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京国资发〔2009〕6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的通知各企(事)业单位: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度,规范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参照《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并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我委制定了《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如在执行中发现问题,请及时反馈我委。二○○九年六月二十六日市国资委监管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度,规范企业国有资产损失责任追究行为,保证国有资产安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以及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参照《中央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北京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企业)及其独资或者控股子企业(以下简称子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适用本办法。第三条本办法所称资产损失是指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资产实质性且不可恢复的灭失,或导致企业经济利益的无对价流出。第四条本办法所称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是指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以及企业规章制度,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企业资产损失的,进行调查核实、责任认定和处罚的工作。第五条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合规、客观公正、惩戒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适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第二章工作职责及程序第六条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由市国资委和企业按照产权关系和对相关责任人管理权限分别组织实施。第七条市国资委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中的主要职责包括:(一)研究制定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有关规章制度;(二)负责管理权限范围内相关责任人的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三)负责子企业重大和特别重大资产损失责任追究跟踪督查工作;(四)指导和监督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五)受理企业直接处罚的相关责任人的申诉或者复查申请;(六)其他有关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第八条市国资委通过派出监事会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委托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企业财务决算及专项审计、按照管理权限组织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组织实施核准及备案事项以及其它监管工作,核查企业资产损失,纪检监察部门按规定负责组织或监督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第九条企业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中的主要职责包括:(一)研究制定本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制度,并报市国资委备案;(二)负责管理权限范围内相关责任人的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三)指导和监督子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四)配合开展市国资委管理权限范围内相关责任人的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五)受理子企业处罚的相关责任人的申诉或者复查申请;(六)市国资委交办的其他有关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董事会管理经理层试点企业对经理层的责任追究工作,由企业董事会负责组织实施,并报市国资委备案。第十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内控制度,通过资产损失预警及资产定期检查机制,结合财务决算管理、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和专项检查等工作,在经营管理中及时清查资产损失。第十一条企业发生资产损失应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者挽回损失。发生重大或者特别重大资产损失的,应当及时向市国资委报告。第十二条企业应当明确监察、审计、财务、法律和人事等部门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中的职责。第十三条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应当遵循以下程序:(一)调查取证,核实损失情况,分析损失原因;(二)明确资产损失性质,进行责任认定;(三)提出处理建议,听取相关责任人的意见;(四)做出责任追究决定,或者按照有关规定移交相关部门处理;(五)受理相关责任人的申诉,组织对处理决定复查;(六)组织落实处理决定,监督检查处理情况;(七)按规定上报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情况。子企业应当向企业报送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情况,企业应当向市国资委报送资产损失责任追究情况。第十四条负责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的相关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工作程序,恪守工作职责,保守秘密;与有关事项或相关责任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第十五条受托参与资产损失认定的社会中介机构,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执业准则,按照规定的程序、方法进行资产损失专项审计或经济鉴证,并对有关审计结果或鉴证意见的真实性负责。第十六条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工作中,相关责任人应当积极配合,实事求是地反映情况。相关责任人对处理建议有异议的,可以提出书面陈述意见,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对处理决定有异议且具有明确合理的请求、事实、理由以及合法书面证据的,可以在处理决定下达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向上级单位申请复查。复查过程不影响处理决定的下达和执行。第三章资产损失认定第十七条对企业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当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定进行取证,认定资产损失性质、金额及形成原因。第十八条企业资产损失责任追究中能够证明资产损失真实情况的各种事实,均可作为损失认定证据。主要包括:(一)司法机关、公安机关、行政部门、专业技术鉴定部门等依法出具的与本企业资产损失相关的书面文件;(二)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对企业某项经济事项出具的专项经济鉴证证明或者意见书;(三)企业内部涉及特定事项的资产损失的会计记录、内部证明材料或者内部鉴定意见书等;(四)可以认定资产损失的其他证明材料。第十九条认定资产损失金额应当包括直接损失金额和间接损失金额。直接损失金额是与相关人员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的资产损失金额;间接损失金额是由相关人员行为引发或者导致的、除直接损失金额之外的、能够确认计量的其他资产损失金额。第二十条资产损失金额应当依据有关会计账簿记录,按照会计核算确认的损失分类分项进行认定。