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1.2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工具□11.3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11.4本章回顾学习目标●掌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其沿革●熟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传统管理方法●了解商业银行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引导案例: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负债一、中国工商银行简介二、2005~2012年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负债案例讨论题:1.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负债有哪些特点?2.从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可以看出其资产负债管理当中有哪些值得改进的地方?3.中国工商银行可以采取哪些办法来优化其资产负债管理?4.如果中国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发生变化,将对中国工商银行的资产负债及经营绩效产生什么影响?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是指一家商业银行为了在可接受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而对其资产负债组合所进行的计划、协调和控制,以及前瞻性地选择业务策略的过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依次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全面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四个发展阶段。11.1.1资产管理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银行经营的初级阶段,是以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实践中先后经历了“真实票据理论”“资产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超货币供给理论”和“资产结构选择理论”等不同的发展阶段。11.1.1资产管理理论1.真实票据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真实票据理论又称“商业贷款理论”或“自动偿还贷款理论”。真实票据理论认为:存款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银行的大多数存款又是活期存款,为了满足不可预见的提存所需要的流动性,就需要只发放具有自偿性的短期商业性贷款。真实票据理论强调,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不仅具有期限短的特点,而且基本上相互匹配。在该理论的指导下,银行无须积极制造现金流入去满足流动性。因此这种理论存在极大的被动性。11.1.1资产管理理论2.资产转移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转移理论又称资产变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银行资产流动性的高低,是由资产的可转让程度决定的,保持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办法可以是持有那些易于在市场上随时变现的资产。资产转移理论相对于真实票据理论前进了一大步,实际上它从根本上否定了真实票据理论。资产转移理论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旦出现经济萧条,股价大跌,银行持有的有价证券就将因难以转手或出售而蒙受损失。11.1.1资产管理理论3.预期收入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预期收入理论认为,贷款本身并不需自动清偿,其清偿变现要依靠借款人将来的或预期的收入。这一理论强调了银行贷款偿还与未来收入的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发放了许多以贷款后的投资项目收入分期偿还的中长期设备贷款、分期付款的住宅抵押贷款,并开始出现设备租赁等业务。预期收入理论实际上是对资产转移理论的完善或延伸,只不过这一理论将分析的重点放到了银行和借款者的预期现金流量上。11.1.1资产管理理论4.超货币供给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超货币供给理论认为,银行信贷提供货币只是达到经营目标的手段之一,除此之外,不仅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手段,而且有广泛的同时兼达的目标。因此,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超越货币的狭隘眼界,提供更多的服务。但这一理论容易产生两种偏向:一是诱使银行介入过于宽泛的业务范围,导致集中和垄断失衡;二是加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使银行很可能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遭受挫折。11.1.1资产管理理论5.资产结构选择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资产结构选择理论以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和肯尼思·阿罗两人的倡导而闻名于世,而肯尼思·阿罗与J.赫尔希弗莱合作尝试的状态偏好分析,尤其对银行资产管理理论具有独特的影响。阿罗理论的基本概念是“世界状态”和“不确定性”。“世界状态”即外部世界某种表征的实际状态,“不确定性”是指人们并不了解会出现什么“世界状态”。11.1.1资产管理理论5.资产结构选择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肯尼思·阿罗认为,任何证券都可被看做是一组由它可能得到的收益的集合,而其中每一收益都与世界某种未来状态相对应;任何资产结构也都能表示为一个由其中的各种资产在不同世界状态下所得到的收益组成的矩阵。为进行资产选择的决策,必须把那些最能决定世界状态的经济变量筛选出来,进行预测和估计。如果实际证券的种类愈接近世界未来状态的数目,证券市场就愈完全。银行资产应当反映尽可能多的世界状态,银行资产结构的总收益,取决于各种世界状态的概率分布,这也表示出人们对不同世界状态收益的偏好程度。11.1.1资产管理理论5.资产结构选择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这一理论尚停留在比较抽象的理论分析上,其实践的具体含义还不是很清晰,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实际要求也较模糊。但从理论上讲,它为在不确定状态下解决个人选择和社会均衡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基础。11.1.2负债管理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它的诞生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20世纪60年代由于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加剧以及证券的利率高企,存款增长出现停滞趋势。(2)作为银行流动性来源之一的美国政府债券因其变现能力最强而一度出现供给短缺的现象。(3)20世纪60年代初期不断上升的利率水平使得银行未能及时变现的政府债券面临资本亏损的危险。(4)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增强了银行的冒险精神,刺激了负债经营的发展。11.1.2负债管理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基于以上情况,花旗银行于1961年率先推出一种新的金融工具——可转让定期存单(简称CD),取得显著效果,使花旗银行的存款迅速回升;此外,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资金市场逐步演变成短期资金市场的主要来源;美国货币总监署开始允许国民银行发售无担保的信用债券。以上三种资金来源不仅为银行提供了解决新贷款需求的方法,而且使得他们在弥补法定存款准备金波动和现金临时流失上有了新的渠道。正是这些在实践上的大胆创新诱发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即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经历了银行券理论、存款理论、购买理论、销售理论等发展过程。