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委员代表在委员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精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有关委员代表在委员代表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精编坚持“四个统一”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典范xxxx年xx月xx日,习近平总书记在xx古运河三湾公园考察时强调:“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高品质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之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典范”。近年来,xx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点多、线长、面广,需要统筹各方资源力量,系统化集成化加以推进。为此建议:一、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统一起来,共抓大保护,打造最美绿色生态长廊。充分发挥国家文物局设在xx的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职能作用,细化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和滨河生态空间分类管控,严格实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坚持水岸同治,抓好退田还河(湖)、湿地保护、环境整治等工程,严控遗产点周边文化和生态空间占用,实现河清岸绿景美。坚持江河湖联治,加快实施断头河连通工程,统筹农业灌溉和排水系统建设,确保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坚持上下游共治,研究制定生态补偿、土地保障等政策,持续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廊道和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等重点项目,确保“一河清水向北流”。二、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名城名镇保护修复统一起来,推动大复兴,打造新时代xx文化标识。要在整体保护修复上下功夫,处理好旧与新、建与管、产与城的关系,编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结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xx段)保护建设规划》,细化名城名镇名村更新方案,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运河特色小镇和美丽村庄。在系统活化利用上做文章,规划建设非遗技艺传承中心,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支持发展“文博游”“古巷游”“民俗游”,系统梳理文化遗产、名人事迹和文学作品,依托新媒介展示解读运河文化,打造一批xx特色运河文化地标。三、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统一起来,跨界大融合,打造文旅产业发展新高地。重点打造“一馆一道一圈一节”。“一馆”,即依托xx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延展产业链,在文物保护利用展示、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探索创新,培育《运河宝藏》等节目,组织文化大家和非遗大师创作反映大运河前世今生的精品力作,打造全国乃至世界运河文化研究和展示中心。“一道”,即沿线步行慢道、骑行道,规划建设一批运河驿站,重点培育大运河马拉松赛和自行车赛,加快建设运河旅游重点景区。“一圈”,即依托沿线江河湖资源,大力培育通用航空旅游业,建设“全域低空旅游观光圈”,形成陆上有慢道、水上有巴士、低空有飞乘的运河旅游新业态。“一节”,即依托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和中国大运河学会等平台,持续办好世界运河城市论坛、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系列活动,讲好运河故事。四、坚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加快大转型,打造现代世界内河航运的典范。加快绿色化、集约化、智能化转型,推进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船舶专项行动,研究制定鼓励船舶改造应用LNG清洁能源、停靠港口优先使用岸电等优惠政策;完善“公水、铁水、水水”等多式联运枢纽站场的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出台内河集装箱发展扶持政策,积极开辟xx的集装箱运输航线;推进智慧船闸、智慧航道、智慧港口码头建设,打造智慧运河。医养结合托起“最美夕阳红”截至xxxx年底,xxxx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xxxx万。“未富先老、未备先老”“老有所养、养必有医”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xx年前,我开始创办养老院,结合实践与思考,就深化医养结合提三方面建议:一、养老是家庭的义务,也是政府的责任。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医养结合加快发展。一老一小是家庭的两个宝,要像珍爱孩子那样珍视老人,像重视儿童教育那样重视养老事业,切实把医养结合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是加大引导。制定出台推进医养结合的具体办法,明确业务规范、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基层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推动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开设老年病房、增加老年病床数量。积极引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与养老机构合作,建立康复护理联合病房;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构建居家享老、社区安老、机构颐老的分层次、全覆盖服务体系。