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资本与城市农民工就业排斥问题探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资本与城市农民工就业排斥问题探析摘要:本文从实证的角度,分析长沙市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农民工就业所处的“边缘化”位置具体表现在起点排斥,过程排斥,结果排斥三个方面。研究表明农民工社会资本拥有的多少和他们在就业中所遭受到的排斥存在很大的关系。为农民工建立顺畅的城市网络融入机制,提供完备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引导农民工的继续社会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关键词:社会排斥;农民工;社会资本一、导言1、研究问题的提出城市农民工这个群体从出现之初就处于一种边缘状态,作为城市的一个边缘群体,他们从事着次属劳动力市场的工作。凡是此种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者,自然成为地位较低的收入阶层,农民工在城市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点关注问题。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农民工就业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民工的职业流动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农民工在就业领域受到排斥呢?本文通过研究,阐述社会资本和农民工就业排斥的联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本文使用近年来社会研究中常用到的社会排斥(socialexclusion)一词,人们普遍认为“社会排斥”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法国,是由雷纳尔(lenoir)1974年在其出版的一本书里首先提出了“社会性地排斥”(sociallyexcluded)这一概念。[1]李斌博士对社会排斥的定义是:社会排斥主要是指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2]本文主要采取这一定义来研究农民工在城市中的就业问题。2、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2006年3月对长沙市进城农民工城市生活状况调查。研究对象是进长沙市务工的农民,本文中的研究对象——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集中在建筑业、服务业、零售、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几个领域。本研究资料收集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少量的个案访谈。调查过程中采取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了长沙农民工较为集中的岳麓区,再从这个区中选取较2个社区,并确定了个社区的样本数量,然后按定额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者。本次调查共发放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1.87%。本文对问卷调查资料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二、城市农民工就业排斥研究1、农民工就业起点排斥状况及分析农民工就业中的起点排斥在本研究中指的是用人单位在同等条件下对性别、教育程度,地域的限制,以及社会网络关系对这一群体择业的限制。(1).性别排斥现状及分析有学者认为,农村外出打工妹,是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和流动群体中的一部分,她们属于弱势中的弱势——“双重弱势群体”,其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低于城市男性农民工。[3]从表中可以看出女性在就业过程比男性低将近20个百分点,女性农民工在就业中处于十分弱势的状态。表一用人单位在性别方面的要求(%)N=271频数百分比无明确要求16862.1男7728.4女269.5Total271100.0(2).教育程度排斥现状及分析教育作为现代人参与社会的能力基础和发展潜力,是人们地位获得的基础,实现向上流动的一个资本。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相对于在农村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来说,其受教育程度较高,是农村社区中的“精英群体”,而他们在城市里从事的大多是一些对受教育程度要求不高或无明确要求的工作,多半是城里的低保障,低工资,低水平的工作。从表二中,我们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农民工群体的教育程度有34.4%的“无明确要求”,除此之外,要求高中的占21.1%,要求初中教育程度的占36.5%,大专或大专以上与小学的比例很少,分别占6.0%和2.0%。有较高教育程度的农民工也只能在有34.4%无明确要求的用人单位工作,很难拥有实现其向上流动的机会。表二用人单位对教育程度的要求(%)N=273频数百分比小学及以下52.0初中10036.5高中(中专、技校、职高)5821.1大专或大专以上166.0无明确要求9434.4Total273100.0(3).地域排斥现状及分析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见表三):当进城农民工和当地人竞争同一工作岗位时,用人单位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当地人的比例不小,即农民工群体在参与竞争就业之初就开始受到排斥,这种排斥的比例不容忽视。从表中我们看到,有30.7%的农民工对这个问题做了肯定的回答,有42.3%的农民工“不清楚”处于“模糊状态”,只有27.0%的选择了“不是”。表三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当地人的情况(%)N=270频数百分比是8330.7不是7327.0不清楚11442.3Total270100.0(4).社会关系网络排斥现状及分析农民工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信息渠道来源主要是靠血缘、地缘关系,通过亲戚、老乡、熟人获取工作(见表四),他们进城务工缺乏及时、有效、真实可靠的就业需求信息。由于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有限,对城市网络资源的利用能力不高,获取信息比较难,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的社会关系网络——“差序格局”所造成的。在这种“差序格局”中,我们“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各不相同”。而这样的“差序格局”表达了中国社会关系网络的特征,“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4]从问卷调查数据中显示出来农民工在就业之初——找工作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就是这种以个人为中心,从中心格局向外,成员关系从强关系向弱关系转化,其所获社会资源也就相应递减,隐性中受到了社会关系网的排斥。表四农民工获取目前工作的渠道(%)N=271方式频数百分比个人直接申请8531.4亲戚、朋友介绍8832.4通过当地政府72.6老乡介绍6423.6职业中介所介绍103.7其他176.3Total271100.02、农民工就业过程排斥现状及分析农民工不仅仅在找工作之初就受到排斥,在工作过程中往往有一种被歧视的感受,这样使得农民工群体的自我认同感很低,容易造成一个个的“落单者”。以下是对农民工群体打工期间被歧视经历和自我认同的现状分析。(1).被歧视的现状及分析从表五中我们看到只有25.4%的农民工在打工期间从来没有被人歧视的经历,而有22.8%的农民工在打工期间经常有被歧视的经历。