜集类似于诗中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吹稻谷“哗啦啦”,梧桐树叶飘落“哗啦啦啦”,风吹枯枝“刷啦啦”……然后要选择好自己所要描写的声音,按本文的诗歌形式组织语言进行续写。(这环节本人在教学中,落到了实处,每个孩子都能写了,有几个孩子真写的好“学生作品内容略”)。最后要仔细阅读自己续写的诗歌,是否做到了内容美,有韵味。(这环节尽量尊重学生的思维,不删改,多鼓励,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快乐,语文的快乐。)二、“读”是体现学习语文的快乐。本课是一首现代诗,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如何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呢?这是本人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同时也是难点。针对本课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诗歌的特点所体现的就是节奏美,只有通过“读”“悟”去想象诗歌所展示的画面。从而体会秋天的美好。比如,诗的第5节,当读到“在每一片叶子里”可以想象落叶随风飞舞的美;读到“在每一朵小花上”可以想象在秋季开放的各种野花的鲜艳清香;读到“在每一滴汗水里”可以想象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及脸上所洋溢喜庆的笑容……所有这些都能让我们感受到秋天的美好。三、习作与仿写。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出示第一节诗(内容略)。点拨,把秋天风刮黄叶的“刷刷声拟人化为”6/13黄叶道别的话音“一句话讲出了树叶与树的情意,多像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出示要求仿写,见前面学生作品为例。)总之,在语文教学上,根据教材的内容,文章的体裁选定自己的教学思想。根据话题定内容,根据内容定基调,有效实施阅读与写作的同步。语文课要有读书声,每篇课文要有习作练习,哪怕是一段仿写,续写、依据内容写、日记等形式动笔练习方式,方能体现语文的快乐与实质。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第三篇】设计理念:《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沉和浮》的第一课,三年级的学生,对于“沉和浮”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同时他们对于“沉和浮”也有着许多似懂非懂的问题。这一课的教学从学生观察小石头等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开始,引领学生观察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一个统一的观察标准,为后面对沉和浮的探究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这一活动的设计并没有直接让学生将物体放到水中去观察,而是引导学生经历一个猜测及验证的过程,因为,学生只有在经验与事实产生矛盾的时候,才能引起他们的思考,从而发现并提出问题,此时适当的对学生再做以提示,引导学生建立比较的概念,从而轻松的解决本课的难点,同时也为今后此类实验的教学做好铺垫。7/13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从观察身边的物体开始,研究观察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2、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的活动过程,并能获得关于物体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二、能力与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观察研究的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分析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经过简单的推测、实验的活动过程,获取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难点:引导学生推测、实验、观察、交流,获取物体在水中沉浮与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教学准备:1、教师演示用的木块、石头、浮标。2、小组观察研究用的泡沫、西红柿、橡皮、牙签、大头针、螺帽、蜡烛头。3、小组观察或演示用的大小一样、重量不同的球形材料一组;轻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材料一组。教学过程:一、我做过,我知道。1、引言激趣。老师出示石头、木块、浮标。8/132、直接进入课题,板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二、我猜猜,我试试。1、请学生从桌内轻轻拿出材料袋,认识物体。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测物体的沉浮。3、学生汇报猜测结果。师提出问题:根据什么来猜测的?4、引导学生用实验来检验猜测的对错。在实验前提出要求:1大家要学会分工合作。2请将物体依次放入水中实验。3注意仔细观察。4将实验后的物体擦干放回材料盒中。5、学生汇报。6、老师小结:看来,猜测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必须通过亲身实验,才知道哪些物体在水中会沉,哪些会浮。三、我来想,我来做。1、老师提出疑问: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什么有关?2、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及时提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它的大小、轻重有没有关系?3、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放手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老师巡视指导。4、请学生来汇报想法、实验结果。在交流中获取答案。5、小结并板书: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跟它的大小、轻重是有关系的。四、我经过,我来说。1、通过学习这一课,鼓励学生说说收获,谈谈感受。2、老师做演示实验。9/133、下课!总结:浮标运用明概念、判断有标准,利于后续活动。在学生思维冲突、迷惑处引导,教学才会有效。现象与本质,学生口中说出浮力、密度,接下去研究大小、轻重与沉浮的关系,学生已有认知基础是否利用?怎样利用更有效?老师要给予重视,再加追问:与什么密度有关。学生各组意见不一样,可喜?可忧?还是无措?无疑到有疑,到新的疑,小疑则小进,再疑则再进,一节课如此者四,课始于疑,课终还有疑,学生质疑,教师激疑……疑是学习起步。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第四篇】【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二)科学知识1、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10/132、通过游戏、实验,使学生懂得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初步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会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2.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教学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教学理念】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教法设计】创设情景,导入课题——演示引导,实验探究——巩固练习,拓展延伸——课后小结。【学法设计】倾听——观察——质疑,比较——分析,巩固归纳——演绎推理【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塑料直尺、小鼓、小棒及笛子、唢呐、铜锣、腰铃等民族乐器各6个以上,两把口琴,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一小盆。【教学预案】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11/13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为了更好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更加开放有效地进行科学学习及实验探究,我把学生分成6个大组,每组8人左右,桌上配置相关的学具和实验器材,各组组员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听听声音》教学反思1、课前准备不充分,致使一些环节处理不到位。首先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不够坚定。课前我准备了两种实验材料,一种是用卡纸剪出的钉架,一种是用细绳挂起三枚铁钉的鞋盒,另外还有一些诸如铃铛之类的东西。但教材安排用蛋架架起铁钉,于是我迷信教材,总感觉教材说的就是最好的,于是在上课前临时改用姚老师准备的蛋架,致使一些教学环节发生了改变,而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也受到约束。其次,备学生这一环节不到位。四年级的学生还只是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