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汇集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9马克思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汇集4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马克思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汇集4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马克思人类命运共同体论文【第一篇】摘要:“世界历史”思想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在马克思的各个主要著作中都有提及此思想。它涉及到生产关系、交往方式、基本历史、文明交流、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更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逻辑相一致。在当代,习近平主张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着非常密切的逻辑关联。因此,只有在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联系,才会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词:马克思;命运共同体;世界历史理论一、世界历史理论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如果要真正理解并掌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之间的联系,就必须要理解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内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曾认为:“每一个相互作用的活动范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越是扩展,每个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会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交往方2/29式而使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彻底消灭,历史也成为了世界历史。”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将这一思想进一步深化:“因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也正是因为资产阶级拓展了世界市场,所以每个国家的生产和消费自然会成为世界性的了。”上述可见,第一、世界历史不是本来就有的,而是各个民族和国家通过联系交往打破已有的原始封闭状态后,使各个民族交往日益密切并且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第二、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根本的动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第三、世界历史时代的开启是资产阶级,由于资产阶级先进的生产方式,使各个国家通过国际市场联系起来。(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党提出的一个思想理念,是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的重要理论。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提出“为了世界的和平发展,我们应该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又更进一步强调“中国为了世界和平发展和国际秩序,愿意尽全力促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建立,实现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望。”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指出:“中国会一直维护和平发展,坚持建立相互尊重、互惠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持构建共赢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同年,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努力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因此,推动建设亚洲命3/29运共同体。”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通过建设亚洲命运共同体,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由此可见,伴随着内涵越来越丰富的人类命运共同體,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建立平等相待、互惠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维护公平正义的安全格局”“促进和而不同的文明交流”“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它表达了中国愿意同世界人民一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愿景。二、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关联(一)构筑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谋求利益最大公约数理念的创新,其中构筑的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应该成为当今时代所应该践行的新公平观,它是在继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公平问题上做出的重新诠释。马克思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世界历史图景是在顺应当时的现实下描绘的,他对于资本主义行为的批判是一种带有指向性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原始积累“是资本之前的资本生成的史前阶段,它们就像地球从流动的火海和气海的状态变为地球现在的形态所经历的过程,处于已经形成的地球的生命的彼岸一样。”由此可见,马克思不仅承认资本主义用暴力对劳动者进行强迫,由于劳动者在这种暴力威胁下生活而感到长期困苦不安,与此同时他还承认这样的暴力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为资本主义的暴力摧毁了旧的社会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相比于马克思提出的安全隐患,习近平站在全球可持续发4/29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并依据国内外安全形势变化提出了更具有全球性的安全观念,准确把握了资本主义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历史进程规律,比起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野蛮行为的批判更加深刻。对于野蛮的资本主义,习近平也一直在强调“人类共存之道从来都不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穷兵黩武也不是人类和平之策,零和博弈更不是人类发展的道路。”在了解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习近平主张提倡建立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保证国家的安全才是生存发展的前提,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格局。习近平通过超越零和、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利用平等尊重、相互商量来增进信任,所有的这些共同组成了包含广泛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目前处理国与国之间争端,寻求国与国之间共识的重要行动指南。这既彰显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也符合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利益,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注入中国力量,更表现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二)开展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提倡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与马克思所主张的“世界的一般哲学”思想理念如出一辙。马克思认为“任何的真正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人民中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华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所以说当哲学成为自己时代的精华的时候,就“必然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时代:那时候哲学不光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也会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与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影响。5/29那时,哲学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马克思主义世界的哲学,”这样的方式成为了马克思所认为的文明交流方式。习近平认为想要增强交流深度与包容互鉴,推动世界和平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就必须以是“世界的一般哲学”为思想基础的文明交流。而马克思关于“世界的一般哲学”的思想为习近平继续探寻“构建文明交流的具体路径”带来了方法论意义。