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国际资本流动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理论第四节国际债务危机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一、国际资本流动的概念及分类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外一个国家或地区。更确切的说,是货币资本的使用权在国际间的有偿让渡和转移。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国际资本流动有多种形式:国际资本流动的性质上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官方资本流动和私人资本流动按照资本使用期限的长短来划分,可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种类型。这是考察资本流动时通常的分类方法。国际资本流动还可分为资本的流出和流入。资本流出通常表现为:※本国在国外资产的增加,或外国在本国资产的减少;本国在国外负债的减少,或外国在本国负债的增加。资本流入通常表现为:本国在国外资产的减少,或外国在本国资产的增加;本国在国外负债的增加,或外国在本国负债的减少。国际中长期资本流动长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本流动,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国际信贷三种类型。1.直接投资(1)创办新企业(2)与东道国或其他国家共同投资,合作建立合营企业(3)控制投资对象部分股权,参股经营(4)利润再投资2.证券投资也称为间接投资,指通过在国际债券市场购买外国政府、银行或工商企业发行的中长期债券,或者在国际股票市场上购买外国公司股票来实现的投资。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的区别在于证券投资者对于投资对象企业一般并无实际控制和管理权,证券投资者只能收取债券或股票的利息或红利。3.国际贷款是指一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或国际银行对非居民(包括外国政府、银行、企业等)所进行的期限为一年以上的放款活动。主要有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银行贷款和出口信贷。国际短期资本流动短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各种金融资产,包括现金、活期存款以及其他货币市场金融工具。银行经营性短期资本的流动保值性资本流动投机性资本流动贸易结算性资金流动二、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1、资本供求2、利用利率、汇率变化追逐利润3、防范各种风险4、经济政策的吸引5、交易技术的发展三、当代国际资本流动的趋势和特点1、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急剧增长,并日益脱离实体经济。2、国际资本流动结构、方向变化迅速,并趋于证券化、多元化。3、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4、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重点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对经济的影响※(一)长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1、对世界经济的一般影响(1)优化资本资源配置,可提高整个世界的总产值和投资收益率。(2)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3)使国际金融市场日趋成熟。资本规模大、业务范围广、经营效率高成为趋势。2、对资本输出国的影响积极影响:(1)可以为剩余资本寻求出路,生息获利,提高资本的边际收益。(2)以资本投资带动商品出口,可扩大商品的出口规模,增加其商品的市场占有率,有时还可绕过输入国的贸易壁垒,迅速进入海外市场。(3)有助于维护和发展技术、商品价格等方面的垄断优势。(4)有助于利用输入国的资源降低生产成本,调整本国产业结构。(5)有利于提高国际地位。消极影响:(1)必须承担资本输出的经济和政治风险。(2)可能妨碍输出国国内经济的发展。(3)增加潜在的竞争对手。3、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积极影响:(1)可弥补输入国资本不足,提高总体投资和经济增长水平。(2)可以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获得先进的管理经验。(3)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可以改善国际收支。消极影响:(1)可能会引发债务危机。(2)增强对外依赖性,可能使本国经济陷入被动境地。(3)加剧国内市场竞争。(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1、有利于国际贸易顺利进行,但也会增加国际贸易风险。2、不利于维护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3、对各国国际收支的影响(1)当一国出现暂时性的国际收支失衡时,短期资本流动有利于调节失衡。如一国国际收支暂时性逆差,该国货币汇率会下跌,投机者预期不久汇率就会上升,于是买进该国货币,以待回升后卖出。这样就形成了该国短期资本的流入,有利于调节该国的国际收支逆差。(2)当一国出现持续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则投机性和保值性短期资本流动会加剧该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如一国持续性逆差,该国货币汇率持续下跌,投机者预期该国货币还会进一步贬值,卖出该国货币,这种投机行为会使该国国外资本流出,加大国际收支逆差。4、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动荡,表现在它会造成汇率大起大落,投机更加盛行。如上所述,一国发生短期性国际收支不平衡,汇率发生波动。投机性资本流动,既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又有利于保持市场汇率的稳定。但一国发生持续性国际收支失衡,投机性资本流动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也不利于汇率的稳定。不过一国发生持续性国际收支失衡是由汇率偏高或偏低没有得到及时调整所致,这种投机就会强迫该国适时进行调整,从而使汇率趋于合理水平,因此,也有一定积极意义。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理论一、国际资本流动一般模型亦称麦克杜加尔模型,或称完全竞争理论,是一种用于解释国际资本流动的动机及其效果的理论,它实际是一种古典经济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是各国利率和预期利润率存在差异,假定各国的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资本可以自由地从资本充裕国向资本稀缺国流动。该模型的假定条件是:整个世界由两个国家组成,一个资本充裕,一个资本短缺。世界资本总量为横轴00',其中资本充裕国资本量为OC,资本短缺国资本量为O'C。曲线AA'和BB’分别表示两个国家在不同投资水平下的资本边际产出率。它意味着;投资水平越高,每增加单位资本投入的产出就越低,亦即两国投资效益分别遵循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从上面的模型分析,可得出下面三个结论:1、在各国资本的边际生产率相同的条件下,开放经济系统里的资本利用效益远比封闭经济系统里的高,并且总资本能得到最佳的利用。2、在开放经济系统里,资本流动可为资本充裕国带来最高收益;同时,资本短缺国也因输入资本使总产出增加而获得新增收益。