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的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一、问题的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xx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指出:“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并提出以“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健全面向劳动者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作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举措。我国正处于转型与优化的关键时期,强化社区教育中的新技术新技能培训,可以帮助社区民众获取就业与谋生的手段,提升社区民众就业率,提升我国居民幸福指数。社区教育是加大人力资本投入的重要路径,在系列政策指引下,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也提示广大社区教育工作者应当突破传统的服务理念,深入探索社区教育公益机制与市场意识的有机结合,特别是建立一种框架合理、模式清晰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地区相互学习借鉴应用,这是社区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理念变革的重要趋向,对社区教育形成自身的创新机制和话语体系具有积极意义。利益联结机制一般指利益相关者基于利益诉求形成关系契约,并协同完成某个事项的内在运行方式。从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对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应用创新乏力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揭示了应然与实然之间还有不小的差距。在早期的相关探索中,有论者提出实行“定单式”和“储备性”培训相结合,同时开展职业介绍,增设就业指导,研究敏锐地捕捉到了利益联结机制的一些关键要点,但是,由于不了解利益联结机制的内涵和运行方式,同时理论与实践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难以形成可以广泛借鉴的典型经验。目前存在人们对社区教育的思想认识还不全面、社区对培训资源的整合机制还不健全、市民对社会培训的认同程度还不够高等问题。这表明利益联结机制要求人们在认知、愿景、条件创设、适应性等方面均要有理念和实践的积淀,而这些在实践过程中还有不少的路要走,这也反映了对利益联结机制探索的初步萌芽形态。从实践层面来看,资源整合效果不达预期只是表层现象,更深层次反映的是理论指引乏力的问题,导致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中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主体如何参与、利益如何联结、作用如何发挥是当下研究需要突破的重要方面。已有的研究更多地强调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的路径、方法、意义和价值,没有触及利益联结的核心要素——不同利益主体契约关系的研究。利益联结机制是各方多重博弈的结果,不是谁对谁的恩赐,也不是谁占谁的便宜,而是以相互需要为基础的。利益联结机制如何以利益互补为前提,社区教育机构如何协调利益冲突,促进利益互补,让不同利益主体对自身的利益产生合理的预期,以及由于资源、信息的不对等,社区教育机构如何为不同利益主体的平等对话提供沟通的机会,如何增进不同利益主体的互信、尊重平等的价值观和契约精神,进而发挥赋能、赋利作用,这些都是当下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立足于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主要探讨选取什么样的理论视角对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并基于该理论视角,试图解释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多维度框架如何组建,进而提出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多场景应用问题,即面临不同任务场景时,如何选取不同的应用模式,以期为社区教育工作者在助力共同富裕、推进促就业培训工作中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二、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理论视角: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何种理论或方法作为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的分析工具已有相关讨论,如刘燕华等应用扎根理论改进社区教育技能培训的策略,应用人力资本理论分析社区教育如何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等。但是,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如何增进学员个体利益,对不同利益主体缺乏整体性的关照,而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与追求。因此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更为契合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利益相关者理论注重所有参与主体的利益联结,避免了仅仅关注居民个体、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作用发挥的单焦点问题。只有把各种现实利益放在合作考量的总体框架内,才能更好地促进共同愿景和协同行动的达成。目前,张廷亮、黄会琴已将利益相关者理论运用于社区教育的合作办学,社区教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社区教育在对教育者施加影响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各个行业的利益需求。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契合性还反映在,由于当下研究片面强调社区教育的公益性,没有真正触发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增进,难以有效激发社会各主体参与的动力,创设更多的有效合作形态,而利益相关者理论恰好能够兼顾上述问题。社会动力是导致社会发展的感性活动过程及其力量;社会动因是导致这个动力过程的内在根据与源泉;有了动因,才能产生动力,这是一条规律。对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来说,动因是存在利益互补可能性且利益相关者有合作的期望——利益诉求的预期满足,动力是各种生动的实践形态的直观激励。从“问题树”的角度看,在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生成过程中,面临就业信息、培训条件、技能教学、所有利益相关者积极性的调动,以及经济活动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等诸多问题,而其核心问题还是如何建构一种能够让居民产生内生动力的“实际利益”。因此,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加强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利于对利益联结的整体性关照,突破促就业培训的信息不畅、资源短缺、信心不足、信任不够等多焦点问题,对生成更多的“实际利益”,促进促就业培训形成更多的典型经验具有较好的理论指引作用。三、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的多维度架构研究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利益联结机制,不能回避社区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什么的问题。