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国土资源部2016年7月总目录●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土地部分).....1●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地质部分)....29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土地部分)目录第1章总则..........................................51.1适用范围..........................................51.2定位与任务........................................5第2章评价原则.........................................62.1科学性............................................62.2协调性............................................62.3差异性............................................62.4层次性............................................62.5动态性............................................62.6可行性............................................7第3章评价程序.........................................73.1明确评价单元与底图................................73.2收集资料与数据整理................................73.3剖析资源环境突出问题..............................83.4划分资源环境类型区................................83.5开展基础评价......................................83.6进行修正评价......................................93.7分析承载状态空间差异..............................93.8提出承载力提升对策................................9第4章成果要求.........................................114.1成果形式.........................................114.2报告内容.........................................114.3图件要求.........................................12第5章成果应用.........................................135.1应用方向.........................................135.2层级要求.........................................13第6章附则...........................................146.1符合国家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146.2加强部门协调和公众参与...........................146.3使用法定计量单位.................................146.4本技术要求的解释.................................14附录A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15附录B土地综合承载力基础评价方法.......................16附录C土地综合承载力修正评价方法.......................235第1章总则1.1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原则、内容、程序、指标方法和成果要求。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国家和地方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工作。各省级、市级、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可依实际需要,可在不与本技术要求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省级、市级、县级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技术细则。1.2定位与任务土地综合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空间区域内,一定的社会、经济、资源、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区域土地资源所能支撑的最大国土开发规模和强度。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是国家出台土地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空间规划的必要基础性工作,可为规划方案的形成及合理性评判提供重要支撑。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基本任务是在区域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环境本底调查等基础上,通过识别国土开发的资源环境短板要素,开展综合限制性和适宜性评价,判定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状态,提出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对策。6第2章评价原则2.1科学性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应当从实际出发,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的压力和限制性的基础上,客观评价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2协调性土地与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要素一道,共同构成区域国土空间利用系统,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应当全面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并与相关规划和政策相协调。2.3差异性土地综合承载力在设计指标体系和选择评价方法时,除了选取能反映土地承载力的共性指标外,同时还应参照区域的性质、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充分考虑区域的特殊性。2.4层次性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评价对象是一个复合系统,评判体系应是一个包含目标层、系统层、要素层、指数层、指标层等的多层次体系。2.5动态性土地综合承载力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要素空间流动等因素息息相关,具有动态特征。开展评价时,应选择一些具有7动态特征的量化指标,以更好地反映土地综合承载力的变化趋势。2.6可行性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应采用适当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设计应充分考虑基础数据的可获取性,数据统计的实用性和真实性;评价方法应根据区域研究基础和数据情况,选择应用普遍、精度可靠的方法。第3章评价程序3.1明确评价单元与底图评价范围应覆盖区域全部国土空间,其中基础评价的建设开发限制性及适宜性评价,原则上采用评价时点所在年份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为评价底图,以二次调查成果图斑为单元;基础评价的其他部分以及修正评价,以可获取的资源环境要素评价成果底图图斑为单元进行评价汇总,省级评价分市、县行政评价单元进行汇总分析。3.2收集资料与数据整理梳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生态功能区划、环境功能区划、林业发展规划、草原发展规划等规划成果,收集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农用地产能核算、农用地分等定级、耕地地球物理化学调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成果和资料,水利普查数据等水资源数据,生态保护红线(各类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水环境质量8监测、土壤污染调查监测等生态环境数据,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和地下水调查评价等成果数据。对有矢量数据的成果尽量直接收集矢量数据,对于没有矢量数据的成果资料进行数字化,统一为二次调查数据库所采用的1980西安坐标系,建立评价基础数据集。3.3剖析资源环境突出问题依据资料收集及基础调查工作,全面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本底情况,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地质环境、生态保护、环境安全、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梳理资源环境要素特点及存在的突出问题。3.4划分资源环境类型区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及主体功能定位,将评价区域划分为城市地区、资源地区、生态地区和农业地区等不同类型地区,以便针对不同类型地区发展定位确定指标阈值,得出科学的评价结果。3.5开展基础评价基础评价是主要针对土地资源要素,重点从建设开发和耕地开发利用两个方面,初步判定土地资源承载状态的评价过程。基础评价应以二次调查成果图斑为最小评价单元,开展建设开发限制性及适宜性评价,测算区域建设用地现状开发程度及现状建设用地布局匹配度;整合耕地后备资源评价、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更新及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形成建设用地压力状态指数及耕地开发压力状态9指数。并在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环境本底、土地利用方式、主体功能定位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差异化的评价指标理想值及承载阈值,初步判定土地资源承载状态。(具体评价方法详见附录B)以林业或牧区为主的县级行政单元在开展基础评价过程中,可探索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及方法,判定林地开发压力状态或草地开发压力状态,替代耕地资源开展评价。3.6进行修正评价修正评价是从水资源、生态条件、环境质量等其他资源环境要素出发,分析其对国土开发的限制性,据此对基础评价结果进行修正的评价过程。修正评价应结合基础评价结果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测算分要素的承载指数,对基础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判定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状态,划分为可载、临界及超载三种类型。(具体评价方法详见附录C)3.7分析承载状态空间差异汇总分析评价结果,编制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状态分布图及汇总表。阐释区域土地综合承载状态空间差异,重点分析超载和临界超载地区的资源环境本底、人口集聚与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特征,分析区域国土开发的资源环境主导约束性,并揭示其超载成因。3.8提出承载力提升对策针对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土地可持续利用建议。与区域土地利用的压力、状态相对应,着重从土地资源供给、10水资源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提出改善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响应措施。基础评价开发利用单要素限制性评价开发利用综合限制性评价开发利用综合适宜性评价自然生态耕地资源水资源地形地貌大气环境水环境分级分析强限制性较强限制性叠加分析适宜性人口经济区位综合适宜性评价结果规模布局空间分析建设用地压力状态指数耕地开发压力状态指数水资源承载指数水土资源匹配指数生态退化指数大气环境质量指数水环境质量指数赋值计算基于修正评价的综合评价权重理想值阈值指标标准化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生态条件评价环境质量评价综合承载状态成因分析整合评价提升对策评价结果应用规划目标空间布局管控措施引导方向空间规划及政策制定政策研判图1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过程图11第4章成果要求4.1成果形式评价成果包括评价报告、评价图件及其他材料。其中,省级评价报告主要描述以市域和县域为评价单元的土地综合承载状态评价思路、方法、判定结果及政策建议;评价图件包括各市、县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图集;市、县级评价可以参考省级评价成果形式,以基础评价为本底,通过修正评价,形成综合评价成果。各地可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形成基础资料汇编、工作报告等相关其他材料。4.2报告内容4.2.1区域资源环境概况及存在问题简述区域资源环境现状和特点,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4.2.2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思路与技术路线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本底条件和发展特点,提出符合实际的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的思路与步骤。4.2.3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根据区域特征构建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明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内容,阐述使用的评价数据、数据来源等信息。4.2.4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12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条件与环境质量等各个方面,阐述区域土地承载力状态的基础评价和修正评价结果,分析承载状态在空间上分布的差异特征。4.2.5土地综合承载力提升对策重点针对超载区域,从自然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分析超载成因。着重从控制国土开发强度、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强化空间管控等方面,提出改善区域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政策响应措施。4.3图件要求省级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图集应包括以下必备图件:省域建设开发限制性单因子评价图,建设开发综合限制性评价图,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图;各市、县建设开发限制性单因子评价图,建设开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