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信用与征信教学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信用的基本理论、信用的内容、信用的种类以及各信用形式的特点,为更好的运用各信用工具打下基础。重点:信用的涵义与本质;信用的形式与内容、特征与职能;信用工具及特点以及信用要素。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难点:信用形式、信用工具从“说”字说到信用说=言+兑含义是:要构成一个说字,必须要用嘴巴,而且要兑现诺言。兑现诺言就是言而有信,就是指要讲信用。引言信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利息是和信用密切联系的经济范畴:有信用行为,就必然有利息;有利息,信用才能存在和发展。利率对经济调节有其特殊性:信用偏重于银行贷款的投向投量来调节国民经济;利息则主要是通过利率的高低对经济发展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第一节信用的产生与特征一、信用的概念及本质信用(Credi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redere,意为信任、相信、恪守诺言等。在社会学中,信用被用来作为评价人的一个道德标准。在经济学中,信用是一种体现特定经济关系的借贷行为。概念:信用是经济活动中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特殊运动形式。具体说就是商品和货币的所有者把商品和货币暂时让渡给需求者(借入者),根据约定的时间由借入者还本付息的行为。信用四大要素:1、信用主体2、信用工具3、时间间隔(二)信用的本质特征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2、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3、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信用基本特征:暂时性、偿还性、收益性、风险性在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举行的“信用体系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信用研究中心主任陈新年指出,我国目前信用缺失情况较为严重,我国每年因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为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损失约55亿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或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2000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另外还有逃骗税损失以及发现的腐败损失等。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合同交易只占整个经济交易量的30%,履约率也仅有60%左右。这些问题是转轨时期出现的突出矛盾,信用缺失使得交易成本增加,企业成本和市场风险增大,从而减少市场有效供给和需求,降低经济运行的速度和效益,给经济发展带来十分严重的危害,因此,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社会信用体系显得尤为迫切。(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1、私有制和商品交换是信用产生的前提条件最早的信用活动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原始社会出现了两次大分工,即畜牧业与原始农业的分工,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这两次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加速了原始公有制的瓦解和私有制的产生。私有制出现以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大量剩余产品不断出现。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使得劳动者各自占有不同劳动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则使交换行为成为可能。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出现了矛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经常发生困难。例如,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时,购买者却可能因自己的商品尚未卖出而无钱购买。于是,赊销即延期支付的方式应运而生。赊销意味着卖方对买方未来付款承诺的信任,意味着商品的让渡和价值实现发生时间上的分离。这样,买卖双方除了商品交换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当赊销到期、支付货款时,货币不再发挥其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只充当支付手段。这种支付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正是由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使得商品能够在早已让渡之后独立地完成价值的实现,从而确保了信用的兑现。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区别于实物交易和现金交易的交易形式,即信用交易。2、货币的信用属性推动了信用关系的发展后来,信用交易超出了商品买卖的范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本身也加入了交易过程,出现了借贷活动。从此,货币的运动和信用关系连结在一起,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范畴——金融。现代金融业正是信用关系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行为的主体大多以延期付款的形式相互提供信用,即商业信用;在市场经济较发达时期,随着现代银行的出现和发展,银行信用逐步取代了商业信用,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信用形式。总之,信用交易和信用制度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进而,信用交易的产生和信用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商品交换和金融工具的发展;最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成为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信用经济。信用包括:实物借贷、货币借贷如:高利贷、纸币、存款、各种票据……三、信用的运行1、家庭2、厂商3、国家第二节信用形式不论信用的形式如何,它们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信用的标的是一种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资金。它的所有权掌握在信用提供者手中,信用的接受者只具有使用权。2、以还本付息为条件。信用关系一旦建立,债务人将承担按期还本付息的义务,债权人将拥有按期收回本息的权利。3、以相互信任为基础。信用是以授信对受信人偿债能力的信心而成立的,借贷双方的相互信任构成信用关系的基础。4、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信用关系赖以存在的借贷行为是借贷双方追求收益(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结果。5、具有特殊的运动形式:G-G。它没有单独的运动,总是以产业资金运动和商业资金运动为基础而运动的,有两重付出和两重回流。信贷资金运动具有双重支出和双重回流的特征第一重支出:授信主体将信贷资金贷给受信主体;第二重支出:受信主体将借得的资金投向生产领域;第一重回流:受信主体出售产品形成已增殖的货币资本;第二重回流:受信主体以还本付息方式归还信贷资金。总之,资金运动实际上是通过信贷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让渡参与再生产的分配过程,是通过社会资金的重新组合实现信贷资金优化配置的过程。