3、由于上述两个原因,也因为资本可自由流动,结果在世界范围内可重新进行资本资源配置,使世界总产值增加并达到最大化,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二、国际证券投资理论国际证券投资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在各种相互关联的、确定与不确定结果的条件下,理性投资者该如何作出最佳投资选择,以降低投资风险,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的目标。该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二是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一)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产生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之前。它认为,国际证券投资的起因是国际间存在的利率差异,如果一国利率低于另一国利率,则金融资本就会从利率低的国家向利率高的国家流动,直至两国的利率没有差别为止。进一步说,在国际资本能够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如果两国的利率存在差异,则两国同等收益的有价证券的价格也会产生差别,即高利率国家有价证券的价格低,低利率国家有价证券的价格高,这样,低利率国家就会向高利率国家投资购买有价证券。有价证券的收益、价格和市场利率的关系可表示如下:C=I/rC表示有价证券的价格,I表示有价证券的年收益,r表示资本的市场利率。假设,在A、B两国市场上发行面值为1000美元、附有6%息票的债券,A国市场上的利率为5%,B国市场上的利率为5.2%。根据上述计算得出,每一张债券在A国的售价为1200美元,在B国的售价为1154美元。可见,由于A国的市场利率比B国的市场利率低,则同一张债券在A国的售价比在B国的售价更高。这样,A国的资本就会流向B国购买证券,以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花费更小的成本,其行为直至两国的市场利率相等为止。古典国际证券投资理论的不足:(1)仅说明资本从低利率国家向高利率国家的流动,而未能说明资本为何存在大量的双向流动;(2)它以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为前提,这与现实不符,在现实中各国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处处可见;(3)即使国家间存在利率差异,也并不一定会导致国际证券投资;(4)该理论仅以利率作为分析问题的基点,有失准确性。(二)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亦称资产选择理论,是美国学者马科维茨于50年代在其《有价证券选择》一书中首先提出,后来托宾又发展了该理论。首先,该理论指出任何资产都有收益和风险的两重性,收益最高的风险可能也是最大的。解决途径就是投资者把资金投在几种证券上,建立一个“证券组合”,通过证券的分散而减少风险。其次,投资者不能只把预期收益作为选择投资证券的唯一标准,还应该重视证券投资收入的稳定性。多种证券组合可以提高投资收益的稳定,同时也降低了投资风险,因为在多种证券组合中不同证券的收益与损失可以相互抵补,起着分散风险的作用。作为投资者可能选择不同国家的证券作为投资对象,从而引起资本在各国之间的双向流动。最后,该理论采用“风险一收益考察法”来说明投资者如何在各种资产之间进行选择,形成最佳组合,使投资收益一定时,风险最小,或投资风险一定时,收益最大。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不足:该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国际证券资本流动,而对国际直接投资却未作任何解释。此外,该理论假设市场是充分有效的,参与者都同时可以得到充分的投资信息,这与现实情况不符。三、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一)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投资理论70年代开始,跨国公司迅猛发展。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的原因不能从传统的利润差异上得到解答,于是“产业组织论”便应运而生了。1、垄断优势论该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金德尔伯格和海默等人提出。他们指出,一个公司之所以到海外投资是因为这些公司在技术、专利、资金及管理上有垄断优势,而这些优势能够通过产业组织转移到国外又不被当地竞争对手所掌握。因此,虽然在与当地企业的竞争中,这些公司在运输、通信成本及了解当地法律经济环境上处于不利地位,但垄断优势完全可以抵消这些劣势,从而使跨国公司海外投资获得高于国内的收益,最终在全球范围内获得规模经济效益。2、市场内部化理论由巴克利和卡森提出,他们认为通过直接投资建立跨国公司,可以取得内部化的优势——降低交易成本并减少风险。由于外部市场存在垄断买者、信息不灵、政府干预等不完全性,如果将企业拥有的半成品、工艺技术、营销诀窍、管理经验和人员培训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交易,就不能保证企业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只有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在较大的范围内建立生产经营实体,形成自己的一体化空间和内部交换体系,把公开的外部市场交易转变为内部市场交易,才能解决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效率与外部市场的矛盾,使交易成本达到最小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减少贸易风险,实现利润最大化。3、产品周期论维农认为,企业产品生产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需要占领海外市场并到国外投资。他指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各有特点。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占有技术优势并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国外的需求通过出口就可以满足。产品进入成熟阶段后,技术优势存在丧失的危险,消费的价格弹性增大,这时需要降低成本,如国内生产边际成本加运输成本超过了在国外生产的平均成本,国外劳动力又便宜,那么在国外生产就更为有利。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价格竞争便成为主要方面,为取得竞争优势,企业到生产成本低的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或其它分支机构。4、技术周期论玛基从技术、信息寻租的角度提出了与维农理论相似的“技术周期论”。他认为,在技术研制开发阶段,跨国公司倾向于在本国严格控制这些技术,不会转移它们。在实用阶段,跨国公司在寻求最大租金目的的驱动下,会将资本输出到海外以设立分支机构,并通过这些分支机构转移技术。随着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的增加,生产规模的扩大,其技术周期就达到了成熟阶段,这时,跨国公司在海外的投资规模又会随着其技术的过时而逐渐缩小。(二)侧重于国际投资条件的理论1、折衷主义论解释70年代中期开始的发展中国家也对外直接投资现象。唐宁指出一个国家的企业从事国际经济活动有三个形式: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技术转移。海外直接投资,是因为跨国公司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前两个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后者才是充分条件。即拥有所有权优势,可进行技术转移;拥有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