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28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篇】教材分析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好文供参考!2/28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认知)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能力)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教学方法读——讲——读——赏——读。“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课堂讨论——评述、质疑。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课前准备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教学过程—、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好文供参考!3/28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1)痴想(chī):(2)隐秘:隐蔽,不外露。(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4)凝成(nng):凝结成。(5)诱惑(yu):吸引,招引。(6)喧腾(xuān):喧闹沸腾。(7)漫湿:水满湿润。(8)枯干(kū):失去水分,没有水。(9)一瞬间(shn):一眨眼之间。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铭”“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3.理解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特征;体会语言特色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味骈散结合的语言之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好文供参考!4/282.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2.领悟文中君子的高洁品质,并把其化为自己对崇高道德的追求。导语设计设计1:(背景导入)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1篇铭文而传颂千载。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设计2:(激发兴趣)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好文供参考!5/28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1篇文章——《陋室铭》。设计3:(激情导入)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们所称颂的景物。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设计4:(哲理导入)世间万物,总能引起人们对生活的沉思。一些事物所具有好文供参考!6/28的品质,也经常引起人们的联想,并借以鞭策自己过更高尚的生活。今天,我们就学习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一看作者对莲花的品质作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他怎样的心志。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篇】学习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词,了解作者。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重点)3.体悟作者伟大的智慧及苦乐观,培养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难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小时候,大人们告诉我:黄连最苦。现在,我告诉你们:出去旅游最乐?同学们,你们也来说说,什么最苦,什么最乐。(学生畅所欲言)刚才,我们谈了对“最苦”和“最乐”的看法,那么,还有一个人没有发言,他就是饮冰室主人--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文章--《最苦与最乐》,听听他认为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二、自主预习好文供参考!7/281.走近作者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文风流畅、犀利、凝炼。著有《饮冰室合集》。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达观(dá)安分(fèn)恩惠(huì)赔礼(péi)纵然(zòng)契约(qì)3.理解词义。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仁人志士:仁爱而有节操的人。任重而道远: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理清课文结构,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论述了什么?明确: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1-2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的痛苦”。二、(3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的快乐”。三、(4-5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2.用简要的语言说说本文论述了什么道理。明确:本文告诉了我们:人生的痛苦是未尽到责任,人生的快乐是尽到了责好文供参考!8/28任。同时告诉人们,人应当勇于担负责任,而不应该逃避责任。(二)品读第一部分1.第1自然段:(1)作者使用设问,“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们是最苦吗?明确: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2)接着作者顺势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请用原文回答。明确: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3)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最苦呢?明确:找出论说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从而推论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责备,无处逃躲。2.第2自然段:(1)1篇好的议论文,为了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必须适时适度地举例,请找出有关事例。举例: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承诺未完、欠人钱、受人恩惠、得罪人等)延伸: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于对自己。(2)学生讨论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明确: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好文供参考!9/28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3)找出“不尽责任最苦”的原因。点拨:关键词句--“良心”的监督、时时刻刻,至死不已、这种“苦”,无法排解,也不能逃躲。四、板书设计最苦与最乐中心论点:负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分论点一:痛苦--负责任(自己、家庭、社会、国家)五、课外拓展依据例句,仿写句子。例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示例一:人生什么事最快乐呢?我说,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若自己的愿望得到了满足。示例二:人生什么事最遗憾呢?我说,人生最遗憾的事,莫若没有实现自己的梦想。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引用论证的作用。(重点)2.学习本文凝重而轻灵的语言特点。(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作者认为,人生在世,无论对朋友、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好文供参考!10/28种痛苦无法解脱。那么什么是他眼中的“最乐”呢?这一节我们就来看一看什么是“最乐”。二、自主预习第3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明确: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责任固然给我们带来痛苦,却也能带给我们的快乐。三、合作探究(一)品读第二部分(1)什么事最快乐呢?明确: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由学生找出。明确:古语--如释重负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孔子--无入而不自得(3)找出论说的句子,总结这一段的内容。明确: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小结:快乐之权,操之在己(二)品读第三部分(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要说明什么。明确: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曾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学生小组讨论后总结:要说明“人生当勇于负责”。好文供参考!11/28(2)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不是苦呢?明确:从文中找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小结:苦中真乐,是乐,不是苦。(3)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内容呢?为什么这样说?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说明。明确:说明了“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文中句子: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分别。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4)文章的题目叫做《最苦与最乐》,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一段哪些句子分别呼应了“最苦”和“最乐”?明确: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最乐责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别。--最苦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最乐想躲责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远不能解除。--最苦(三)论证方法探究你知道文章第4自然段引用孟子、曾子的话属哪种论证方法吗?有什么作用?明确:主要运用了引证法。引用孟子、曾子的话,论证人应当敢于负责任,因为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就越大。引用典型,极具说服力。好文供参考!12/28(四)语言探究本文语言凝重而轻灵,不死板,不呆滞,你能结合下面句子具体分析吗?1.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在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明确:以排比句列举种种没有尽到责任的现象,再用设问,一问一答来证明“人生的痛苦在于负未了的责任”,使原本凝重的道理变得轻松活泼。2.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明确:运用排比。在第二个句子中加了“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第三个句子中加了“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