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推基层党务文稿范本荟萃“政治生日”让流动党员“赋能充电”“政治生日”是党员的入党日,党员过好“政治生日”,不仅能强化对身份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还能实现精神思想的洗礼升华。而有这么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被称为“流动党员”,由于分散广、流动性强、可控性弱等问题,导致长时间游离在组织视线之外,无法参加正式组织活动,享受不了组织的温暖与关怀。对此,组织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为流动党员精心谋划有“仪式感”的政治生日,确保其“离乡不离党,远行不掉队”,让每一名党员都能“赋能充电”“蓄势出发”。“建库筑巢”打破时空壁垒,用“红色元素”增强流动党员使命感。大部分基层党组织掌握党员信息是“静止”的,所以经常因为信息不匹配,导致党员“流失”。针对于此,要组织开展流动党员“双找”活动,通过“一问二查三走访”,进行拉网式排查核实,动态更新好党员信息,并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为流动党员配置“数字身份证”,实时掌握“流向”情况,更好跟踪服务。梳理好流动党员信息后,要与流入地党支部沟通,实施双向管理,按需建立流动党支部,安排专人负责日常工作,牵头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党内活动。要不断完善“流动阵地”资源配置,丰富党建元素,在“政治生日”活动中,不仅要悬挂党旗、佩戴党员徽章,还要放映革命电影,同唱红色歌曲,参观红色遗址,瞻仰烈士纪念碑,用红色基因补钙壮骨、铸魂正身,唤醒流动党员责任意识和宗旨意识,增强其使命感和荣誉感。“赠送礼物”消除疏远隔阂,用“丰富内容”增强流动党员幸福感。在谋划流动党员“政治生日”的时候要“走心”,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走过场”、重“形”不重“质”,这样不仅不能起到实实在在的效果,还会让流动党员寒心失望,不利于同志间的长期团结。因此,组织部门要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可以组织流动党员重温入党申请书、入党誓词,交流分享自己的入党故事,汇报一年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做好自我剖析和自我鉴定,完成一次思想的洗礼和信仰的锤炼。给到场的流动党员发放定制的“政治生日”纪念牌、祝贺卡,在贺卡封面印制耀眼的党徽党旗,卡片内页写上流动党员个人的入党信息和支部的温馨祝福,贺卡中还附带“致流动党员的一封信”,让流动党员留存纪念,常常鞭策。对不能到场的流动党员,要邮寄生日礼品,发送手机信息和电子贺卡,确保组织关怀不落一人。“志愿服务”激活先锋力量,用“作用发挥”增强流动党员融入感。“在党旗下流动、在流动中生辉。”每一名党员都是干事创业的主力军,要以“亮身份、树形象、起作用、促和谐”为目标,组织流动党员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让流动党员变成流动资源。例如,可以是以流动党支部为主体,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带领流动党员进入村(社区)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家庭排忧解难;也可以是一次政策宣传,在向附近居民进行各类惠民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讲解的同时,做好移风易俗、反诈骗、防溺水等重点工作宣传,让党的好政策深入人心;还可以是一次思维碰撞,引导流动党员发挥见多识广、思维开阔、信息灵通等优势,为家乡和流入地建言献策,提供更多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和基层治理的新思路……最后要撰写好活动宣传稿件和组工评论,通过“三微一端”等网络平台广泛宣传推广,不断增强流动党员自豪感和归属感,激励流动党员再立新功、再创辉煌。党建研学莫让“学思践悟”变“走马观花”党建研学,作为主题党日的一项“自选动作”,本应是突出创新、办出特色、争出质效的“亮点工程”,但各单位晒出新招、赛出实招、亮出硬招的同时,也暴露出业绩化、虚浮化、形式化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党建研学亦应牢牢把握四个“点”,在行走中“学”,在参观中“思”,在考察中“践”,在调研中“悟”,切莫“走马观花”。基点在“学”,而非“走过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作为一种“行走的学习”,“学”是党建研学的基础和起点,“行”是党建研学的途径和手段。党员只有在党建研学中有所学、有所获,才能用得上、用得好,起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的作用。而一些单位往往以工作台账为目的,开展打卡式、盆景式、交差式研学,蜻蜓点水参观、集合拍照了事;或者研学内容和形式单调、陈旧、宽泛,致使党员不愿学、学不进、难学好。“立身以立学为先”,党建研学应当从根本上扭转思路、优化质量、因材施教,加强党建研学的精准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提升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改变党建研学质量不高的状况。