未在会计账簿记录或者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差较大的资产,应当按照市价、重置价值等公允价值认定资产损失金额。第二十一条资产损失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按照金额和影响程度划分为一般资产损失、重大资产损失和特别重大资产损失。(一)一般资产损失是指企业资产损失金额在一定范围内或者在企业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二)重大资产损失是指企业资产损失巨大或者在企业及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三)特别重大资产损失是指企业资产损失巨大并影响企业持续经营和发展能力,或者在国际、国内造成严重不良影响的。具体划分标准详见附件《资产损失金额划分标准》。第二十二条企业不得将单项资产损失进行分解、人为划分损失类别。如发现企业在损失认定工作中有意将损失进行分解或混淆类别的,应将损失认定环节中的相关责任人追加为直接责任人进行处罚。第四章资产损失责任追究范围第二十三条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均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一)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有关规范性文件的;(二)违反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或相关工作程序的;(三)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四)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导致内部控制执行监督不力的;(五)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第二十四条在投资决策和投资管理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一)未履行规定的投资决策审批程序的;(二)对投资项目未进行必要、充分可行性研究论证的;(三)越权审批或者擅自立项扩大投资规模和生产经营规模的;(四)未按照规定进行非主业投资及境外投资的;(五)对投资项目未进行全面有效的跟踪管理,出现风险或发生损失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六)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五条在从事股票、基金、委托理财、期货、外汇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等高风险投资业务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一)未履行规定程序或者未经授权擅自决策的;(二)未按照规定经营或者超范围经营的;(三)未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或者风险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四)未进行合理有效监管,出现风险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的;(五)资金来源违反有关规定的;(六)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第二十六条在从事保证、抵押、质押等担保活动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一)未履行规定程序或者未经授权擅自为其他企业及个人提供担保的;(二)违规进行保证、抵押、质押的;(三)未按照规定订立保证合同的;(四)对担保项目未进行跟踪和监督,对于异常情况未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的;(五)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七条在资产转让、处置和改组改制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一)未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决策和违规组织实施的;(二)未按照规定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的;(三)干预或者操纵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造成鉴证结果不实的;(四)向中介机构提供虚假材料,造成审计、评估结果不实的;(五)将国有资产低价折股或者无偿分给其他单位、个人的;(六)未按照规定进场交易或者超越规定权限,擅自转让资产或者产权(股权)的;(七)交易过程中未如实、全面披露有关信息,直接、间接指使或授意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进行操作的;(八)在企业资产租赁或者承包经营中,以不合理低价出租或者发包的;(九)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第二十八条在企业采购商品、服务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一)未按照规定程序审批造成资源浪费或发生舞弊的;(二)未按照规定订立采购合同的;(三)采购标的物与合同约定不符而未采取有效措施的;(四)未进行必要的资信调查支付预付款项的;(五)未进行大额预付账款有效监控造成不可收回风险增加的;(六)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第二十九条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一)未按照规定订立销售合同的;(二)擅自压低价格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三)擅自提供赊销信用或者超出信用额度、期限提供赊销信用的;(四)应收账款未进行及时催收、定期核对,对异常应收款项未及时追索或者未采取有效保全措施的;(五)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第三十条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一)超越权限或者违反程序批准资金支付的;(二)擅自改变资金用途违规使用、拆借资金的;(三)支票等票据丢失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四)因资金管理不严,发生贪污、失窃、携款潜逃等事件的;(五)未按照规定核对、清理银行帐户、盘点现金的;(六)未按照规定造成资产损失的其他情形。第三十一条对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等实物资产保管不当、维护不善,造成非正常毁损、报废或者被盗和流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第三十二条未按照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规定核算或者披露企业经营活动及发生的资产损失,导致企业严重账实不符、会计信息失真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第三十三条除第二十四条至第三十二条以外,因下列情形之一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一)利用关联交易非法转移经济利益的;(二)对于已经形成的损失未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责任认定,或在核销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处理的。第三十四条相关责任人离任或调离后,在对其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或其他监督检查中,发现在原任职期间造成资产损失的,应当按照本办法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第五章资产损失责任划分第三十五条企业资产损失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分管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一)直接责任是指相关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职责,以及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对造成资产损失起决定性作用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二)主管责任是指企业部门主管负责人在其职责范围内,未履行或者未正确履行主管工作职责,以及违反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造成资产损失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三)分管领导责任是指企业分管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