11.1.2负债管理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银行券理论早期银行发行的银行券都有贵金属作为支付准备,但在实际运行中银行家发现持券人一般不会同时来要求兑现,发行的银行券不必以充足的贵金属储备,也能应付支付需要。因此,多发银行券成为银行牟利的主要手段,银行券成为银行的基础负债。11.1.2负债管理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2.存款理论在商业银行失去了发行银行券的职能后,存款理论成为负债管理的主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资产经营的基础;存款时银行的被动负债,是主要的成本支出渠道,存款利息是存款者放弃流动性的报酬;对存款者而言,最为关注的是存款是否能够如期兑现,是否会贬值;对银行而言,最为关注的是存款的稳定性,是否会出现流动性问题。11.1.2负债管理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3.购买理论购买理论认为,银行对负债并不是消极被动和无能为力的,银行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而且银行完全可以采取主动负债、主动地购买外界资金等手段实现。因此,银行没有必要保持大量高流动的资产,而应将它们投入高盈利的贷款或投资之中;一旦出现流动性需要,随时可以通过负债管理来提供。11.1.2负债管理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3.购买理论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银行负债管理并不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它完全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2)银行购买资金的基本目的是增强银行流动性。(3)银行在负债方面的购买行为比资产方面的管理行为要主动而灵活得多,通过有效地购买负债,银行可以摆脱存款数额的牵制,适应资产规模扩张和日益增大的贷款需求。11.1.2负债管理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3.购买理论优点:这种理论对于促使商业银行更加积极主动地吸收资金,推进信用扩张与经济增长以及增强商业银行竞争力都具有积极意义。缺点:但是,购买理论容易过度助长商业银行片面扩大负债、盲目竞争,加重债务危机和通货膨胀,因而通常不为宏观金融管理机构所倡导。11.1.2负债管理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4.销售理论销售理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传统的负债着重于资金来源管理,而销售理论则着重于通过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创新,为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该理论认为,银行是制造金融产品的企业,负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销售这些产品,获得所需的资金和必要的利润。从本质上看,销售理论明显是市场营销学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翻版。以客户至上为中心的销售理论,在银行经营中是通过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进行整体设计,从负债管理角度统筹安排资产,通过金融产品的设计、包装、销售,最终达到吸收、运筹资金的目的。11.1.2负债管理理论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4.销售理论这一理论的实际运用标志着“金融百货公司”的确立,商业银行开始向综合性金融企业转变,单纯的资产管理型或负债管理型银行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开始金融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时代。然而,由于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大量的衍生工具和利率、汇率的频繁变动,使银行所承担经营风险的复杂程度也不断增加。负债管理理论也是一种关于银行流动性的理论,它标志着银行在流动性管理上更富有进取性。11.1.2负债管理理论当负债管理理论的局限性在实践效果上显示出来之后,一种更新的银行管理理论便开始取而代之,即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形成并流行起来的资产负债全面管理理论。该理论强调从资产与负债的结合上来保证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对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进行全面管理,不可偏重一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原则是指从总体上管理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注重和遵循的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或关系。一般来说,主要有两个原理:偿还期对称原理和目标替代原理。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1.1.2负债管理理论1.偿还期对称原理这种原理认为,银行资产的分配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来决定。也就是说,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这里的“对称”是一种原则上或方向性的对称或是相对意义上的对称。事实上,任何国家的商业银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偿还期转化”的现象,如活期存款一般会有一个稳定的余额可供长期使用,所以可以“借短贷长”。当然,这种不对称必须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1.1.2负债管理理论2.目标替代原理这种原理认为,银行经营的“三性”目标,即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可以用效用函数将这三个目标综合起来。可对这三个目标进行比较相加,或使它们相互替代,达到不降低总效用的目的。根据这一原则,银行必须对“三性”目标进行统筹考虑,并以总效用最大作为银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扩大银行资产、负债的业务范围,提高总体经济效益。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1.1.2负债管理理论2.目标替代原理不同的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上,完全可以有各自不同的做法。同一家银行,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以有先后不一的方式。资产负债全面管理理论及其方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照调整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差异,而不在于各种具体形式。资产负债全面管理通常要有一个专职的机构来履行职能,如设立资产负债委员会,由该委员会统筹协调资产负债管理。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1.1.4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产生原因: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末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的背景条件下,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化,而同时货币政策局势相对偏紧,通货膨胀率下降,这些因素都抑制了银行利率的提高和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银行存贷款的利差收益愈来愈小。尤其是在这种情况下,非金融工商企业开始大规模地介入金融业的竞争,更是雪上加霜,迫使商业银行寻找新的管理思想以摆脱困境。正是在这种条件下,一种所谓资产负债外管理的理论悄然而起。11.1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11.1.4资产

1 / 7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