重点在“思”,切忌“马耳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思”是将所见、所闻和所学内化、消化,并进一步转化成智性、思维的必要过程和关键步骤。党建研学如若缺少了“思”,“学”也只能停留在原地,成为一副空壳。一些党员常常抱着被动式、应付式研学的心态,态度上不重视、思想上不端正,人到心不到,过耳不过脑,任务打卡、兼顾工作、娱乐休闲一样不落。“行成于思毁于随”,研学的本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性、探究型、体验型学习,“思”是其核心要义。党员应当提高重视程度,边行边学边思,入耳入脑入心,消除党建研学态度不佳的问题。要点在“践”,勿要“观热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学习和思考,是基础工程和必要步骤,而实践和应用,是最终面向和本质目标,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知,脱离实践无异于原地打转。一些党员存在认知误区,将党建研学当作福利、休闲、享受,一些单位也难免偏离重点,将媒体宣传、考核加分当作目标、任务,导致党建研学停留在纸面、报端,没有真正归于业务、应用。党建研学本是连结学、思、践的创新方式,应当打破研学和实践各自开展的“两张皮”现象,适当探索“党建+业务”模式,提升可应用性和可实践性,扭转党建研学目的不明的局面。焦点在“悟”,杜绝“花架子”。陶行知曾言:“觉悟是从‘行’而来,从‘求知之行’而来。”悟,即领悟、觉悟,通过学中思、思后践、践而悟,方形成党建研学的逻辑闭环,而不是满足于浅尝辄止、停留于一知半解、专注于表面功夫。而一些单位的党建研学基于绩效考核考虑,名称夺人眼球,成果应接不暇,奖项琳琅满目,甚至形成“内卷”,让党员疲于应对,却忽视了领悟、背离了初衷。党建研学应当坚持政治性、使命感、责任心,将服务于业务能力、作用于社会大局为检验标准,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推动研学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突破党建研学效果不大的壁障。党课教育“土”一点党课是党组织以授课形式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是开展党性教育、党的基本知识教育以及经常性思想教育的主要形式。党课教育想要开出群众喜爱的果实,就不能脱离群众、脱离基层坐而论道,得脚踏实地在“土”里种下好的种子。党员心里埋点“土”,种下“忠诚于党”的种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党课教育要把人民群众装进党员干部的心里,人民群众是富有养分的“沃土”,是我们种下“忠诚于党”的种子的必要条件。有了这片“沃土”才能始终坚持“党课姓党”的理想信念不动摇,才能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此外,党课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要引导党员干部以理论武装自身,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将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党课教育之中,以思想之甘泉,沁润党员干部的心田。课堂内容带点“土”,种下“忠心为民”的种子。高质量的党课必须结合基层实际,把“土味”发散出来。将党课内容与工作实际充分结合起来,不能只是理论是什么我们就讲什么,好高骛远脱离了基层党员的实际生活,否则教学内容长期只讲理论脱离实践,会使学员逐渐兴致索然,而所学的理论也不能应用于民。课堂上,多利用基层好的实际案例,邀请基层退休的老党员来用“土”话讲“土”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身边事、教身边人,让党课课堂更加生动。开展课外活动,邀请农村老党员、热心群众、退休干部一起开着茶话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做法,让党课内容更切实际,更加贴近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生活,充分引起党员干部思想共鸣,真正推动党课教育入心入脑、走深走实。学员脚下粘点“土”,种下“忠实奋斗”的种子。“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实践出真知,走下基层,走进田间,为群众办实事、为民生谋发展,杜绝浮于课本理论,要让理论沉下去,沉入民心、融入民生。多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员迈开步子,走出舒适圈,走入田间地头,走进街头巷尾,与人民群众坐“一条板凳”上聊聊心里话,说说“牢骚话”,真正倾听群众所想、群众所思。“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去粘点“土气”、闻点“土味”,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了解群众痛点、难点,在实践中将党课学习内容与群众的需求结合在一起,才能更科学有效地解决群众困难。只有走下基层,坚持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的“忠实奋斗”的精神,才能走进群众心坎,擦亮为民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