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精编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1一、仿照示例,以“江上白帆”开头写一句话示例:山上树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山林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江上白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文开头陈述两岸人民各自最喜爱的歌曲,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第7小节中引用的唐诗“入云深处亦沾衣”是出自哪位诗人的哪首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歌曲《高山青》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的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一)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山中,树多、人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树密、阴厚,仿佛能揉出浓汁。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1.“不知谁哼起《高山青》”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整个游程”是指________________。3.“仿佛能揉出浓汁”中的“仿佛”是________________意思。4.作者在整个游程中并没有看到“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为什么还要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西湖漫笔雨中去访灵隐,一下车,只觉得绿意扑眼而来。①道旁古木参天,苍翠欲滴,似乎飘着的雨丝儿都是绿的。②飞来峰上层层叠叠的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极了,亮极了。③在冷泉亭上小坐,真觉得遍体生凉,心旷神怡。④亭旁溪水琮琤,平稳处碧澄澄的,流得急了,水花飞溅,如飞珠滚玉一般,在这一片绿色的影中显得分外好看。西湖胜景很多,各处有不同的好处,即使一个绿色,也各有不同。黄龙洞绿得幽,屏风山绿得野,九曲十八洞绿得闲。①漫步苏堤,两边都是湖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泛起一层银灰的颜色。走着走着,忽然感觉路旁的树莽莽苍苍的,似乎从树梢一直绿到了地下。走近看时,原来树身上布满了绿茸茸的青苔,那样鲜嫩,那样可爱,使得绿荫荫的苏堤更加绿了几分。有的青苔形状也有趣,如耕牛,如牧人,如树木,如云霞;参考资料,少熬夜!有的整片看来,布局宛然,如同一幅青绿山水。②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宛转*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喜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③荷叶,则要表现出茁壮的生命力。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④从花港乘船而回,雨已停了,波亦如镜;远山青中带紫,如同凝住了一段云霞。⑤1.本文凝聚笔力,着重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2.“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作者对这种绿,有什么特别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文中加线的五句话中任选一句,就形象、语言和写法等方面有重点地欣赏评点。答:第________句,欣赏评点:________________4.“峰下蜿蜒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了石头缝里。”这句话是从文中的第一小节中抽出来的,请问它应放归哪一处()a.①b.②c.③d.④(三)住进富阳宾馆,推窗一望,思慕久矣的富春江就在眼前,顿时欣喜泉涌。时当中午,从稀淡云层中射出的阳光不能朗照,江面似蒙上一层轻雾,显出一副慵睡未醒的模样。富春江古有“第二漓江”之誉,她的特点是山水相映,江宽流缓,在这里望江远眺,正好领略其轻裘绶带之美。入富阳登上鹳山,立在江畔大石崖上静静地注视,则就可以细察她的一颦一笑了。清澈的江水徐徐流淌,水浅处沙滩隐约可见,两岸沙丘小山宛若装饰的屏障,那从容驶行的船只似在徜徉散步,其实它是机动的,惜乎不能再见到富春帆影了。登鹳山当然还为访“都”。这次是由郁达夫孙女郁嘉玲陪同前往的,她容颜酷似乃祖,性格亦坦率真诚,以仰止之情娓娓讲述祖父在南洋抗敌遇难的经历。我们瞻仰了“双烈亭”,这是为追念郁华、达夫兄弟而筑,叶浅予为这对以血殉国的贤昆仲所制作画像,镌之碑刻,虽寥寥几笔,却神情毕肖,非知己不能如此得其神髓。达夫故居是一栋二层楼房,它所贮藏的英烈业绩,当与富阳山水永存。虽则大节嶙嶙的忠骨并不埋于此间青山,可这富阳的人文之美当是十分绚烂壮丽的。山水总是寄寓人情。唐人吴融诗云:“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我从富阳到桐庐,一路览胜,就充分品味到“水送山迎”的情趣了。这条途径,车子几乎是跟富春江的流向平行的,一出富阳,向西偏南行进,它在群山之间时而露面,时而遮颜,觉得富春江始终陪伴在我身边,为我倾诉旅情。这浙西的山也真多,诚如郁达夫所描写的“峰岭并不成重,而包围在汽车周围的一带,却呈露着千层万层的波浪”。1.富春江古有“第二漓江”之称,富春江位于________________。漓江位于________________。2.富春江的自然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3.文中能体现富阳人文之美的事物是________和________。4.景语都是情语。下列描写能体现作者参考资料,少熬夜!什么心情?(1)立在江畔大石崖上静静地注视,则就可以细察她的一颦一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它在群山之间时而露面,时而遮颜,觉得富春江始终陪伴在我身边,为我倾诉旅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不是漂流江上,而是白帆与江水融合为一体,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二、说明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三、张旭的《山中留客》四、歌曲《高山青》是本文的内在线索,起到彩线穿珠之效。