二是加强统筹。省级层面强化卫生健康部门的牵头作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避免多头管理、无序管理。建设健康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打通医疗和养老信息壁垒。三是试点推进。从省级层面加强试点推广,实现从点的突破到面的提升、从量的积累到质的改变。二、养老是幸福的保障,更是民生的底线。失能失智和长期卧床的老人,是最需要关注的群体之一,养老的压力最大、负担最重、生活最难。建议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在确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同时,减轻经济压力、释放家庭负担。努力做到三个“一部分”:一是医保分担一部分。将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探索将医保个人账户用于支付长期护理保险、居家护理服务、健康管理等,推动有病治病、失能护理、无病康养无缝对接,用“一张床位”满足三种需求。二是社会帮助一部分。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结对挂钩,制度性送医上门;鼓励开展“时间银行”等互助养老和志愿服务,营造尊老爱老的社会氛围。三是政府补贴一部分。扩大公益性医养结合机构覆盖面,加大对低保老年人的医疗救助保障,提高低保边缘家庭失能失智老人入住医养结合机构补贴力度,实现应养尽养。三、养老是老年人的需求,却是年轻人的事业。每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在养老问题上,年轻人责无旁贷、义不容辞。一是由年轻人入手,通过推进住宅适老化改造、建设家庭病房、普及家庭医生等,更好发挥子女的家庭养老照料作用,使家庭成为养老的第一道护栏。二是从年轻时抓起,加快推进全民长期护理保险,从省级层面对参保对象、筹资渠道、保障范围、失能标准等进行顶层设计,发挥保险的大数法则互济作用,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走进现实。三是引年轻人参与,加快培养老年医疗、护理、心理和健康管理等专业人才,壮大全科医生和养老护理队伍,完善薪酬、职称评定等激励机制,避免“银发人照顾白发人”成为普遍现象。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升婴幼儿早期发展水平在全省人口出生率降低、老龄化加剧的趋势下,孩子的养育愈发成为家庭与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调研发现,我省每千人口拥有托位数仅为x左右,育儿家庭中有托育需求的超xx%,而得到满足的却不足xx%。已经入托的x至x岁婴幼儿,从其入托机构性质看,民办托育机构约占七成。我省普惠托育体系建设的短板显而易见。一是供需失衡,早教服务良莠不齐。目前,x岁以下婴幼儿照料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公办幼儿园、早教机构对于托育服务供给意愿缺乏,专门的、有资质的、让人放心的托育服务机构数量仍然有限。二是行业发展缺乏规范,市场环境尚需优化。人口密度大的中心城区缺乏专项配套用地,相关建筑设计、卫生保健等标准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托育机构存在室内外面积不达标、光线不足和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三是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偏低,成为制约托育服务发展的瓶颈因素。托育工作责任大、待遇低,流动性大,相应的培养体系、培训标准缺乏,合格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建议:一、科学做好托育顶层设计。加快促进我省普惠性、高质量的托幼教育体系建设,提升托幼服务覆盖面和供给水平,推动“三孩”生育政策实施落地。卫健、发改等部门要加强对未来x至xx年各地区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情况研判,对托幼机构的层次、数量、布局等统筹谋划部署。坚持省级指导、市级牵头,统筹各部门力量做好市域内各区县托幼资源规划与布局,着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就近就便、托幼一体化”的普惠性托幼教育资源体系。二、有效扩大托育资源供给。加大投入力度,通过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托育机构,发挥其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保障质量和平抑价格的重要作用。坚持公民办并举,充分调动多方社会力量举办普惠性托育机构。加强社区托育资源建设,鼓励支持将托幼服务纳入民生实事范畴。住建、自然资源规划部门要在新建小区同步规划、配套建设托幼机构。在农村地区采用建立综合性托幼中心、家庭“邻托”等多种形式,积极拓展普惠性托幼服务资源。鼓励大型企事业单位等举办托幼机构,通过土地划拨与优惠、税费减免、租金补助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释放潜在的托幼资源供给潜能。三、完善托育服务发展制度体系。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在参与托幼服务发展中有法可依。健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明确专业部门监管职责,消除服务监管盲区,加强社会监督,探索专业社工督导等方式,对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定期考核。注重培育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行业发展规范,细化建设标准、服务标准和服务收费等内容。四、切实抓好托育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鼓励相关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设立专业,将托育专业人员作为急需紧缺人员纳入培训规划,培养大批既有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又有专业知识能力的托幼人才。切实加强托育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培训,增强从业人员法治意识,大力开展职业道德和安全教育、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依法保障从业人员合法权益,建设一支品德高尚、富有爱心、敬业奉献、素质优良的托育专业人员队伍,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