51.8%的农民工偶尔有被歧视的经历,也就是说有74.6%的农民工在打工期间有过被歧视的经历。这样的数据值得我们深思,农民工在从事城市次属劳动力市场中那些大部分是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活时,不仅没有受到尊敬,反而受到歧视。这样的不平等状况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如果这种被美国社会学家帕金称之为“集体性排他”的现象不加以逐渐地消除,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也背离了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表五农民工打工期间被人歧视的经历N=274频数百分比经常有6222.8偶尔有14251.8从来没有7025.4Total274100.0(2).就业中的自我认同现状及分析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后往往因为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与农村中的慢节奏生活方式的差异而产生文化震惊,这种文化震惊使得其很难对自己的身份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也很难适应城市就业及生活环境。从表六中我们看到有12.7%的农民工对于自己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处于“不清楚”的状态,有16.2%的人认为自己是“半个城里人”即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处于模糊状态。就业中的低认同感往往对农民工的下一次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表六农民工自我认同感(%)N=273频数百分比农村人17965.5城里人155.6半个城里人4416.2不清楚3512.7Total273100.03、农民工就业结果排斥现状及分析城乡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大量存在着用人单位侵害农民工基本权利的现象。其中包括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社会保险和社会享受权等。城市居民和农民工的工资也被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等级。本研究在调查问卷中将其具体化为两个问题:薪水排斥现状分析和升迁机会排斥分析。(1).薪水排斥的现状及分析有学者认为农民工在进城后,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排斥。这是因为农民工的双重身份在经过一系列的市场博弈后,最终反映为:农民工的工资构成中没有包括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和子女教育费用。所以,工资并未完全反映出农民工所从事工作的整体评价。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用工单位给城市劳动者和农民工同工不同酬,绝大多数农民工的收入仅相当于正式职工的一半,甚至更少。[5]从表七中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结果,在275个有效样本中,有139个(占样本总数的50.4%)农民工的工资和本单位从事同职业的当地人一样多,有136个(49.6%)的回答是否定的。从事同样的工作,但是却有49.6%将近一半的农民工得到的工资和当地人不一样,在就业结果上受到排斥,况且这还是有形的明显的工资,我们还不清楚在其他待遇方面的差异比例有多大。这样的局面值得我们深思。表七农民工同工同酬情况(%)N=275频数百分比一样多13950.4不一样13649.6Total275100.0(2).升迁机会排斥的现状及分析从表八中,笔者发现在有效样本中,有56.4%的农民工当和本单位工作的当地人表现一样时,升迁机会还是一样的,这样的比例让笔者感到欣慰,同时又有32.5%的认为当地人的升迁机会多一些,这个数据也不容忽视,同样的表现下出现如此大比例的不平等值得有关部门引起重视。表八农民工升迁机会分析(%)N=275频数百分比自己的升迁机会多3111.1一样的升迁机会15556.4当地人升迁机会多8932.5Total275100.0三.社会资本与农民工就业排斥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是从场域角度来描述社会资本的,用布迪厄自己的话说“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社会资本是场域的原动力,场域变化的原因都发生于社会资本。因为社会资本不仅是资源,更重要的是权力。[6]从布迪厄关于场域与社会资本的关系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农民工因为缺乏可以支配的城市社会网络场域,因此在就业中处于“边缘化”的位置。也就是,这一群体没有能够拥有足够的社会资本(资源和权力)导致支配场域权力的剥夺。城市农民工这一群体之所以在城市社会网络中遭到排斥主要是由于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相对较少造成的。笔者认为解决城市农民工在弱势地位,必须解决他们社会资源占有贫乏的问题,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1.建立顺畅的城市网络融入机制帕金在提出“集体性排他”时认为,集体性排他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共同集团”,由于这个共同集团是被整体排斥的,它必然会做出比较激烈的反应,由此会激化社会矛盾。[7]从研究中可以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地域等这些“集体排他性”因素的存在都成为制约农民工就业选择,薪酬以及升迁机会的“瓶颈”。从研究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农民工主要分布在建筑业、服务业、零售、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劳动力密集、低技术水平的行业,这样一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城市农民工自身所背负的“身份标签”引起的。城市居民对农民工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排斥“他群体”的偏见,将农民工排斥在城市社会资本之外,以维护“我群体”的利益。同时,农民工也将这样一种就业排斥状况内化,形成“客观性社会排斥”。解决目前农民工所处的困境就需要从制度上建立顺畅的有利于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增加的流动机制,通过相应的法规增加农民工在城市网络中向上流动的机会,如彻底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男女同工同酬,特别是从物质补助上向农民工倾斜,降低他们维持在城市网络中的经济成本,使他们逐渐融入到城市网络中,而不是被“边缘化”。2.提供完备的就业信息服务网络科尔曼指出,信息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形式之一,个人从社会网络中获取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社会关系便构成社会网络。[8]城市农民工处于相对封闭性的社会结构中,获取就业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都很有限,直接影响了他们获取城市资本的可能性,导致了他们在城市就业中被排斥的局面。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帮助农民工收集、筛选就业信息,使他们从非正规就业逐步向正规就业转变,并大力协助推荐农民工就业,建立农民工就业基本情况的动态网络系统。格拉诺维特曾在研究中发现:个人求职过程中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通过其关系亲密的亲戚朋友(强关系)获得,而是通过一般朋友或熟人(弱关系)介绍的。也就是,通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