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产业梯度转移背景下重庆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外资产业梯度转移背景下重庆外商直接投资的新发展改革开放30年,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受地理区位、历史沿革、经济基础、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在东部地区大量集聚,投向中西部地区相对有限,三大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布局逐步分化,差距日益扩大。到上世纪90年代末,由于东部地区土地价格上涨、能源紧张、劳动力工资提高等因素导致生产成本加大,外商投资开始出现新的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向周边地区扩散,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1997年直辖以来,重庆市成为外商在西部地区投资的关注重点。面对外资西进步伐加快,我们应客观认识重庆承接此轮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抢占先机,切实增强重庆承接外资产业梯度转移能力,推进重庆外商直接投资新的发展。一、“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依据“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源于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由于生产要素禀赋、经济基础与产业分工的不同,地区间在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水平上形成了一定的阶梯状差距,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呈现出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即一个地区相对落后或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以转移到其他与该地区存在产业梯度的地区,成为其他地区相对先进或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提高吸收方的产业结构的层次与水平。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因此产业与技术呈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扩散与转移的趋势,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产业梯度转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规律,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具体体现,是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助推器。综观中国经济发展格局,第三次的外资产业梯度转移已经来临。第一次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达国家和港台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二次为20世纪90年代,转移到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次从21世纪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应对和承接好外资产业梯度转移,对重庆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重庆外商直接投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外商直接投资从1983年起步,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外资规模逐步加大,注重引资“量”和“质”同步发展。(一)规模发展迅猛。一方面,引进外资总体规模扩大。重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985年427万美元到2009年40.16亿美元,增长了941倍,年均增长33.0%。截至2009年底,重庆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项目4715个,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额累计19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累计138亿美元。仅直辖13年,重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占1985—2008年累计投资额的90.3%,2009年一年引资额比重就达30.7%。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规模扩大。1992年以前引进的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步伐相对缓慢,1991年重庆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还不到上海1985年水平。1992年原重庆、1995年万县(今万州区)和涪陵区被列为沿江开放城市,来渝投资的大中型企业开始增多,本田、五十铃、百事可乐、拉法基等12家世界500强企业先后在渝设立了21家子公司。1997年重庆直辖后,引进外资进入良性循环,外商在渝投资规模不断刷新记录,国际知名企业纷纷来渝投资,2009年年底累计154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重庆,其中境外企业125家。(二)项目结构变化明显。一是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倾斜。重庆外商直接投资由第二产业向第一、三产业扩散,第三产业所占比额越来越大,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5:66.2:32.3改变为2009年0.2:36.7:63.1。到2009年底,外商直接投资基本涉足第三产业各行业领域。二是来源地结构更加全球化。2009年来自全球五大洲的34个国家(地区)在渝投资,其中亚洲一直是主要投资来源地,2009实际引入资金28.47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0.9%,比2000年比重增加6.6个百分点。三是项目规模结构大型化趋向。重大项目增多,对全市外商投资规模支撑作用增强。2009年全市新批准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57个,占同期新批项目数的比重上升到35.4%;合同外资总额为16.97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总额比重上升到45.7%。四是资金投向地结构从主城区逐步向区县扩张,主城区引入资金比重从1999年93.2%下降到2009年85.3%,主城区外区县引资力度逐渐加大。三、重庆承接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优势在多重历史机遇的垂青下,直辖后的重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代,具备了比较突出的承接优势。首先,重庆经济提速发展,具备了外资产业梯度转移所必需的经济基础优势。重庆通过十余年的“打基础、建平台”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进入了“增后劲”发展阶段,奠定了良好的跨越式发展基础。2009年重庆经济呈现出发展基础持续巩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民生不断改善的运行特征。2009年重庆市生产总值(GDP)已突破6000亿元大关,增速列全国第3位、西部地区第2位;工业在重庆地区生产总值中比重最大,占GDP比重44.7%;投资高位运行,结构优化升级,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317.92亿元,增长31.5%,其中基础设施增长28.3%,占全社会投资的29.0%;消费市场持续兴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进一步平衡了我市经济增长的动力格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对外开放合作水平进入新历史起点,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47.2%;实际利用内资增长74.2%;财政、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2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9%。