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少熬夜!诫子书教案【推荐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诫子书教案【推荐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诫子书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2、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积累名言警句。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难点: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和课文诵读情况。3、检查学生收集的有关作者、作品的情况。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三、诵读课文,理解内容1、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言文的韵律美。(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参考资料,少熬夜!(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3、想一想,读懂了什么,哪些词语、句子不理解的?4、对照注释,翻译课文。以:用来;广才:使……广博成学:成就励精:振奋年与时驰:年华意与日去:意志;岁月遂成枯落:最终;枯败,凋零。5、理解重点句子:说说对以下两句话的理解。(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2.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四、问题探究1、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2、文中表达中心意思的关键句是哪一句?3、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吗(道理或事实均可)?A.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的最好参考资料,少熬夜!的例证。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4、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5、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文章结构本文如何提出论点,进行论证的?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六、名句赏析(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淡泊”、“宁静”,看起来是不想有所作为,但现在“不为”正是为了将来“有所为”。“淡泊”、“宁静”正是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阶段,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更加有所为。“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颓废的无奈感伤,而是以“明志”与“致远”为终极目标和远大理想的、真正有志者的无声誓言,是积极向上和进取的,是催人奋进的。“淡泊”与“宁静”,不是消极地逃避现实,而是志在修身,进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所倡导的,“无为”的结果是“无不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虽只寥寥八字,却被诸葛亮钟爱一生,而且贯穿诸葛亮一生,成为他的精神的集中体现。(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1、非学无以广才无论人处于什么阶段(少年,中年,晚年),学习与志向总是最重要的。古今中外的天才宁有种乎?非也。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诸葛亮的眼光是深邃的,他告诫儿子“非学无以广才”的话语既是很普通的谆谆告诫,也是亘古未变的哲理。他不但告诫儿子要学习,而且还要珍惜时间,发愤学习,并要注意学习方法:要“静”、“志”,不能“淫慢”、“险参考资料,少熬夜!躁”,并用“年与时驰,意与日去”时光的无情流逝和“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的人生无奈与悲叹警醒儿子。2、非志无以成学“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北宋苏轼)没有理想的人就像河流中的浮萍,他们不是行走于世,而是随波逐流。他们的人生注定将是碌碌无为的一生,平庸的一生,可悲的一生,最后只能“悲守穷庐”。“志不强者智不达。”(战国墨翟)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不可能成就自己的学业的。东晋时期的葛洪就说:“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没有坚定而崇高的理想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治学中去的。“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人是靠肉体生存于世的,更是靠精神支撑生存于世的。肉体上倘若出了问题疾病是可以用汤药治愈的,而精神上一旦出了问题疾病却是很难治愈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思想上的绝望。思想上的绝望比任何难以治愈的顽疾都要可怕千万倍。“人无志,非人也。”(三国嵇康)人是有思想的高等动物。人若无志,则与动物何异?心中没有理想,生活也便索然无味。没有理想的人就如同精神空虚、灵魂缥缈的一副躯壳,即使苟活于世,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七、背诵诫子书教案【第二篇】一、导入新课开课之始,我会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俗语开篇,然后请学生列举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例如;草船借箭、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空城计、借东风)其目的是通过学生固有知识,加深对作者的认识,提高学生兴趣,便于课程开展。二、出示学习目标。根据七年学生初学文言文的特点,我制定了相对简单的学习目标。三、走进作者,检查预习。以检查的方式了解作者、介绍背景资料。此环节以学生为主,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以及其他学生的讨论补充完成填空内容而背景资料的介绍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有一定的帮助。四、初读——熟读课文1、首先,教师范读,并在范读过程中提示长句的停顿,例如: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此时,要求学生标记生字注音,注意词句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之间互读。(此时,教师应走进课堂随时与学生讨论交流)3、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参考资料,少熬夜!准备点评,并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五、精读,疏通文意。(教给孩子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1、首先我自学——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师巡回指导。2、其次我主讲——找学生代表作为主讲人,带领学生疏通文意。要求主讲人讲解内容正确、充实,声音洪亮。(其他同学应注意听讲、随时积累)3、我评判:主讲人讲解完毕后,其他同学应指出主讲人讲解不正确或有遗漏的地方。并指出正确答案。4、我提问:主讲人及在评判环节中提出疑问的学生有权利,向其他同学提问(文言实词和句子翻译)5、我听老师讲:在以上环节中,作为老师的我会全程记录,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判(以鼓励表扬为主),并最后总结,对相关知识作纠正补充,保证知识的正确性、完整性。六、研读,赏析文章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作三部分。如幻灯片所示,我用不同的颜色标出,然后,我会让学生以自由讨论的方式思考:每一段都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第一部分,作者了告诉我们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宁静专一、节俭、淡泊名利第二部分,作者阐明了志与学的关系,阐明了勤学励志的观点,再次强调了静对于学习重要性。第三部分:从反面论述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作为七年级的新生,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时可能会遇到一定困难为此,我会在学生讨论前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以突破(如静、俭、淡泊等)。此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找出正确的答案。即使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不够准确,我也会给予学生鼓励,并以引导的方式给予改正。文中多次提到静字,可见静对于修身养性、勤学励志的重要性,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静的反义词,学生应该不难找出“躁”字,接下来我会继续引导,文章前半部分讲静对于勤学励志、修身养性作用,后半部分又讲险躁的危害,这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呢。讲到这里,对比手法变呼之欲出了。再次环节,我避免了把此篇文章当作议论文来讲,是考虑到此阶段的学生对议论文比较陌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最后,我会紧扣研读部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研读部分的学习,学生应该能总结出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勤学励志的关键词。为此我会以此为契机告诫学生,在生活中也要如诸葛先生所言,做一个:宁静专一,勤俭节约、勤学励志的社会主义合参考资料,少熬夜!格青年。诫子书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3、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1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1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找生谈。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二、初读课文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注意(1)生字夫(fú)澹泊(d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