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美国经济的信用卡效应分析——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分析资本流入美国的根源田大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100191)摘 要:美国经济在面临巨额债务和赤字的同时却依然吸引着大量资本。历经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金本位代言人和里根政府的强势美元时代,如今的美国通过展示国家实力夺取了广义虚拟经济控制权。它向世界输出了自己的信心和信用,换回实物产品和资本推动本国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循环,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大的一张信用卡。关键词:金本位;财富标志;信心与信用;虚拟经济控制权;信用卡中图分类号:F0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10)01-0038-08AnalysisofCreditCardEffectsinUSEconomy——OriginofUSCapitalFlowinVirtualEconomyPerspectiveTIANDa-yu(Schoolof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BUAA,Beijing100191,China)Abstract:TheU.S.economyisattractingalotofcapitalwhilefacingmassivedebtanddeficits.AftertheBrettonWoodssystemandReagan’sadministration,UnitedStatesgettheleadershipofvirtualeconomybydisplayingitsnationalpower.Asthelargestcreditcardinworldeconomy,itimportsphysicalproductsandcapitalbyexportingitsfaithandcredit,promotingvirtuouscircleofconsumptionandinvestment.Keywords:goldstandard,symboloftreasure,faithandcredit,leadershipofvirtualeconomy,creditcard收稿日期:2010-02-09作者简介:田大瑜(1981—),男,湖南省长沙市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如果从传统的实体经济角度进行分析,美国经济具有截然不同的两副面孔。一方面,即便遭到经济危机的打击,2008年美国的GDP仍高达14.33万亿美元,在全球的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①。在当年的全球五百强大企业中美国企业为153家,其中前两名均为美国企业②。在资本田大瑜:美国经济的信用卡效应分析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年第1卷第1期39市场,美国成为最受投资者青睐的国家,即便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也是如此。根据美国财政部在2009年6月公布的数据,当月流入美国的资本高达907亿美元,平均每个工作日有41亿美元流入③。而在消费领域,三亿美国人构成了全球最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它的强劲需求使得无数外国的劳动机会取决于美国的消费状况,这直接导致美国以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世界25%的能源④。这些数据无疑是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领导者的有力佐证。然而另一方面,受次贷危机冲击的美国2008年全年经常项目收支赤字约为6733亿美元,接近GDP的5%⑤,而截至2009年11月17日,其公共债务更是超过12万亿美元⑥。由于储蓄率长期偏低,美国从政府到个人都将借钱看成是保持收支平衡的重要途径,世界各个主要经济国家纷纷成为美国的债主,仅中国便在2009年5月增持了380亿美元的美国债券⑦。从这些数据看,美国经济像是建筑在沙滩上的高楼,随时可能崩塌。美国经济究竟是沙滩上的高楼还是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实体经济已经很难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的结构和发展思路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微观上依赖于心理需求的开发,在宏观上则依赖于国家的信心和信用[1]。美国在这场新的经济变革潮流中再一次走在前列,不仅完成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还通过大规模借债和资本输入将世界经济紧紧绑在自己身上。美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摆脱了对物流和实物生产的追求,实际上是利用西方信用制度和金融体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用卡。一、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的应对尽管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GDP已经雄居世界首位,但其世界经济领导者的地位真正确立则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提升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一跃成为世界两大超级大国之一,其整体经济、军事实力还要略胜苏联一筹。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向盟国输入了大量物品和劳务,使得世界各国不知不觉背负了巨额的债务并导致对美国的依赖越来越深。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当时最具财富标志效应的黄金则源源不断流入美国,使美国的黄金储备在战后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60%,同时美国也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再加上英镑等原来的强势货币的衰落,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领导者的客观条件越来越成熟。因此全球44个主要国家在1944年7月召开会议,确立了以美元为领导货币、实质上与金本位别无二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这个体系的三大支柱,实质是维护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在35美元一盎司[2]。虽然当时美元就已经成为领导货币,但它的财富标志地位并不像如今这样明显,因为它仍然是金本位的代言人,并非主要依靠信心和信用烘托其价值。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于西方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维持了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并使得各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互相配合,避免了不负责任的国内经济政策。但是,由于其他西方国家的飞速发展以及美国经济的相对迟滞拉近了双方经济实力的差距,再加上越南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使美国的黄金储备在20世纪60年代末已跌落到世界黄金储备的三分之一左右,美国经济开始显得步履艰难。