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资产置换的壳资源利用绩效分析姓名:马洪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张霜20080410基于资产置换的壳资源利用绩效分析作者:马洪芳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相似文献(7条)1.学位论文戴隽上海本地上市公司壳资源分析及重组模式探讨2004与国内其他地域的上市公司相比,上海本地上市公司壳资源在融资优势、市场形象宣传优势、政策支持优势等方面更为突出,尤其是在并购和重组的政策支持上,政府的全面介入和积极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壳资源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据统计,从1997年到2001年,上海本地上市公司从有3/4的公司完成了资产重组,2000年重组的金额超过了600亿元,其中发生控制权转移的公司为33家,占上海本地上市公司总数的28.94%,而且完成股权转让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资产置换。事实证明,上市公司壳资源的有效利用与重组可以促进社会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加速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预计未来上海本地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将更多地讲求与上海的城市功能定位相结合,重组的重点也将转向上市公司结构治理、产业升级等方面。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环境、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上海本地上市公司壳资源现状等因素,对上海本地壳资源的利用与重组可采取定向增发、股份回购、管理层收购、外资并购等模式。2.学位论文陈波高校企业借壳上市及资源整合分析2003高校上市公司利用母校强大的科研力量,优秀的资源,特别是借助母校良好的社会形象,往往给人以严谨、高效的印象.高校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为融资渠道,不断将有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注入高校上市公司,由上市公司来推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学校也同时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资金,高校上市公司充当着技术孵化器的作用.通过对高校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和中国证券市场上市制度规定的分析,高校企业选择借壳上市方式成为通往证券市场的一条捷径.高校企业对证券市场中的壳资源进行重组,用优良资产置换出壳公司的不良资产,不仅可以使壳资源得以继续利用,也使高校企业得到高速发展,将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机会.高校企业能否借壳上市成功,需要高校企业与壳公司形成有效的管理整合来实现.这就要求高校企业与壳公司从战略管理、组织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管理等各层次进行整合,只有充分的融合才能使资源得以优化利用,才能达到借壳上市的真正目的.作者通过对高校企业借壳上市的研究,希望对高校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为高校企业的蓬勃发展探索可行之路.3.学位论文冷元元买壳上市与我国企业的规范化发展2004作者从以下五个章节来论述买壳上市与企业规范化发展的问题:第一童主要论述买壳上市的概念及特点.解释了什么是买壳上市和买壳上市的特征,以及买壳上市的主体要求和买壳上市的运作过程等一般的基础知识.第二章主要论述壳资源及买壳上市方式的选择.里面讲述壳公司的选择原则和选择标准,重点论述了买壳上市的几种方式,并分别举出了相应的例子.第三章论述买壳上市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及影响.分析了买壳上市在中国的可行性以及中国进行买壳上市的动因.分析买壳上市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及风险.第四章论述中国的买壳上市的一些情况,讲述了中国买壳上市的产生与发展,以及造成当前买壳上市热潮的原因,并且具体分析了托普软件收购川长征的案例.第五章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买壳上市的新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近期出现的新问题,分析买壳上市中企业的收益,并且指出买壳上市的利益点.最后结合案例分析了买壳上市企业的进一步整合对策.4.学位论文钟翼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研究2003文章分为风险投资与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概述、传统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国际比较和借鉴、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创新即重组发行四部分.第一部分为风险投资与风险投资机制概述.对风险投资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进行了简明的阐述,列举了国内外几种对风险投资概念著名的观点,分析了风险投资和风险企业的关系,并由此得出了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基本原理是:风险投资机构在其所投资的风险企业发展相对成熟后,将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的机制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安排.退出机制不仅为风险资本提供了持续的流动性,而且也为风险资本提供了持续的发展性.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机制既保证风险资本的撤出,又保证公司仍有继续发展所需的资本是十分重要的.第二部分为传统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阐述了风险投资传统的四种主要退出途径:在二板市场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IPO)、风险企业或创业家股份回购、风险企业被兼并收购和风险企业清算.第三部分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国际比较和借鉴.通过对风险投资主要的四种退出渠道在国际比较成熟的做法进行比较和分析,简要地分析了中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现状.第四部分为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创新即重组发行.这部分是该文的主体部分:首先对风险投资退出方式创新的动因和背景作了必要的说明,通过对重组发行实际操作过程中所必要的壳资源进行了解,地重组发行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重组发行的成功运作必须要考虑退出方式和实施周期这两个关键问题,合理利用证券市场中的壳资源作为载体,实现风险投资的增值和退出;由于重组发行涉及的过程较为复杂,可以通过成本分解,对各个具体环节所发生的买壳成本、资产置换成本、磨合成本进行控制,可以达到成本最低的目的.5.学位论文刘春萍基于全流通下买壳上市的绩效研究2007以企业并购为代表的资产重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普遍的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它作为迅速实现资本集中和企业规模扩张的有力杠杆,对于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优化资源配置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企业资产重组史。