对于开展“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不同民族的智慧凝聚了不同的文明,文明并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要平等尊重各种文明,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的发展。”他看到了当今多样性的文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任何文明成果都需要被尊重,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低其他文明。在文明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持有积极学习的态度,吸收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并使人类创造的文明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相比于马克思关于哲学的一般世界历史性,习近平的文明交流思想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系统,涉及范围更加宽广,提出了用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交往方式,促进了文明融合,架起了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使人类文明具有持久的生命力。(三)建立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在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中,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才是生态问题。马克思认为想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就必须休戚与共、相互促进。但是,人与自然原本的关系6/29却被资本主义打破了。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产生矛盾的根源来自于异化劳动,异化劳动阻碍了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追求美好环境的建设,它更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自身、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只有打破人和自然的异化关系,积极的扬弃异化劳动,才可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即“人和人以及和自然界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真正解决对象化与自我确证、自由与必然、个体与类之间的斗争。因此,实现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终极关怀的根本路径,就是打破人与自然的异化关系,完成人的自然化。习近平所主张的“绿色发展、尊崇自然的生态体系”理念是对于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规律的见解,也是对于“生命共同体”的认同,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人的自然化”思想的继承。人类命运共同体,先是生命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日益严重的气候问题表明地球上的生态危机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一旦崩溃无一国家得以幸免。马克思与习近平共同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体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即使两人分别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时代背景。习近平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之上,在世界历史理论框架下提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深刻把握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特色道路,是马克思终极关怀的在当代的诉求。三、世界历史理论对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一)传播共同利益观,构建利益共同体7/29在冷战结束后,和平发展便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历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全球经济高度融合,世界经济真正的走向了一体化,各国之间的利益也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当全球性出现问题时,没有一个国家能夠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各个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各个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加强合作,传播共同利益观,构建利益共同体是各国顺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站在人类命运发展的高度提出来的经济共同体,一是“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发展”,二是“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中国所主张的全球化是一种新型的全球化,其目标是实现“共赢”的思想理念,推动世界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构建一个开放型世界经济,建设人类经济利益共同体,绝不仅是追求自身利益和自身价值。为了打造经济领域的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思想主张、成立了亚投行,积极帮助其他国家,欢迎他们搭乘中国的经济便车。可见,中国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其他国家。中国在用实际证明中国所倡导的这种全新的全球化,积极的传递“共赢”理念,打造人类经济利益共同体。如今,面临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真正的做到独善其身,这就要求每个国家在实现自己国家的发展同时一定不要去损害其他国家的发展,积极传播并实践共同利益观,要实现经济利益的合作共赢,构建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8/29(二)筑牢国家权力观,构建政治共同体政治发展多极化的背景,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带来了机遇。世界政治和谐、健康发展的关键是要有效避免发生国际政治冲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关系,构建政治共同体。构建政治共同体重要的是推动政治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增强权力意识,筑牢国家权力观。因此,每个国家在制定本国发展战略的时候,要努力做到权责一致、内外兼顾,积极推动构建合作共赢、互惠共生的命运共同体。在处理国际事务的过程中,中国一直尊重各国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反对西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一直坚持平等协商的原则,并提倡合理公正、有秩序地依照国际法解决国际事务。为各国发展创造了一个和谐安全的国际政治环境,促进了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对打造政治领域的共同体带来了重要意义。(三)倡导多元文化观,构建文明共同体现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带来了以下挑战:第一、在外来文化的融入下,各民族应如何既能积极宣传本民族文化,在继承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又能很好的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促进本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第二、各民族为了有效避免本民族的文化被同化,应该如何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由此,处于多元化和多极化并存的时代潮流之下,当前世界文化领域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倡各民族文化要实现有序合理的交流互鉴,并以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为原则。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既要尊重差异性,平等对待,不歧视其他民族文化,也要包容9/29共生,促进兼收并蓄、求同存异。习近平对此提出:世界是一个文明百花园,“我们只有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兼收并蓄,才能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才能大同”。正由于不同的民族文明进行汇聚交融,才会共同形成了多彩多姿的世界大家庭。所以,各国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构建注射强劲的文化动力。(四)树立生态发展观,构建生态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生态环境问题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经济全球化对于人类生态环境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一方面又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可能。生态问题是全球化导致的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每个国家不能仅追求自身发展,还应该积极承担相应的国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