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合作——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姓名:钟杰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行政管理指导教师:陈启源20070518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合作——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分析作者:钟杰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相似文献(3条)1.学位论文刘璐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以辽宁省C县E村为个案2008社会资本是90年代以后形成的、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析范式,社会资本理论对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社会资本状况,并通过辽宁个案的实证研究,探讨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社会资本的性质、特点、作用和中国农村特殊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资本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资本就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经营活动中工具性动员的农村社会结构性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网络、相互信任合作和组织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范式。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社会资本是组织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构成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长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以欠发达地区的代表——辽宁省C县E村为个案,分析了E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代表性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该村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中人际信任淡化;传统农村社会网络的局限性及其衰退,合作能力下降;缺乏居民参与的激励机制;社会精英流失,发展动力缺失等实际状况,对如何促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进行了对策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辽宁的实际研究政府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作用,对欠发达地区政府的行为提出的政策建议:在今后一个时期的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过程中,应该发挥政府对社会资本的培育和扶持作用,经过发展农村自治来实现传统社会资本向现代社会资本的转型,并通过培育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等社会力量来增加现代社会资本的存量,最终达到发展和完善欠发达地区农村社会资本并实现农村社会自治的最终目标。2.学位论文王欣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以陕西省L县N村为个案2007“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因此,实现农民的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出路。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真正自愿组织起来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农民组织,是为了解决走向市场中遇到的困难、改变农村的弱势地位而联合起来的合作组织。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育和完善,以及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将进一步规范化,不仅能够发挥独立经济组织的作用,而且能够在政治上成为政府与农民间的桥梁。本文以陕西省L县N村的一个合作经济组织为个案,重点讨论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及其存在的问题。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它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以往对该组织的研究多数集中于经济学,社会学的视角尤其缺乏。笔者引入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从合作经济组织的日常行动为切入点,具体分析其建构自身能力和合法性基础的活动,发掘其背后的隐喻,这同时也是本文的创新点。通过研究发现:由于个人社会资本的短缺,在经济博弈中,农民处于弱势地位,而政府又没有有效措施解决该问题,于是在“个人理性”和“熟人社会”的基础上,社区社会资本与精英动员相结合,从而促进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成长与发育。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社会资本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不仅为合作经济组织争取到了经济支持、人力支持,还有各种政策支持。当然,由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在机制的缺陷,以及组织成员社会资本拥有量的不同,成员的发展也出现不同的状况:拥有社会资本较多的成员,通过合作组织更能扩大自己的社会资本网络,获取更多的利益;而拥有资本量少的成员就只能分到一些边缘利益,甚至得不到预期的收益,即“普遍主义”的退却与“特殊主义”的上升。另外,我国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还没有立法,政府也没有真正放权于民,导致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性受到怀疑,在实际运作和发展过程中,与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同时也阻碍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反映在文中主要指“合法性怀疑”与“制度性整合”的缺失,以及在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困境。3.学位论文罗倩文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合作行为及激励机制研究2009本论文是关于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合作行为及激励机制研究。由于理论和实践都可证明合作优于非合作,现实中农户仍然处于一种非合作状态,甚至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成为“空壳”组织,本论文试图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农户合作行为演化博弈的视角解析农户非合作的困境,寻找促进农户走向合作的条件和机制,从而为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本论文的研究遵循以下思路展开:先界定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概念定义与辨析;然后回顾和梳理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研究,进行简要评价;再运用实证调查研究法和演化博弈分析法,对农户合作行为产生原因、现实意愿、合作困境以及合作行为演化均衡状态和条件进行——剖析和研究;最后构建促进农户合作的激励机制。一、论文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背景分析和文献研究回顾阐述研究的问题。前人的研究多是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因素进行分析,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制度模式进行理论探讨和分析,对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作了有益的贡献。