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资金回流问题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课题组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是资金投入。当前农村资金的持续外流已造成农村资金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势必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为此本文通过对江西农村资金外流的现状入手,在深入分析了农村资金外流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建设构想及思路,以增加农业资本投入总量,增强农村资金的洼地效应,促进新农村建设。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资金外流回流机制前言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就是资金的投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增加农村投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当前农村资金投入不多,资本转换渠道不畅,既使在这种情况下还存在大量农村资金通过财税、金融、价格等渠道外流的现象,并有扩大的趋势,已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因此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刻不容缓,我们认为:只有通过政策、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力促工业1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农村资金的稳步增长,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农村资金外流的现状分析农村资金外流不仅意味农村资金投入少,而且通过财税、金融、价格等渠道使农村原本保有的资金脱离农村地区,背离“三农”。目前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外流途径和形式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财政途径:考察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流动又可以从财政对农村资金扶持的流入与流出两方面看。从流入方面看,虽然财政支农支出总量逐年上升,1文中工业泛指非农产业。但政府投入与农业在经济中的贡献不相匹配,财政支农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低于农业在GDP中的贡献,平均每年相差10个百分点左右,且该占比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2.2%降至2005年末的7.22%,类似,作为农业大省的江西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则由1982年24.3%的历史高点一路下降,期间虽有起伏,但至2005年该比重只有13.0%,较高峰下降了11.3个百分点。财政反哺机制趋于弱化。图1江西省与全国支农支出占比图010203019801991199519992003国家支农支出占比江西支农支出占比注:数据来源于2005--2006《中国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从流出方面看,国家财政主要通过征收农业税使资金流出农村,据统计,1991—2005年,国家累计实现农业各税6809.60亿元,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09%,高于同期全部税收16.74%的年均增幅,其总额占同期财政支农支出总额的40.56%。江西1991--2005年农业税年均增速较同期全省税收增速快2.79个百分点。表1历年全国及江西农业税占财政支农比例情况一览表单位:%指标“八五”时期“九五”时期“十五”时期平均国家37.2041.6040.8140.56江西48.5141.3135.1138.50注:数据来源于2005—2006《中国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二)金融途径:近年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此并存的是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金融边缘化倾向明显,农村资金通过金融渠道外流较多,趋势加剧。金融部门的资金外流主要以三类金融机构为主:一是银行类农村分支机构吸收的资金多数通过内部系统往来上划上级行;其次是邮政储蓄的虹吸现象,邮政储蓄部门利用自身点多面广的优势大量吸收农村资金,继而通过存放中央银行或上存上级机构将资金全部转出农村地区,并呈加速之势,它已构成农村资金外流的重要金融通道;再次农信社改革加速效仿商业化运作,省级联社运作模式使得基层农村信用社资金日益向大中城市集中,形成事实上的农村资金外流。据统计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从金融渠道净流出的农村资金年均额约占同期财政支农支出的三成。表2江西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与系统内往来新增情况单位:亿元指标各项存款系统内往来全部其中:国有银行全部其中:国有银行2004年206.85106.0851.5940.492005年275.34127.80130.7280.72注:数据来源于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办公室信息专报“县域新增存款一定比例投放当地可行性问题研究”;本表中系统内往来数据指联行往来的双方扎差额,多在资金运用方反映。二十一世纪以来,农村资金外流趋势加剧,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以江西为例,2005年县域金融机构通过系统内资金往来2上划资金较上年新增130.72亿元,占当年新增存款的47.48%,较上年多增79.13亿元,是同期财政支农支出的1.78倍。其中国有商业银行通过系统内上划资金达80.72亿元,占其新增存款的63.16%,而邮储2005年年末存放中央银行和上存资金余额达326.83亿元,较上年新增62.86亿元。(三)价格途径:“剪刀差”是指工业品的价格高于价值,导致农民用等量的农产品所能换到的工业品越来越少。多年来我国采取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形式为工业发展提供资本积累以此推进工业化进程。据测算,1990年以前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累计从农村取走1万多亿元3。九十年代后期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状态,而工业品价格虽于1998年有所下滑,至2000年末已基本恢复到1995年的水平,相反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却一路走低,2000年粮食价格较1995年下降了17%,直到2004年一系列惠农政策影响粮食价格才真正走出低迷状态,呈恢复性上涨,但2005年粮食价格又出现下行趋势。江西与全国相似,2000年粮食价格较1995年下降10.22%,经过近年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的出台及实施,至2005年粮食价格较十年前上升16.85%,但增幅较同期工业品2系统内往来数据指联行往来的双方扎差额。3资料数据来源于翟照艳和王家传的《我国农村资金存在五条外流渠道》出厂价格低4.2个百分点。由于长期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使得农民农业生产的相对收益越来越少,“谷贱伤农”的事实严重影响了农民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表3近十年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化趋势情况单位:%指标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2.999.795.997.6102.898.797.8102.3106.1104.9其中:江西103.9101.798.496.1101.098.198.5104.0109.7108.