信用的基本形式商业信用商品交易过程中企业之间直接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银行机构通过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国家信用政府与债务和债权人的信用消费信用国际信用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个人之间相互以货币或实物所提供的信用。其他民间信用国家之间的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信用形式租赁信用、股份信用等。1.商业信用(CommercialCreditorTradeCredit)⑴涵义: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换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它包括企业之间以赊销、分期付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以及以预付定金等形式提供的信用。⑵过程:包括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商业信用以商品交易的存在为前提,以商业票据这个载明债权债务关系并受法律保护的信用工具为纽带。商业信用存在的必要性:1、宏观:它润滑着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促进经济的发展。2、微观:商业信用对于信用双方都有利,解决了双方的问题。(3)商业信用的特点①主体生产或经营商品的企业。②客体商品资本。③生产周期商业信用的运动与产业资金的动态一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规模和数量上的限制2、范围上的限制3、方向上的限制4、期限上的限制1997—2002年中国商业汇票发生额1544503841507674451173916139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400016000180001987199719981999200020012002⑴涵义:指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向社会和个人提供的信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⑵特点:①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也包括其他金融机构;债务人主要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工商企业和个人。②银行信用的载体是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③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动态不一致。④银行信用具有创造信用功能。⑶地位与作用:银行信用的上述优点,使它在整个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成为一国信用关系中的主体。2.银行信用(bankcredit)银行信用的地位银行信用的优势:1、由金融机构作为中介的银行信用,可以可以商业信用的局限性。2、银行信用本身具有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的优势。3、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企业,不仅能够提供信用,而且能够创造信用,使其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信用。(4)银行信用与其他信用的关系①商业信用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因为银行贷款一般是针对商业票据进行抵押或贴现,银行直接对企业发放的不要任何担保品的信用贷款只占一定比重。②银行信用构成现代信用制度的中心。指信贷、结算、现金出纳、外汇收支四大中心。③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制度的支柱和主体。银行信用为其他形式的信用发展融通资金或提供服务;没有银行信用的支持,商业信用等直接信用的运用和发展就会受到极大削弱。④银行由简单的中介人逐步发展成“万能的垄断者”。银行信用是间接信用,但银行作为中介人与一般商业经纪人、证券经纪人不同,存款人除按期取得利息外,对银行如何运用存入资金无权过问。1985-2002年中国银行信用规模图17262412555511724110584494420786816641053333.840810.16271.70200004000060000800001000001200001400001600001800001985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案例海南发展银行的关闭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表公告,关闭刚刚诞生2年零10个月的海南发展银行。这是新中国金融史上第一次由于支付危机而关闭一家银行,因而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于1995年8月,是海南省唯一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总行设在海南省海口市,并在其他省市设有少量分支机构。它是在合并原海南省5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基础上,吸收了40多家新股东后成立的。成立时的总股本为16.77亿元,海南省政府以出资3.2亿元成为其最大股东。关闭前有员工2800余人,资产规模达160多亿元。金融学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如此一家银行,为什么开业不到三年,就被迫关闭了呢?事实上,早在海南发展银行成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隐患。成立海南发展银行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挽救一些有问题的金融机构。1993年海南的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资金压在房地产上而出现了经营困难。在这个背景下,海南省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将5家已存在问题的信托投资公司合并为海南发展银行。据统计,合并时这五家机构的坏账损失总额已达26亿元。有关部门认为,可以靠公司合并后的规模经济和制度化管理,使它们的经营好转,信誉度上升,从而摆脱困境。1997年年底,遵循同样的思路,有关部门又将海南省内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其不良资产的比例。金融学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但是合并后成立的海南发展银行,并没有按照规范的商业银行机制进行运作,而是大量进行违法违规的经营。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向股东发放大量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股东贷款实际上成为股东抽逃资本金的重要手段。有关资料显示,海南发展银行成立时的16.77亿股本在建行之初,甚至在筹建阶段,就已经以股东贷款的名义流回股东手里。海南发展银行是在1994年12月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筹建,并于1995年8月18日正式开业的。但仅在1995年5月至9月间,就已发放贷款10.60亿元,其中股东贷款9.20亿元,占贷款总额的86.71%。绝大部分股东贷款都属于无合法担保的贷款;许多贷款的用途根本不明确,实际上是用于归还临时拆借资金;许多股东的贷款发生在其资本金到账后1个月内,入股单位实际上是“刚拿来,又带走;拿来多少,带走多少”。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显然无法使海南发展银行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金融学信用形式与信用工具由于上述原因,海南发展银行从开业之日起就步履维艰,不良资产比例大,资本金不足,支付困难,信誉差。在有关部门将28家有问题的信用社并入海南发展银行之后,公众逐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出现了挤兑行为。持续几个月的挤兑耗尽了海南发展银行的准备金,而其贷款又无法收回。为保护海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