借助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式、治理工具等四维向度分析方法,将利益联结机制的生成要素分为身份识别(主体)、利益联结(客体)、信任促进(方式)、治理提升(工具)等四个维度,并通过对上述四个维度的架构与深入剖析,试图解释利益联结机制的内在运行机理,以及利益增进的过程。(一)身份识别: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分析利益联结机制运行的动因不能仅仅聚焦于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所有参与促就业培训的利益主体的诉求均应得到理解与尊重,这是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罗利(Rowley,1997)研究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首先要对利益相关者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和分类,这是一个关键和基础的问题。查克汉姆(Charkham,1992)按照与企业是否存在交易性合同关系,将利益相关者分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和公众型利益相关者。对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的利益联结机制的研究无法回避对具体经济行为的探讨,因此,查克汉姆的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根据上述分类方式,在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实践案例中,彼此之间由于劳动关系、承揽关系或其他服务合同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属于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如用工企业或雇主、社区教育机构及员工、受训居民学员、参与的第三方培训或就业服务机构等;而其他参与者一般视为公众型利益相关者,如支持此项工作的当地党委政府、教育部门、人社部门等。需要指出的是,公众型利益相关者与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同等重要,政府在信息、政策、资源等方面有更好的保障条件,包括绩效考核奖励在内的举措,能够从不同角度提供必要的引导与支持,从而增强企业、居民对社区教育的信任,使得社区教育机构在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时的工作关系更为顺畅。比如:xx如东县洋口镇由政府出面,从xx年开始,将化工工业园区所有职工培训工作交由镇社区教育中心统一负责,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计划、统一安排,工作推进力度大大增强。政府的支持对社区教育助力共同富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业的发展是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贡献,正如克劳斯·施瓦布与彼得·万哈姆在《利益相关者》一书中指出的,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整个社会,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负有各自的责任。利益相关者理论也使我们认识到,社区教育要坚持开放理念,因为参与的利益主体越多,能够获得的信息和资源就更多,而不能只看到增加利益主体产生的冲突与矛盾。(二)利益联结:信息链、知识链、价值链的有机衔接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的利益联结可以从信息链、知识链、价值链以及它们之间是否有机衔接等进行多角度观察。首先,信息链的有效对接。在契约型利益相关者中,企业或雇主提出用工需求,居民有就业意愿,而社区教育促进了双方的信息沟通和人岗匹配度的提升。社区教育机构与职业中介不同,主要通过提供适需的技能培训去增进供求双方利益的匹配。其次,知识链的有效对接。利益联结的动因本质上还是依赖技能型人力资本的供需关系,居民如果期望通过教育培训真正能够增加收入、改善境遇、缩小贫富差距,其参与培训学习的预期价值就是重要的动力,也必然认可所承担的时间成本;而作为参与其中的企业,基于人力资本的价值收益,会更重视成本支出的可行性和劳动者的工作胜任能力。因此,社区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培训更要讲究需求导向和培训品质,而不是拘泥于自身办学条件。再次,价值链的有效对接。价值链的对接是企业或雇主、居民学员双方对社区教育技能培训成效的认可,教育培训一旦启动就会产生成本支出,因而各利益主体对培训价值有着更加严苛的检视。利益相关者的主体协同如果仅仅聚焦于某一方面是不全面的,根据经济关系的两重性理论,利益联结会产生确定的“组织经济关系”,利益满足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具体的“组织经济关系”增进之中。也就是说,居民学员能真正从社区教育培训中获得“实际利益”,得到更好的发展和福利,形成更多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共享,这些是审视利益联结的重要指标。(三)信任促进:关系契约的遵循与利益冲突的避免利益联结面临的重要挑战就是信任危机,关系契约是利益联结的基础,因而“理想类型”是所有利益相关者基于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形成积极的关系契约,并在兼顾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基础上,对利益联结形成良好的维系作用。比如:作为契约型利益相关者,居民一旦选择某个岗位或培训项目,基于信任会愿意积极参训,努力促成预期回报;作为公众型利益相关者的教育部门是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的管理评价者,其从自身的工作职责出发,具有引导、激励、促进职能,特别是在工作经费分配方面,应发挥绩效考核的调控作用。当然,公众型利益相关者往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介入,一般不直接与个体利益发生冲突;但是,缺少必要的互动也会产生信任隔阂。由于关系契约类似框架协议,约束力有限,如果发生利益冲突会加剧信任危机。比如:由于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并不总能一蹴而就,加之技能培训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没有达到企业预设的培训效果或产品生产质量、处于弱势的培训对象有急功近利的思想等原因,会产生信任危机,合作便难以持久。作为关系契约的各方都向企业投入了一定的要素,如财务资源、知识资源、其他资源等,这些资源的价值依赖于其他相关的资源,依赖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持久合作,任何一方的随意退出或者机会主义行为都可能使对方的利益遭受损失。因此,只有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进一步从利益机制的运行路径(利益综合、利益表达和利益实现)中探析利益冲突的缘由与对策,才能有助于解决利益冲突或者将利益冲突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在利益联结过程中,如何避免机会主义行为,积极调和矛盾与增进互信,需要各方的信任和努力。(四)治理提升:社区教育机构主动突破服务的薄弱环节在共同富裕背景下,社区教育促就业培训如果单纯倡导公益性对增进利益互信作用有限,利益联结也需要主导力量——社区教育机构治理水平的提升。由于治理强调各利益主体的平等地位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激发,社区教育机构需要通过自我赋能,提升自身在利益联结过程中的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对各方诉求进行尽责调查、沟通和积极匹配,真正解决企业与居民的信息不对等的矛盾,以及各种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社区教育机构应提升服务意识,从如何有效助力共同富裕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是拘泥于具体教学行为。这也是所要解决问题的现实背景,二者相辅相成,经济发展反过来扩充就业岗位,并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