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国际资产组合投资教学要点了解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收益和风险熟悉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掌握国际组合投资的原理和渠道5.1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对短期金融工具进行跨境交易的市场;满足短期投融资需要,核心是欧洲货币市场;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和国库券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对中长期金融工具进行跨境交易的市场;包括中长期国际信贷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是指国内外金融市场之间日益紧密联系和协调,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逐步走向统一金融市场的状态和趋势包括三层含义金融机构跨国经营形成各国市场的关联链各国市场间的金融交易量增长各国市场的利率决定机制相互影响,表现为相同金融工具的价格趋于一致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实现途径金融活动一体化:指国际金融业务活动尽可能消除壁垒和障碍。表现为金融市场、机构、工具及货币一体化。金融制度一体化:指通过契约、法律、组织形式等将金融活动一体化固定下来,形成必须遵守的制度。涉及国家利益、政治经济主权等重大问题,需要慎重对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收益促进金融市场成长,推动金融发展金融一体化=更有效的金融市场更低的资本成本和更高的收益率更好地获得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更广泛产品选择的完善的金融市场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和市场厚度有效监管的一体化市场有利于金融稳定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收益促进本国经济和区域经济增长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和投资组合多元化,为本国提供更多外国资本有利于金融市场成长和金融发展,从而间接地有利于经济增长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风险资本自由流动导致国内金融资产价格过度波动,降低金融市场稳定性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传染效应使国际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上升金融监管体系失效的风险提高5.2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投资主体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机构投资者越来越倾向于国际化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收益和风险机构投资者在国际市场上的投资一方面促进了各国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了风险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以自然人身份从事证券等买卖的投资者,如一般的股民。机构投资者: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的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在西方国家,机构投资者包括以有价证券收益为其主要收入来源的投资机构。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目前主要是具有证券自营业务资格的证券自营机构,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各类投资基金等。主要机构投资者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基金5.3国际组合投资国际组合投资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组合投资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证券仍然受到青睐,但新兴市场正日益成为国际组合投资的重要对象新兴证券市场主要位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以迅猛的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为特征,投资收益率相对较高国外投资者主要通过基金进入新兴证券市场国际组合投资的动机获取更高的收益各国金融市场的收益水平不同在效率相对较低的市场上容易获得超额利润分割的金融市场上可能持续存在收益差异获取风险分散化收益不同国家证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较小国际证券组合投资不仅可以降低非系统性风险,还可以降低国内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风险比较国际组合投资的风险除国内证券投资风险外还包括两类特殊风险国家风险因一国政治、经济、政策环境变化导致的投资者货币兑换能力的不确定性汇率风险因汇率波动导致的投资者货币兑换成本的不确定性国际组合投资渠道在外国市场上直接购买外国证券在本国市场上购买外国证券存托凭证投资共同基金分为全球基金、国际基金、区域基金、国家基金、新兴市场基金等金融市场一体化与国际组合投资金融市场一体化消除了跨境投资的壁垒,使得国际组合投资成为可能但金融市场一体化提高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使得各国证券资产的相关性逐渐加大随着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国际投资的风险分散化收益大大减少,给国际组合投资带来新的挑战共同基金共同基金(英语:MutualFund),又称为信托基金,在美国又称为投资公司(InvestmentCompany),在香港一般翻译为互助基金,台湾也是使用共同基金为翻译。在中国大陆,一般的投资者并不使用共同基金这个词汇,而是以投资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词汇取代之。此种金融商品的产生利基点是建立在专业金融从业者的知识和信任之上而得以产生,由于一般大众不懂跨国投资外国金融商品的诸多法律和语言问题;也没有专业操盘的技术分析能力,所以支付一点手续费将钱交由有公信力金融机构的团队操盘,大众只需约略的选择投资标的和风险度即可。共同基金是由基金经理的专业金融从业者管理,向社会投资者公开募集资金以投资于证券市场的营利性的公司型证券投资基金。共同基金购买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商品或衍生性金融商品,以获得利息、股息或资本利得。共同基金通过投资获得的利润由投资者和基金经理分享。QDIIQDII(QualifiedDomesticInstitutionalInvestors,认可的本地机构投资者),是在资本项目下未完全开放的国家,容许本地投资者往海外投资的投资者机制。在这一机制下,任何往海外资本市场投资的人士,均须通过这类认可机构进行,以便于国家的监管。QFII另一个与QDII相对应的制度叫QFII,即Qualified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直译为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两者区别在于投资主体和参与资金的对立。站在中国的立场来说,在中国以外国家发行,并以合法(Qualified)的渠道参与投资中国资本、债券或外汇等市场的资金管理人(Investor)就是QFII,而在中国发行,并以合法(Qualified)的渠道参与投资中国以外的资本、债券或外汇等市场的资金管理人(Investor)就是QDII。