美国在1971年开始从入超变成出超,这意味着美国开始成为黄金净流出国,直接导致与黄金价值挂钩的美元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贬值压力,美元无法再承担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责任。因此,美元资产的吸引力急剧下降,世界各国纷纷抛售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所依赖的客观条件已经不复存。考虑到国家经济实力无法继续承担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所付出的成本,尼克松政府终于在1973年2月12日宣布美元贬值,彻底放弃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基本政策。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外汇制度是基于市场机制的浮动汇率制。多数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为了增强本国商品40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增发货币、压低利率等方式促使本国货币贬值,增加净出口和总需求。由于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美国在最开始的一段时间也试图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竞争力。但由于其高昂的劳动成本,仅靠美元贬值还是难以在这场竞争中占据上风。相反,为了维持美元贬值之后美元资产的吸引力,美国政府还不得不强行提高利率,这更加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因此70年代后期的美国陷入了货币不断贬值,利率不断升高的困境。面对此种困境,以ArthurLaffer和RobertMundell(欧元之父,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代表的供应学派和以MiltonFriedman(1976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为代表的货币学派为当时的里根政府设计出了一套极其有效的新经济政策,一反货币贬值的大趋势,反而通过各种措施将美元价值烘托至高位,通过这种方式提升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并吸引资本流入以推动美国经济的前进,同时降低税收以促进国内各个产业的发展,简言之,便是强势美元与低税收政策并行。此时的美元摆脱了金本位的束缚,慢慢有了财富标志的含义。 通过这种方式,美国利用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吸收外国资本的流入,再用吸收的资本购买国外的实物产品供本国消费。其他国家拼命生产实物产品送到美国,再换回美元作为自己的财富标志予以储存。尽管美国的贸易逆差和政府财政赤字越来越大,但由于有着大量外来资本输入作为依托,美国从未陷入资金不足的窘境。美国自1982年开始成为资本净流入国,这意味着国家的净负债在增加并引起了普通美国人的恐慌,但美国的精英经济学家毫不在意,因为这意味着世界各国的经济正缓慢且高明地被美国经济所绑架。实际上,这种强势美元与低税收的政策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摆脱了传统实体经济追求物流和实物生产的窠臼,抓住了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发展核心:信心和信用。不管是制造业外流,还是贸易逆差,异或是财政赤字,这些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谁掌握了信心和信用,谁就掌握了财富标志的供应权和世界的主导货币,谁就能让资本流入本国并享受物流换信心的贸易模式,让世界各国为自己打工[3]。因此可以这么说,虽然当时世界的制造业蓬勃发展,全球进出口总额不断扩大,但只不过是给为美元赢得了财富标志地位的美国打工,不仅新兴国家如此,即便连日本、西欧也不例外,大家都是美国的打工仔,消费着美国的信心与信用。 但是,强势美元的财富标志地位需要强大的国家实力和地位作为支撑,并持续不断的向世界提供信心和信用[3]。从80年代的大环境来看,美国当时的强势美元政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根源在于当时的美国国力并不足以保持这种地位不被撼动。在国内,美国经济刚刚摆脱越战的拖累,正从70年代的大滞涨中摆脱出来,而外部还面临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的竞争。所以,当时这种强势美元政策面临巨大的压力,它虽然体现了了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方式转变,但始终无法改变当时的高利率状况。如果美元没有财富标志地位,资本就不会流入美国,但强势美元之下的高利率对当时制造业仍占很大比例的美国国内经济却有巨大负作用。它不但使得资本市场资金运营成本过高,影响了股市、制造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还减少了美国海外投资的实际获利。虽然全球资本被强势美元所吸引而不断流入,但美国在资本市场的获利经常被财政赤字和贸易逆差所抵消,且外来资本的高投机性使得大量资金进入了金融行业和地产行业,加大了美国经济的风险,2007年的次贷危机便是在那时埋下了种子。所以到了80年代后期,美国的财政赤字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导致美国经济开始出现阶段性衰退,各种资产市场的泡沫开始破灭。 尽管如此,里根政府所采取的经济策略仍然是正确而高明的,它的目的不在于通过价格或者技术竞争用自己的实物产品击败别国产品从而占领市场,而是运用美国带给世界的信心和信用维护自己的领导者地位,从而以吸收外国资本并绑架全球经济为终极目标,这的确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尤其是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没有了金本位的制约。但这种政策的缺点是长期维持美元的强势难度太大,需要软实力和硬实力相辅相成。由于前文提到的原因,这种政策在当时进入田大瑜:美国经济的信用卡效应分析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年第1卷第1期41了一个两难境地。如果放弃美元的强势地位,不但外来资本的输入会停止,本国资本还会外流,这将加剧当时已经相当严重的预算赤字问题和国内外债务问题;可强势美元又面临同样相当严重的高利率高利息问题,美国的钢铁、汽车等传统行业因此面临竞争困难,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滋生。而且巨额资金往往屯积金融领域和房地产行业,真正进入产业领域的资本不多,这会导致新企业无法发展,老企业无法创新,影响美国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由此可见,虽然当时的里根政府找到了一条如今看来非常正确的道路,但在当时并未完全摆脱经济困境。二、美国经济信用卡效应的显现1991年正当美国在经济困境中艰难挣扎的时候,连续发生的两件大事给了美国占领广义虚拟经济制高点的机会。一件是苏联崩溃,华约解体,美国成为了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另一件则是美国带领多国部队将伊拉克军队彻底逐出了科威特。前者使得美国在国家实力上与其他任何国家都拉开了数量级的差距,后者使得美国成功的展示了这一实力,同时还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不仅赢得了尊敬,还成功的震慑了一批潜在竞争者。当时,美国的地位如日中天,在许多人眼中,美国是最强大、最民主、最稳定、最负责任的国家,这无疑是美国通过输出信心吸收资本的大好时机,全球投资者对美国的投资热情也前所未有的高涨。已经被高利率折腾得焦头烂额的美国立刻利用资本大量涌入这一有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