近年来,年轻的中国证券市场的资产重组活动也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对“壳”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作为资产重组活动的核心问题之一,也引起了政府、学术界和证券界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尽管“壳”资源产生在一种相对特殊的背景下,但是,对证券市场己经出现的许多“壳”公司以及发生的购并重组问题进行研究,无论对于正在大力推进的国有企业改革,还是对于中国金融与资本市场在21世纪的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是获得了一条持续的融资渠道,使得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有了充足的资金后盾,最终实现公司的快速发展,通过利润分红和公司股票价格的增长,实现对全体股东的回报。买壳上市作为企业并购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司空见惯,从1898年起,西方企业经历的五次并购浪潮中的一部分企业的并购就是通过买壳上市来完成的。我国的企业并购起步较晚,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出现,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并购开始活跃。自从93年第一起买壳上市案到现在,己发生买壳上市200多起。第一例完整意义上的买壳上市为1994年发生的恒通棱光案,它开启了以国有股、法人股转让为主流的控制权重组模式。但是买壳上市并非简单的是入主壳公司,通过资产置换恢复壳的融资能力的问题,它还包括债务重组、人员安置、退出公司的调整重组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涉及法律、财务、金融、人力资源、市场网络、特殊资源、环境等多方面。资产重组方案既要考虑到在短时间内提高公司盈利能力的问题,又要考虑到融资后业绩的持续增长和稳定,可以说整个运作是完成一个系统工程,稍有不慎,即会满盘皆输,使企业背上沉重的包袱,虽然至今沪深股市买壳上市案已有几百起,但是成功率并不高。特别是一些早期包装上市的壳公司或运做不规范的上市公司负债高且复杂,非经营性资产未剥离,企业职工多,负担重,使得买壳后的债务剥离、资产置换、人员安置等工作无法开展,最终导致买壳上市不成功,或资产置换不彻底,新公司资源配置仍然处于不经济状态,不得不采用频繁的资产置换或虚假财务报表等手段来为保住壳资源。这就是近年来买壳上市案件虽然很多,但成功案例并不多的原因。近年来,买壳上市在中国证券市场频繁发生,并引起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对中国证券市场买壳上市的绩效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首先,在借鉴西方并购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经济和证券市场发展,以及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层面对买壳上市的绩效进行了探讨;然后,采用市场研究法(市场收益分析)和会计研究法(财务绩效分析)对中国证券市场发生“买壳”事件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买壳上市在总体上提高了目标公司(上市公司)的绩效。同时,上市公司被买壳后绩效保持了稳步提高的趋势,这与人们普遍认为买壳上市仅仅是市场炒作,而无实质性意义是不同的。(2)对不同买壳上市类型的绩效比较研究显示,产业整合类买壳上市绩效提升最为明显。(3)通过对影响买壳上市绩效因素进行比较研究显示:房地产企业进行买壳上市的绩效最优;发达地区企业进行买壳上市的绩效优于欠发达地区企业;由同行业企业进行买壳上市的绩效优于跨行业企业;跨地区企业进行买壳上市的绩效优于同地区企业;采用股权有偿转让方式的绩效优于无偿划拨方式;国有企业进行买壳上市的绩效优于民营企业;在买壳中股权变动的比例越大,买壳方案实施后目标公司绩效提高越大:发生控制权争夺的目标公司绩效较差。6.期刊论文张海霞上市公司重大资产置换财务会计问题研究-上海会计2003,(10)自中国证监会于2001年2月22日发布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以来,各ST、PT公司为了保住壳资源,纷纷加快了资产重组步伐,进行所谓重大资产置换.7.学位论文陈洁全流通时代上海国有上市公司国资管理研究分析2006股权分置改革是一项完善证券市场基础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为资本市场其他各项改革和制度创新创造了条件,也将给我国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带来深远和重大的影响。本文从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沿革入手,总结了上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做法和模式,分析了全流通时代上海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形势,初步提出了进一步加强监管的对策措施。本文按照股份的不同投资主体和是否具有流通权分别对股权分置进行了定义,分析了股权分置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治理产生的影响,回顾了我国证券市场A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的发展过程。本文系统总结了上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做法,归纳出募集法人股“两不对价”、B股不参与对价、资产重组为对价、资产置换突出核心主业、股改同步解决大股东欠款、在股改中实施股权集中确保控制权、单一认沽权证、控股股东出资人代控股股东支付对价、股改结合股权重组、股改与壳资源重新配置相结合等十种模式。股改完成后,上海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质量明显提升。本文深入分析了股改后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股改后,资本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制度变革既鼓励创新、又加强规范,股票定价方式更趋市场化,资本运作手段将不断创新。资本市场将为国有经济调整提供更开放、便捷、规范的平台,为国有资产监管提供更多的力量,国有股流动性大大增强,国有资产流动更加规范;公司价值评价体系将趋于完善,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创造条件。同时,全流通对国有资产利用资本市场调整布局结构的能力、健全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管理体制、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初步提出了股权分置改革后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对策措施。一是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调整国有资产布局结构。加快资产证券化步伐,推动核心资产向上市公司集中,进一步推动控股集团公司境内外上市;根据国资调整要求,明确国资持股比例,保持国资对战略性、基础性领域的绝对控制力,加强国资对重点行业、重点公司的资源调动力,推进国资在一般行业、一般领域的市场化流动;合理配置壳资源,加快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的资源整合重组;积极推动金融创新,探索创新融资方式,丰富并购模式,提高公司质量,促进上市公司发展。二是加强上市公司国有股管理。以控股股东国有股处分行为为管控重点,加强上市公司国有股管理。以国有股作为处分标的的行为,管理的重点是影响控股权的股份处分行为;以国有股权益作为处分标的的行为,管理的重点是确保国有股权益依法实现。以保持控制权为中心,形成分层分权管控上市公司国有股的体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