五、(一)1.这一句与文章开头唱《高山青》相呼应,以歌起,以歌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2.游阿里山3.好像4.①作者游阿里山不尽然是为了看那“美如水”的“阿里山姑娘”,言外之意,也是为了欣赏阿里山的美丽风光;②作者在整个游程中,确实看到了如画的阿里山风光,并为之陶醉,他的赞美出于肺腑;③“一方山水育一方人”,看到了山水之美,也等于看到了阿里山姑娘之美。(二)1.西湖的绿2.感到蓬勃的生机和茁壮的生命力。3.略(三)1.浙西广西2.山水相映,江宽流缓3.“双烈亭”达夫故居4.(1)对富春江美景的喜爱之情。(2)视富春江为旅伴的感激之情。《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2一、导入1、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中国台湾学者的邀请,赴中国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中国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2、导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姑娘》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展示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二、朗读课文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三、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第二部分(2——9),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10),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结,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参考资料,少熬夜!四、探究“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中国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阿里山是中国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有着“莽莽不尽的林海”,林海内“云雾浓稠”,再加上“古典文化”的氛围,确实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神木巨大无比,历史悠久,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有着一种丰富而深邃的内涵。作者置身于阿里山时,确实被那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阴凉的世界、厚密的青苔、神奇的神木所吸引、所陶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所以情不自禁地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十八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五、精读课文3——9段。思考:作者怎样描写到阿里山神木的经过及所见到的风光?课文第3段是过渡段。这一段先用设问句承接上段,然后交代进入神木的经过。第4段,写潭水清澈。第5段,写林区的宁静。第6段,写山间的青苔路。第7段,描写无边无际的森林。第8段,描写看到的神木。第9段,写“神木”经历的一次巨创。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四。《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3评价表检测题基础题1.辨音组词(8分)2.给加粗字注音。(6分)(1)风靡()(2)莽莽()(3)山岚()(4)谛听()(5)幢顶()(6)禅的世界()3.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6分)(1)于是,晏席上便轻轻回汤着两支歌的旋律,我和这批中国台湾学者的心似乎融会起来了。()(2)不过,它经过改装,变成了纯悴的旅游性小火车,还顽有古式小火车的模样和情调。()(3)这是浓荫遮蔽下的青苔路,离开了那森森万树,离开了那浓浓团荫,绝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4.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5分)(1)一批中国台湾学者为我接风洗尘:________________(2)引发了我们的思古幽情:________________(3)它堪称山间一明镜:________________(4)盛夏亭午时分:________________(5)无可匹敌:________________5.在下列横线上填进恰当的叠词。(3分)(1)山间的曲径幽路全被青苔染绿,________的、________的、________的。(2)它真像一________绿地毯,参考资料,少熬夜!________地贴在地表上、台阶上,甚或依附在树干上。(3)树干都是湿________的,已不知多少年浸在山间雾气之中了。6.给下面一段文字的方格里点上恰当的标点。(2分)席上一位美学家的夫人对我说□“中国台湾人最喜欢唱的大陆歌曲是□大海啊,大海,就像妈妈一样……□有些重要的活动还作为合唱的歌曲。”7.改写画线的句子,使全句连贯、简洁。(3分)脚下是深绿的草地,蔚蓝的天空在高高的头顶,身旁是清澈的小溪,溪边有五彩的花朵,茂密的丛林,翩翩起舞的蝴蝶,这是多么美的意境啊!8.仿句。(3分)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中国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9.佳句赏析。(6分)(1)山下尚是汗水津津,山间则是凉气侵人了。那股凉气给人的感觉不在温度,而在穿肌透骨的力度。这一句运用________手法,写出了山下与山间的巨大温差,从作者________的角度,突出凉气穿肌透骨的力度。(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作者连用三个________,写________、________,突出树木的“________”和“________”。(3)它们排列整肃,如孙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