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资本积累通过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通过对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分析,揭示资本积累的实质;通过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大量失业人口的根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的必然性。本章教学主要内容一、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二、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三、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本章与上一章的联系上一章我们学习了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以及如何由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问题。但是资本家手中的财富象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这是为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不仅要了解资本怎样生出剩余价值,还要进一步了解剩余价值是怎样变成资本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我们以前考察了剩余价值怎样从资本产生,现在我们考察资本怎样从剩余价值产生。”考察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资本,这就是马克思的资本积累学说。我们进一步考察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资本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分析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第一节资本的简单再生产一、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生产:一定生产关系下,物质资料的生产。再生产:连续不断,不断更新、不断重复的生产。再生产的内容:任何社会的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再生产的类型:按规模:简单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外延式:内涵式:资本的再生产就是资本家把m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规模保持不变的再生产,或者说,就是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就是m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再生产。8二、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资本的简单再生产第一年5000万(4000C+1000V)m'=100%m=1000万元第二年5000万(4000C+1000V)m'=100%全部消费m=1000万元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产品价值=4000c+1000v+1000m新价值旧价值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第一:揭露了“资本家养活工人”的谎言。从再生产过程看,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不过是资本家用工人前一时期所生产的商品出卖后所得货币中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部分来支付的。所以,工人工资即资本家的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而且还创造了剩余价值,养活了资本家。第二:不但v是工人自己创造的,资本家全部资本也会转化成工人自己创造的。第三:工人的个人消费也是属于资本家的,为资本家再生产出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可见,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生产产品归资本家所有,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不断生产出资本家;同时每次生产过程结束,工人通过个人消费补偿劳动力的耗费,不断再生产出劳动力,继续向资本提供剥削的对象,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第一年5000万(4000C+1000V)m'=100%m=1000万元第二年5500万(4400C+1100V)m'=100%消费500万元投资500万元m=1100万元第二节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m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再生产。1.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叫做资本积累。一、资本积累及其实质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m是资本积累的源泉。2.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地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m去雇佣更多的工人,榨取更多的m。思考一个问题从资本积累的实质看出了什么问题。商品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商品生产者对自己的商品拥有所有权,并按等价交换的原则占有别人的产品资本家不付任何等价物而占有别人的劳动,再用别人劳动的一部分去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劳动。3.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剩余价值规律是内在动力;资本主义竞争规律是外在压力。这一必然性去掉其反映的资本主义性质对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也是适用的。二、资本积累量的决定因素剩余价值率m=m’*v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预付资本的大小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104页)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103页)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全部投入使用并发挥作用的资本。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掉的资本。三、资本的积聚与集中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积聚与积累的关系资本积聚的限制:受社会财富增长程度的限制;受社会资本分散程度的限制。资本的积聚与集中资本集中,是指把许多已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一个较大的资本。两个杠杆:竞争;信用。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区别:1.二者引起的社会后果不同;2.二者的方式及限制不同;3.二者的速度不同;4.二者反映的关系不同。联系:互相促进。积聚加速集中,集中又加速积聚。从物质形态看由Pm和A构成资本构成从价值形态看由C和V构成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决定反映价值构成有机构成第三节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不断提高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是不断提高的。c:v资本的有机构成二、资本主义的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1.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2.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绝对减少。3.劳动力的供给在绝对增加。相对过剩人口又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1.作为产业后备军随时满足需求;2.有利于资本家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3.有利于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形式:其一,流动形式的过剩人口。在现代工业的中心,随着资本积累的进步,工人时而被排斥,时而又在更大规模上再被吸收,处于流动的状态中。流动的过剩人口是和工业的规模一同增长的。一方面,在现代工业中,资本大量雇佣少年工人,少年工人不能满足资本的需要,而成年工人却超过资本的需要,相当部分的成年工人成为过剩人口。因此,“工人数量的自然增长不能满足资本积累的需要,但同时又超过这种需要,这是资本运动本身的一个矛盾。”另一方面,“在成千上万的人手流落街头的同时,却有人抱怨人手不足。”这是因为,分工把人手束缚在一定的生产部门,使职业技能日益片面化,有些部门的工人多余,不容易转业,而有些部门却不容易雇佣到工人。此外,资本消费劳动力十分迅速,使工人过早衰老,进入失业者的队伍。其二,潜在形式的过剩人口,主要指在农业中过剩人口。资本主义在农业中的发展,农业资本积累和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资本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甚至会出现绝对地减少。因此,这部分人就形成相对过剩人口。但是,农业中的过剩人口与工业中的过剩人口不同,它还往往保留极少量的生产资料,掩盖着他们的失业状态。所以,这部分失业人口为工业资本的需要提供了一个长流不息的劳动力源泉。农业中的这些潜在人口只有流入城市时才明显地表现出来。由于大量潜在过剩人口的存在,“农业工人的工资被压到最低限度,他总是有一只脚陷在需要救济的泥潭里。”其三,停滞形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现役劳动人口中就业极不固定的部分,其特点是劳动时间最长而工资最低。它的主要形式是为资本主义企业加工的家庭劳动和依靠打短工过活的广大劳动者阶层。它的来源是大工业和农业中的过剩劳动者,特别是被大机器生产排挤的手工业者。因此,“它为资本提供了一个贮存着可供支配的劳动力的取之不竭的蓄水池。”其四,相对过剩人口的底层陷于需要救济的赤贫阶层。除了真正的流氓无产者外,主要由三类:第一类是有劳动能力但又长期失业的人。他们在危机期间就增长,在复苏时期就减少。第二类是孤儿和需要救济的贫民子女。他们是失业后备军的后补者,只有在高度繁荣时期才被吸收。第三类是流落街头、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他们主要是一些被分工所淘汰和因工伤、病、残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这些需要救济的赤贫阶层“和相对过剩人口一起,形成财富的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一个存在条件。”三、资本积累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出现了相对过剩人口和产业后备军,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说:“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这就是说,资本积累越多,产业后备军越大;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失业的人口也越多;他们越是失业,贫困也越加重。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的实质是:在一方,资本的积累越多;在另一方,工人的失业和贫困就越大。【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社会再生产的划分2.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3.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4.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5.资本的技术构成、价值构成和有机构成6.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及其作用本章热点问题马克思、马尔萨斯“人口论”介绍毛泽东、马寅初对人口问题的看法。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现实意义。【本章思考题】1.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那些特点?2.什么是资本积累?原因?实质?3.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那些?4.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5名词: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马尔萨斯“人口论”a认为:人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2、4、8、16、24、32、64······;而生活资料是按1、2、3、4、5、6······算术级数增加的。因此人口的增长要比生活资料的增加快,于是出现过剩。“积极抑制”。采取激烈的手段,如战争、瘟疫、剧烈劳动、晚婚、独身等减少人口的增长。马寅初人口论介绍a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五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著作就是《新人口论》主要观点是主张控制人口增长,反对从前苏联传到我国的所谓人口不断增长是社会主义人口规律的错误观点。他的人口论,成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