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热选4篇】资料的定义范围较大,可指代生产资料。平常的学习工作中,我们会经常使用到一些资料。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完成各项工作。那么,关于资料您了解哪些内容呢?考虑到您的需求,网友特意分享的“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热选4篇】”,还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后续参考下载。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篇【第一篇】一、班级情况:三年级共有5个教学班,我任3班的数学课。本班有学生有67名,其中男生40人,女生27人。同学们对课程学习和课堂常规等各方面基本上已适应。由于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打工的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以及对子女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课堂只停留在认真听,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和习惯,一部分学生上课纪律涣散,课堂上随意说话,做小动作。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个别学生经常不做家庭作业。我是上学期最后时刻接手的这个班,所以针对这些现象,本学期数学课上的不仅要内容丰富多采,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置身在其中,树立学生学好数学课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二、教学思路: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内容组织数学活动。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情境的设计一定要突出趣味性、简洁性、思考性,要能将学生引领到自主探索中去。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要相信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自主尝试的兴趣和能力,要理解教科书的设计意图,敢于放手,要把握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3、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口算和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是一个人数学素养的重要表现。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另一方面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意识、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口算和估算的意识与技能。4、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要多从学生身边挖数学问题,鼓励学生去解决,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本班学困生普遍存在口算能力差,解决问题不会分析。面对以上情况,准备采取如下转化措施:1、课上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多留心观察他们,提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他们回答。2、课堂练习中,督促他们认真完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大胆问。3、采取“一帮一、一对红”的措施,共同进步,共同发展。1、课上除完成课堂作业外,给他们留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进一步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2、发展他们的智力因素,开发非智力因素,多举办课外活动。3、开展争做小老师活动,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展示自己。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小数和分数。2、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技能。会计算简单的小树、分数加减运算。3、感受平移、旋转的现象,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4、对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1、能用语言和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2、在对平移、旋转现象的认识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3、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1、能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2、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在他人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能及时改正。1、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和简单的分数。2、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3、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以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4、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简单的乘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5、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6、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7、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量有关的简单问题。8、探索乘法计算、简单排列和图形变化中的简单规律。1、在测量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的含义,知道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3、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的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平方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4、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5、结合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1、对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2、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为整数)。3、知道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取数据信息。4、根据统计图、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气球装饰方案――结合“除法”单元设计,投沙包――结合“统计”和“测量”单元设计,今天我当家――结合“生活中的小数”单元设计,铺地面――结合“面积”单元设计。1、经历观察、操作、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六、课时安排:一、旋转与平移・・・・・・・・・・・・・・・・・・・・・2课时・・・・・・・・・・・・・・・・・・・・・・・・・(机动1课时)二、除法・・・・・・・・・・・・・・・・・・・・・・・・6课时・・・・・・・・・・・・・・・・・・・・・・・・・(机动2课时)三、时间・・・・・・・・・・・・・・・・・・・・・・・・5课时・・・・・・・・・・・・・・・・・・・・・・・・(机动2课时)四、乘法・・・・・・・・・・・・・・・・・・・・・・・・6课时探索乐园・・・・・・・・・・・・・・・・・・・・・・1课时・・・・・・・・・・・・・・・・・・・・・・・・・(机动2课时)五、统计・・・・・・・・・・・・・・・・・・・・・・・・3课时投沙包・・・・・・・・・・・・・・・・・・・・・・・1课时・・・・・・・・・・・・・・・・・・・・・・・・・(机动1课时)六、测量・・・・・・・・・・・・・・・・・・・・・・・・5课时・・・・・・・・・・・・・・・・・・・・・・・・(机动2课时)七、生活中的小数・・・・・・・・・・・・・・・・・・・・3课时今天我当家・・・・・・・・・・・・・・・・・・・・・1课时八、面积・・・・・・・・・・・・・・・・・・・・・・・・6课时活动二,把两个不同的长方形纸进行大小比较,在学生操作、比较、交流的基上引出“面积”的概念探索乐园・・・・・・・・・・・・・・・・・・・・・・・1课时铺地面・・・・・・・・・・・・・・・・・・・・・・・・1课时・・・・・・・・・・・・・・・・・・・・・・・・・(机动2课时)九、分数的初步认识・・・・・・・・・・・・・・・・・・・5课时・・・・・・・・・・・・・・・・・・・・・・・・(机动2课时)十、整理与自评・・・・・・・・・・・・・・・・・・・・・5课时・・・・・・・・・・・・・・・・・・・・・・・・(机动2课时)冀教版比的认识教案篇【第二篇】一、说教材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认识中位数。中位数的学习是在学生已学过平均数和众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和众数一样,中位数也是《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到: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不仅能用平均数来反映,在一些情况下,还能用众数和中位数很方便快捷的反映出数据组的整体水平和集中趋势。这一节主要安排了两个内容:一是理解某些情况下,用中位数作一组数据代表,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合理性;二是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分别是奇数或偶数时中位数的值,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2.让学生在认识中位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重点放在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特点,会求一组数据中位数。把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在描述一组数据特征方面的差异,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恰当地选择统计量作为本课的难点。二、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准备了教学课件,学生在课前统计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制成了统计表。三、说教学法1、教法(1)情景教学法。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设计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揭示课题。(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去感受中位数的意义。通过探究,得出数据是奇数个和偶数个的中位数的计算方法。(3)直观演示法。通过学生站队排序,数据的排序等,让学生感受求中位数的过程。2、学法《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学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的知识建构。四、说教学流程对于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如何来完成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呢?结合前面所提的教学理念,我通过以下五个环节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创设情境,体验中位数的必要性课开始,我简单复习众数的意义后,就录象出示: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引出矛盾,揭示平均数这个统计量的局限性,从而激起认知冲突,产生引入新的统计量的认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初步体验中位数的意义,探求中位数的方法有了对中位数初步的感受后,我通过两个实例和即时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1、探索新知,感悟特征教师谈话揭示出中位数的概念。掌握找出中位数的方法。明确先把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再找出正中间的数。很快学生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吗?然后引导学生掌握当一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找中位数的方法。比较并小结: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位数就是正中间的那个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位数就是正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引导思考:和平均数比较,你认为中位数有什么特点?明确中位数的特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比较交流等探索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中位数的特点:由于考虑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所以用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时,就容易受到其中极端数据的影响,而中位数可以弥补平均数的这一不足,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2.简单应用,体会作用下面是第一小组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面积。(单位:平方米)提出:1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各是多少?2用哪个数据代表这9位同学家庭的住房情况比较合适?3为什么这9个家庭住房面积的平均数比中位数低得多?通过让学生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体会了它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三)辨别比较,进一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有了前面的实例探究,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时,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准备的统计数据,通过让学生自己找中位数,交流自己统计数据中中位数的意义,让学生感受大量生活实例中中位数的实际意义。(四)应用与深化通过具体的应用情境,让学生体会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三种不同统计量的特点和差异,进一步明确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同时发展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五)最后,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说说学习的收获与感受,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点的印象。总之,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