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双屿镇外来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实证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华中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温州双屿镇外来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实证研究姓名:叶玉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农业推广·农村与区域发展指导教师:严奉宪20090601温州双屿镇外来农民工人力资本开发实证研究作者:叶玉峰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相似文献(8条)1.期刊论文张杨珩进城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其非农收入的影响——基于江苏省南京市外来农民工的调查-农村经济2007,(8)本文以对2006年江苏省南京市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扩展的明塞模型,对决定农民工收入的各个人力资本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是否接受过培训和当前工作的持续时间对农民工的收入起着明显的作用.因此认为,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培训技能,同时健全城市断裂的劳动力市场,稳步积累农民工城市工作经验,增加其获得城市非农工作的机会,增强其城市工作的稳定性,提高其转移后的收入,进而推动城镇化进程.2.学位论文胡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进城就业行业选择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南京市为例2007我国城市劳动力市场具有典型的二元特征,随着农民工进城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城市居民为主体的城市居民劳动力市场和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民工在就业部门和职业层次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低层次职业工作,获取低廉报酬,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较低。职业选择并不单单与人力资本密切相关。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都很大。本文调查选取了南京,原因在于江苏是全国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之一,也是农村劳动力接纳大省。南京市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其经济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通过对南京市外来农民工就业行业的研究,对江苏其他经济发达城市甚至全国的发达城市吸收外来农民工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事实上,对南京市区外来农民工问卷调查和实证分析表明,近几年,随着经济加快发展,外来资本的加速积聚,新一轮经济大发展对各类人才、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上升,吸纳的省外农村劳动力也进一步增多。抽样调查显示,大部分外来农村剩余劳动力来自安徽、河南、四川、湖北、河北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虽然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存量较低,只能集中在偏重于体力劳动的低技术行业。但个体差异(包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于就业行业的影响仍然相当显著。本文以南京市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实证地研究了不同流动状况下,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于农民工的就业行业影响。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过程中,发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既存在初次流动又存在再次流动,而且不能单独、片面地归结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原因,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中的相关因素,我们都不能忽视。不同行业,因素差别比较明显。3.期刊论文谢勇.XIEYong基于就业主体视角的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财贸研究2009,20(5)根据南京市外来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数据,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就业的稳定性以及工资水平三个方面,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发现:从农民工本身的就业主体角度来看,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状况以及技能水平等人力资本方面具有优势的农民工.其就业的质量也较高.良好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但是对于劳动合同的签订以及工资水平没有显著的、积极的作用.4.会议论文谢勇城市外来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南京市为例2008文章以南京市的外来农民工为例,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就业的稳定性以及工资水平等三个方面,通过实证研究分析了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发现在受教育程度、接受培训的状况以及技能水平等人力资本方面具有优势的农民工,其就业的质量也较高。良好的社会资本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但是对于劳动合同的签订以及工资水平没有显著的、积极的作用。而身体因素对于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有限。5.期刊论文谢勇.XieYong农民工劳动权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中国人口科学2008,(4)文章以南京市为例,在描述外来农民工劳动权益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是否拖欠、劳动安全的状况及日工作时间的长短4个方面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状况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就业的行业和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对于劳动权益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工会会员身份、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等制度性因素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没有显著的影响.6.学位论文张红沈阳市人力资本形成与有效利用的对策研究2004本文以沈阳市人力资本的形成与利用问题为研究对象。文中首先阐述了人力资本形成的基本理论,其中包括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的投资形式;就业迁移对人力资本形成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的三个主要投资主体——政府、企业、个人或家庭。在阐述了人力资本形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沈阳市人力资源的现状。沈阳市人力资源的现状是:人力资源过剩和人力资本短缺并存;单位在岗职工减少总量大于增加总量;“并轨”工作成效显著;劳动结构正向合理方向调整;非国有企业在岗职工迅猛增长;技术工人出现了严重的“断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存在结构性矛盾;外来农民工数量多,素质不高。透过这些现状,文中着重分析了沈阳市人力资本形成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沈阳市政府的教育经费支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严重不足;学历教育过度而专业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教育模式与体制的落后、人才收入分配不到位、传统的就业观念以及人力资源流动障碍等因素导致沈阳市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偏低。针对沈阳市人力资源现状及人力资本形成与利用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改善沈阳市人力资本形成与利用的对策。即发展教育事业,扩大办学自主权;大力推进职业培训,实施机电高级技工培训计划,以解技工短缺燃眉之急;改革高等教育,实行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度,采取多种办学形式;增加企业人力资本的投资,优化人力资本有效利用的环境。