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8.499.594.595.899.199.1100.5101.4110.6108.3其中:江西107.0100.495.593.895.999.699.8102.5110.7107.9粮食价格指数107.592.196.996.490.1101.598.6102.2126.5101.4其中:江西110.391.8102.599.287.297.999.3104.0130.398.8注: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和1996年--2006年《江西统计年鉴》。图2近年工农业品价格指数变化趋势图809010011012019961998200020022004050100150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粮食价格指数注: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新世纪以来,以土地要素的“剪刀差”问题日益突出,低价格的向农民征用,超高价格的开发,其实就是农村资金外流的新趋势。2006年江西省仅土地租金收益就达100亿元。(四)其它途径:主要包括农村乱收费和对农业资金的挤占、挪用。本世纪初开始的农村税费改革旨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农村乱收费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税费转移使农民仍承担着名目繁多的乱收费项目,而这些乱收费实际上已流出了农村地区。以2005年江西农村人均各项收费为9元的水平计算,全省农村各项收费过3亿元,而当年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资金不到1亿元。另一方面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疏于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与管理,致使支农资金被各级政府部门挤占或挪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如1994—1998年,国家水利部下属单位挪用水利专项资金达1.16亿元。另外还存在投资途径的资金外流,如农村个私经营者将所积累的资金购买城市企业的股票或债券而投向城市,还有一些农村劳动力整体进城,形成城市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他们不仅将原来在农村形成的资金积累带向城市,而且新创造的财富大多无从回流农村。二、农村资金外流的原因分析农村资金外流既是经济规律运行的结果,也受政策体制安排的影响,还有农民自身因素的制约。有些因素互为因果,它们相互联系共同作用加剧了农村资金外流。(一)农业的弱质性是农村资金外流的根本原因。根据经济学原理,资金天生具有逐利性,但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有着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风险,特别是我国属于灾害频发国家,每年大量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如“碧利斯”台风的侵袭,使浙江沿海一带农作物颗粒无收,粮食供给不足;加之我国农民小农经济思想严重,农村一直沿用传统落后的农业小作坊式生产,大规模作业仍未得到推广。2005年江西平均每百户生产性固定资产中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只有0.12辆,仅与十年前的水平相当。农业自身固有的高投入与低产出决定了它具有高风险性,农村资金的大量流失是当前农业生产比较利益低下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的必然结果。(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资金外流的政策偏差。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根深蒂固,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局面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许多政策的制订忽略了广大农村和农民的利益,由此形成了发展战略向城市偏移,制度安排偏好城市,社会资金也日益向城市集中,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导致城乡两种不同社会的运行机制形成了日益鲜明的对比,如最明显的是在城市居民日益享受完善的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的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仍然比较欠缺。(三)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加剧了农村资金外流。金融部门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商业化运作必然导致资金在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趋利性,然而一方面农业的弱质性客观阻滞了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的实现,另一方面农村金融环境的不佳也减弱了金融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从而使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通过实行集约化管理手段,在战略调整中大幅收缩广大农村地区分支机构,层层上收信贷权限;邮政储蓄由于制度设计不具有资金融通功能;而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健全,资本市场发展缓慢,直接融资能力较弱,全国证券市场1400余只股票中农业板块股票不足100只,而江西只有“赣南果业”1只涉农股票;农业生产性保险和农产品期货市场尚未大规模建立,农村金融市场对资金的吸引和调配功能较弱,降低了金融资源在农村地区的配置效率与供给水平。(四)农村投资环境落后制约了农村资金的回流。目前中国农业的固定资产积累水平较低,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大多是上世纪中期修建的,大部分已年久失修,功能老化,配套不全,保障能力大大下降。2005年江西各类蓄水工程有25.27万座,较2000年减少0.4万座,较1990年减少1.33万座;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由2000年的1903.4千公顷一路降至2005年的1831.4千公顷,已低于1990年1836.8千公顷的水平。另外农村在交通运输、网络通讯、市场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也很短缺,2005年全省乡镇“六通”率为80.69%,低于全国87.6%的平均水平。加之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不佳,逃废债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农村地区划为银行资产高风险管理区,资金规模实行只收不放的政策。整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落后,对资金的吸收和转化能力较弱,客观上制约了农村资金的回流。(五)农民积累有限,投资欲望不高。历来我国农民收入偏低,近三分之二的收入来源用于生活消费,可供积累的资金有限。表4近年江西农民支出结构表单位:元指标2003年2004年2005年1、生活消费支出1907.572126.742483.70其中:食品支出986.071156.391220.532、家庭经营费用支出568.33759.94931.693、购置生产性固定资产支出65.5572.07110.60注:数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