其次,重庆的独特区位界定和富集优惠政策,拥有西部其他省区无法比拟的政策优势。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中央近年来对重庆发展的政策支持越来越倾斜,重庆的加快发展已经上升成为国家战略,重庆的集聚和幅射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从“314”总体部署,到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到国务院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到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和新近“两江新区”的设立,都为重庆提供了坚实政策保障,产生了巨大政策效能。第三,重庆的资源优势比较明显,对外资产业梯度转移有很大吸引力。一是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境内动植物、矿产、水力、旅游资源富集,人口众多,辖区常住人口2800多万人。二是技术、人才力量较强,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每10万人口拥有高中及中专以上学历11419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2819人;2008年全市R&D人员34926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8691人;2009年全市拥有高等院校51个,中等专业学校24个,高等院校及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63万人、毕业生51万人。这些优势资源对承接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有较强吸引力。第四,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外开放,致力打造西部地区一流开放环境,形成了服务效益优势。2008年7月,中共重庆市委三届三次会议通过《中共重庆市委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提出“加快”和“率先”发展、建成我国内陆开放高地,为重庆深化开放指明了方向;“五个重庆”的全面建设,覆盖了投资硬环境、软环境的双重打造和优化,进一步增强了外商在渝投资倾向;各对外开放先导区的加快建设,为外资产业向重庆转移搭建了平台。重庆多方位举措、高效优质服务,极大地吸引和坚定外商投资信心。四、重庆承接外资产业梯度转移的障碍在迎接外资产业梯度转移机遇的同时,我们必须对重庆目前的经济社会资源进行客观分析,充分认识到现阶段重庆存在的承接瓶颈。(一)正视经济劣势。经济劣势具体表现为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状况的落后,虽然重庆近年提速发展,但经济总体水平和技术力量在中西部地区优势仍不明显。从经济总量看,2009年重庆GDP在中西部地区20个省区市中列第13位、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中列第5位;从产业技术看,重庆经济支柱工业仍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周边省和城市相比,工业技术含量偏低,对外资产业转移的吸引力有限;从产业配套看,综合配套能力不强,例如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技术和管理水平不配套、市场经济运行体制尚不完善等,同样制约外资的流入。(二)正视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源优势。由于一直以来过分强调以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基础的比较优势,重庆形成了自然资源开发和简单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即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吸引的外资企业仍大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产业附加值低,竞争力弱。从长远看,以这种结构利用的外资对区域经济发展总水平的贡献率将不可避免地呈下降趋势。(三)正视投资环境软肋。目前各省区市政策优惠已无特别优势,外商从注重优惠政策转向了注重完善、稳定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是一个动态的、综合的概念,西部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配套、服务意识、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是影响外资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重要原因。据重庆2010年初对全市1144户外商投资企业调查,外商投资企业在资金、人才、成本、市场、政策、配套等面临问题显示,近年来重庆投资环境有很大改善,但交通、供电、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产业配套程度、市场经济、融资、法治、政务服务、技术人才等投资软硬环境仍显不足。重庆市2008年对外商投资企业开展调查,92.6%企业对投资硬环境满意,91.7%企业对投资软环境满意,分别比2007年下降1.6个和1.3个百分点。2009年该项调查结果与2008年基本持平。显示重庆还需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构建完善高效的招商引资平台,增强我市招商引资环境竞争力。(四)正视外商投资现状。受历史、地理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重庆外商直接投资起步晚、规模小,发展较慢,对经济拉动作用偏低,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虽有缩小但进展缓慢。从总量上看,直辖前1996年重庆外商直接投资列全国第22位、西部地区第4位,直辖后重庆外商直接投资在全国22—24位、西部地区第4—6位徘徊,2009年重庆外商直接投资虽有重大突破,列全国第10位、西部地区第1位,但总量仅相当于东部地区江苏省上世纪90年代初水平,落后近20年。从增速上看,重庆外商直接投资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大,增长后劲不稳定,波动、低速增长,2003年后才以两位数增幅稳定、快速增长;东部地区省市则基本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从结构上看,外商直接投资在投资方式、资金来源、产业结构、投向地域四方面均呈现高度“集中”趋势,资金的高度集中增大了异常波动的风险,同时对后进资金导向产生不良循环影响,隐患颇多。(五)正视同质引资现象。一是城市间激烈竞争。招商引资的竞争越演越激烈,招商成本不断增加。而重庆与周边城市如成都、西安和武汉等,在招商引资环境中都具有相似特点,竞争优势不明显,为重庆的招商引资带来压力和困难。二是区县重复引进。为了争项目,搞政绩,许多区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短视行为,片面地追求外资规模的扩大,甚至为了完成考核目标“买商引资”,造成盲目引进,重复建设。五、重庆承接“外资产业梯度转移”几点建议沿海外资转移趋势分为“北上”和“西进”。北部沿海、中部地区可能形成几个外资密集的开放型经济区域;而西部地区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如西安、成都、重庆等地,具备了大规模吸收国外投资和我国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将成为外资西进的主要聚集地。重庆要抓住当前外资西进、梯度转移的发展机遇,合理规划,积极承接,推进外商直接投资跨越式发展。(一)广泛开展区域合作。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重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应树立新观念,探索与东、中、西部各省区市联动互补的新路子,推动外资区域间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扩展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在已经形成的西南一片、长江一线、毗邻一圈等横向经济协作网络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实现“优势互补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