同时,通过改革城乡户籍隔离制度、发展劳动力流动的中介组织,完善人力资源的流动机制;通过建立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这一特殊人力资本的积极性。本文还提出了加强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与社会保障;建立优秀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库;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人才;加大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投资和管理力度等措施,进一步促进沈阳市各行业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使沈阳的经济在高素质的人力资本和充足的物质资本共同作用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7.期刊论文胡俊峰.HUJun-feng在地区差异基础上的最低工资制效率的分析-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最低工资制度保护的是低端劳动力的利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从而使东部城市的最低工资水平比中西部农村的平均收入水平要高.低端劳动力市场在城市低端劳动力和流动的外来农民工之间存在差别,使二者的劳动力价值不等;在工资水平上,歧视农民工现象也屡见不鲜.低端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结果,使得用人单位从节约人力资本考虑,其预期支付的工资水平必然低于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而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在中西部本地的平均收入水平,导致最低工资制的执行效率非常低.8.学位论文蒲艳萍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就业与公共政策200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就业问题却越来越突出。特别是1997年以来,中国出现了经济高增长与城镇登记失业率攀升同时并存的“增长型失业”现象。“增长型失业”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目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的、突出的问题,认识并治理“增长型失业”已成为我国乃至各国政府及学者们百倍关注与重视的新课题。本文在对中外学者关于内生经济增长与失业理论,以及就业转换理论相关文献资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数理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纵向的历史概括与横向的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改革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经济增长与失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这是本文研究的起点和理论基础。其次,对转型期影响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重要因素进行筛选,并通过构建转型期的劳动力需求与就业量决定的多变量模型,对转型期各主要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与检验,找出影响中国转型期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揭示这些主要因素与就业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及其与相关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从理论和实证角度逻辑地梳理出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非一致性的形成机理,并提出解决我国“增长型失业”问题的政策思路。其主要结论如下:(1)我国总就业人数与GDP存在同向互动关系,经济增长带动了就业的增加,但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能力在减弱。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表现如下特点:①经济增长的非农就业弹性大于整体就业弹性,即经济增长对非农就业的带动作用大于整体就业。②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产业就业效应,无论从各产业回归方程、结构偏离度还是就业弹性考察都显示,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已经达到饱和并开始排斥劳动力,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空间有限,第三产业己成为吸收劳动力最主要的部门。③产业内部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就业效应,第二产业的发展对建筑业就业有促进作用,对工业就业的影响不显著;第三产业中传统的商贸餐饮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以及教育卫生服务和一些专门为居民生活消费提供服务的社区和个人生活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较强,存在行业垄断或资本和技术密集高的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较弱。④经济增长与有效就业之间存在双向Grange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带动了有效就业的增加,有效就业的增加也促进了经济增长。(2)通过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分析,我们发现:①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方向总体符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及趋势,表现为第一产业产值及就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产值及就业比重上升;但我国的就业结构滞后产业结构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过大,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缓慢,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②对二元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产业间转移模型进行的经验研究表明,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缩小了产业间劳动收入的差异,并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异。城乡收入的差异是由劳动力产业间分布结构与产业间劳动力收入差异引起的,农村中第一产业从业者比重越大,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劳动收入差异越大,城乡收入比越小,城乡居民平均收入差异也越大。城乡劳动力转移规模由劳动力转移成本、城乡经济活动人口分布及产业间的发展差异决定,第一产业的增长不会带来第一产业显性就业的增加,第二、三产业越发达,劳动力转移规模越大;农村人口规模越大,劳动力转移规模越大;城镇人口规模越大,劳动力转移规模越小。(3)对1980-200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偏离了奥肯定律,表现为实际失业率与自然失业率的偏离与GDP缺口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失业率变化率与GDP增长率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对1993-2004年的面板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增长和失业率之间在1998年之前表现为正常的负相关关系,而在1998年之后两者之间的关系则很不确定,有时甚至表现为反常的正相关关系。造成中国经济增长对奥肯定律偏离的宏观原因是中国对失业率指标统计的不规范、不完善、不真实,而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储备了大量的无效就业人员,有效就业率低,是造成奥肯定律失效的微观原因。通过面板数据的Chow检验发现,在1998年左右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结构性突变。(4)通过构建劳动需求与就业量决定的多因素模型,对1985-2003年各因素对就业的影响进行动态分析的结果显示,资本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及实际工资与就业正相关;市场化程度、产业结构变动程度与就业负相关。1985年以来,资本投资增加、产业结构演进升级及实际工资上涨是拉动就业增加的主要因素,市场化程度提高及产业结构变动程度抑制了就业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本投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对就业的贡献度逐渐下降,工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加,市场化程度提高及产业结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