中国的QDII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利率、汇率、资本帐户三位一体的管制制度,且这种制度还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下去。短期内难以实现人民币资本帐户下的自由兑换,居民自然被禁止买卖境外股票。但国内居民调整个人金融资产结构和对外投资的欲望不断增强,QDII机制可以建立一种既符合货币管制原则,又能疏通国内居民投资海外资本市场渠道的机制。QDII涉及的三个核心问题一、投资者的资格认定二、进出资金的监控:资本项目下设立专门的QDII帐户,首批资金在汇出后的一年之内,没有正当理由,不得回流国内投资。一年以后,资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返回一定比例资金投资国内B股市场,但必须事先报经中国证监会和外管局审批。外汇管理部门每年公布许可的输出资金规模,然后由证监会审批当年认可的QDII数量和相应可募集基金的份额。三是许可投资的证券品种和比例限制。在初始阶段,只允许QDII投资香港证券市场上的国企、红筹股和蓝筹股,同时单个QDII不得购买上市公司5%的股份,或持有同一上市公司股票按成本价计算的总市值不得超过QDII净资产的10%。兴业银行的港股基金宝2007年10月15日起,兴业银行将推出该行当年首只代客境外理财产品———“港股基金宝”。该产品是兴业银行在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新规后,紧跟当时聚焦香港股市的市场投资热点,推出的主要投资于港股型基金组合的FOF型QDII产品。现在的价值投资起点分别为5万元人民币、5万元港币或5000美元。当时宣称的年预期收益率为25%。上不封顶。2010年3月15日赎回公告,每份赎回原币净额为0.715472。对冲基金对冲基金(hedgefund),是指由金融期货(financialfutures)和金融期权(financialoption)等金融衍生工具(financialderivatives)与金融组织结合后以高风险投机为手段并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基金。对冲基金中最著名的是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在1969年注入量子基金的1美元在1996年底已增值至3万美元。另一支是及朱里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但2000年3月31日倒闭。对冲基金的简单操作原理对冲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选定某类行情看涨的行业,买进该行业几只优质股,同时以一定比率卖空该行业中几只劣质股。如此组合的结果是,如该行业预期表现良好,优质股涨幅必超过其他同行业的股票,买入优质股的收益将大于卖空劣质股的损失;如果预期错误,此行业股票不涨反跌,那么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于优质股,则卖空盘口所获利润必高于买入优质股下跌造成的损失。1992年狙击英镑1992年2月17日,欧洲共同体十二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条约规定,欧共体(不久改称欧洲联盟)各国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统一货币的工作,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强化当时已经存在的“欧洲汇率机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第二个阶段是建立“欧洲货币机构”,负责协调欧共体各国的货币政策;第三个阶段是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并把“欧洲货币机构”升格为“欧洲中央银行”,为欧盟各国制订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英国来说,如果不加入欧洲汇率机制,不参与统一的欧洲货币体系,英国就将被扔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大门之外,最终沦为边缘角色;如果在欧洲货币体系中涉足太深,甚至放弃英镑的独立地位,又无异于让英国成为德国的经济奴隶,并且使伦敦逐渐丧失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最终,英国选择小心翼翼地“部分加入”。1992年,英国在签署了《马约》的时候,要求其它国承认它“有不参加统一的欧洲货币的权力”。在《马约》签署之前,英镑已经处于严重被高估的境地,这一方面是由于英国经济非常不景气,另一方面是由于英国已经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它的货币必须与马克等欧洲其他国家货币挂钩,在一定范围之内浮动。如果英镑出现异常的贬值或升值,欧洲各国中央银行负有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英镑汇率的义务。《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进一步强化了欧洲汇率机制,使英镑自由浮动的回旋余地更加狭小;所以,英国政府不可能通过英镑的主动贬值来刺激经济的发展,解救萧条中的英国工业。《马约》之后,英镑与马克的汇率是1比2.95。在两德统一之后,由于东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德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趋势,德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调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这又给英镑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面对德国中央银行的加息,英格兰银行有两个选择:要么增加英镑利率,以维持英镑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要么筹集足够的资金,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英镑,维持英镑汇率的稳定。此时,英国最好出路是说服德国降低马克利率,德国人拒绝了;其次是说服欧洲其他国家,暂时容忍英镑的贬值,等到英国经济复苏之后再让英镑回到正常的汇率浮动区间,可惜欧洲各国几乎不可能同意这种请求;再次是主动加息,以牺牲经济复苏为代价,先稳定住目前的局势,但当时的英国保守党政府没有这种魄力的。三百年以来,从来没有人能够挑战英格兰银行的无上权威。在美联储诞生之前,英格兰银行是全世界最强大的中央银行;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经济再也没有回到当年的辉煌,英格兰银行的威信却仍然令人望而生畏。在调节市场、抵抗混乱方面,英格兰银行拥有最丰富的经验。1992年8月28日,英国财政大臣说到,“为了明确英国的立场,我认为英镑不可能贬值,英国不会退出汇率机制,我们对汇率机制负有绝对义务,这就是我们的政策──我们政策的核心。”在讲话当天,英格兰银行在市场上买进了33亿英镑,以显示维持英镑汇率的决心。9月10日,英国首相梅杰又说:“软弱的选择、贬值论者的选择、助长通货膨胀的选择,在我看,是在此刻背叛我们的未来。我可以十分明白地告诉你们,那不是政府的政策。”当时,能够解救英镑的只有德国。但当时德国在东西德统一后,财政上出现了巨额赤字,政府担心由此引发通货膨胀,引起习惯于低通膨胀的德国人不满,爆发政治和社会问题。因此,通货膨胀率仅为3.5%的德国拒绝降息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贴现率升为8.75%。这样,过高的德国利息率引起了外汇市场出现抛售英镑而抢购马克的风潮。9月10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德国中央银行行长施莱辛格的一篇访谈,其中闪烁其辞的提到:“欧洲货币体系不稳定的问题只能通过部分国家货币的贬值来解决…”他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