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最基本生产单位——农户的合作结果。农户是合作产生的主体和基础,没有农户的参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不具生命力的。而农户参与合作是一个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决策,存在利益获得时参与将持续,否则农户就会退出。第二部分通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与发展、绩效与困境以及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行为与机理分析农户合作意愿与合作行为相矛盾的现实问题。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论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生与存在的重要意义,具有的现实绩效,即农户合作优于不合作。并且,设计《农户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意愿情况调查表》收集农村居住农户资料,分析证明农户存在强烈的合作意愿与需要。然而,现实中农户同样存在非合作的两大困境:一是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和“搭便车”行为导致合作“囚徒困境”;二是农户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层(大户)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从而锁定本论文研究主题。第三部分运用复制动态(RD)和演化博弈(ESS)分析合作经济组织内部农户合作行为的动态变化,寻找农户从非合作走向合作的条件与机制。首先,针对同质性农户“搭便车”的“囚徒困境”进行复制动态演化博弈,分析农户合作行为的演化状态,和实现农户合作帕雷托改进的均衡条件。然后,构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合作经济组织内部人控制问题,剖析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层与农户的动态行为策略,寻找农户与管理层的合作行为帕雷托改进的均衡条件。第四部分就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制度建议。根据前一部分的研究结果可得,激励机制是影响农户走向合作的关键。因此,依据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环境设计促进农户合作的激励机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展望未来研究。二、论文的研究结论1、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是制度变迁的结果也是经济主体行为博弈的均衡通过对农民合作运动进程的历史分析,制度分析和博弈分析,可以知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行为主体博弈的均衡。因为,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化大生产的逐渐分工并高度专业化,市场经济交易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也不断增大。而我国长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户小而散,独自面对大市场竞争,其经济活动的交易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农户为了降低经营风险,公平分享更多的市场利润,势必存在分散小农户共同联合的诱致性制度变迁需求,最终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得以出现。2、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农户合作意愿与农户合作行为相矛盾的问题按传统理论观点,在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一个由个人组成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一定会为实现这个共同利益而采取集体行动。换而言之,当合作能带来交往惠利,合作比不合作更为有利时,个人就应该为合作而集体行动。现实通过实证调查也显示出绝大部分农户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和需要,他们期望通过合作经济组织解决农业生产经营遇到的众多困难和进入市场。然而,在农户对合作意义有所认识,合作趋势也有所显现,理论和实践皆可证明农户合作优于不合作的情况下,农户仍然存在大量的非合作状态,机会主义行为、搭便车行为和内部人控制问题等普遍存在,这现象无疑降低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绩效,产生绩效偏差,影响了农户合作行为的延续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甚至会让合作走向崩溃。3、农户合作行为是一个动态演化过程并决定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的综合效益。农户行为是有限理性认识下追求个人利润最大化的决策。农村社会的相对封闭性让农户行为不仅是一个理性的个人决策,也是一个从众的群体决策,致使农户行为是一系列复杂的需要、动机和行为的心智过程。通过演化博弈模型对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合作行为、农户与合作经济组织之间的合作行为分析表明,农户个体行为总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其行为决策决定于行为主体得失的衡量。而且这种个体行为可以被模仿、学习,并演变为群体行为。当通过外界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刺激农户行为主体时,农户行为主体将再次比较得失,做出改变、改进行为的策略,达到不同的群体行为均衡状态。4、促进我国农户从非合作走向合作须设计完善的正负结合的激励机制按行为科学的观点,人的行为是动机和需要的表现结果,外在刺激可以改变需要,从而影响行为。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要促进农户实现合作必须设计一系列以显性激励机制与隐性激励机制相结合、内部激励机制与外部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体系进行规范和引导。一方面,显性激励机制与隐性激励机制相结合。显性激励机制包括产权激励机制、报酬激励机制的设计;隐性激励机制包括声誉机制、社会资本、道德情感的设计。另一方面内部激励机制与外部激励机制相结合。内部激励机制除了显性激励机制外,还包括约束机制、监督机制;而外部激励机制除了隐性激励机制外,还包括政府的立法支持、信贷支持、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三、论文的重要观点1、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农户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主体。当合作优于不合作,可以带来合作互惠,增加自身利益时,采取集体行动的合作是农户最优选择。但由于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无法及时全面的洞察和监督欺骗、说谎和毁约行为,致使农户可以投机取巧,“什么也不干”,却分享集体行动利益。随着这种投机取巧行为的被学习、模仿,合作利他行为逐渐减少,人人都成为“搭便车”机会主义行为者,陷入“囚徒困境”,形成农户有合作意愿却没有合作行为的矛盾状态。2、促进同质性农户走向合作,必须对其行为引入恰当的奖惩机制。因为,当缺乏合作激励和搭便车约束时,或者激励和约束措施严重不到位时,农户最大的可能是都选择搭便车,导致合作经济组织消亡;当合作激励和搭便车约束的综合效益低于产品成本,即激励和约束不到位时,农户初始选择合作的人数达到一定比例时,农户会出现合作与搭便车共存的稳定进化状态;当合作激励和搭便车约束的综合效益高于产品成本时,所有农户才都会积极合作。3、异质性农户之间的合作行为,即合作经济组织管理层和普通农户之间的行为,由于管理者具有信息、权力优势,常常出现管理层侵犯农户利益的情况。由于农户分散、弱小、信息和能力不足,在管理层侵犯的情况下常常表现出“囚徒困境”。因此,引入对管理层侵犯行为的约束和对农户抵制行为的激励,对打破农户策略选择的“囚徒困境”尤为重要。引入侵犯约束和抵制激励机制的条件下,合作经济组织是否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也就是管理层是否侵犯农户利益决定于善意管理层受到农户联合抵制的损失与恶意管理层受到农户联合抵制的约束的大小。4、要实现农户从非合作走向合作,打破“囚徒困境”,有效办法是建立正负激励机制规范和引导农户行为,并尽快通过法规建设、规章制度健全、教育投资、道德规范和各项优惠政策改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生环境。四、研究创新之处本论文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