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社会总资本的运行在分析单个资本流通过程基础上,本章考察个别资本的总和,即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从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条件中,来描述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过程,从而揭示资本主义运行的内在矛盾和这些矛盾所导致的经济危机。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构成一、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区别(一)个别资本的涵义及其影响1、个别资本是以一定产权形式存在并分属于不同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的资本,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2、存在方式:以一定产权形式独资或联合形成完整的企业资产。3、个别资本的行为方式及其影响:(1)个别资本的投资、生产、运行及管理在市场上是由其经营者独立决策,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市场主体的活动和行为。(2)任何个别资本的运行都会与其他个别资本发生联系,因为整个生产和交易的市场都是在分工条件下由千百万个个别资本相互的联系构成的有机体。个别资本的行为方式是理性的、自主地、自觉的。(二)社会资本的涵义1、社会资本是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所组成的总和。或者叫社会总资本。2、社会资本与个别资本的不同:虽然个别资本运行行为是理性的、自主的、有计划;但由此构成社会资本的运行则是自发的、自然的、无计划的。3、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比较: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点个别资本社会资本运动内容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运动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三种循环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等三种循环形式运动过程购买、生产、销售三阶段,生产和流通过程统一资本价值增值运动目的购买、生产、销售三阶段,生产和流通过程统一资本价值增值个别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不同点生产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资本流通只包含既包含个人消费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不包含也包含处于个别资本运动之外社会资本运动之内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中心问题(一)社会总产品1、含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2、关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关键环节;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是以社会总产品作为出发点。3、社会总产品作为研究社会总资本的核心问题的理由:(1)它既包括各种能够作为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进入资本流通的生产资料;(2)又包括各种能够进入一般商品流通,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二)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各个部分的实现问题。1、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用于补偿再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取得剩余价值,即实现价值补偿。2、转化为货币形式的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如何取得所需要的商品,即实现物质的补偿。不变资本部分是如何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可变资本部分和剩余价值部分如何取得个人生活消费。三、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和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为了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及其所需要的条件,首先就要分析社会总产品的构成情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生产的划分。马克思从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总产品的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从实物形式上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构成。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类:第Ⅰ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第Ⅱ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类,用于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需要。在两大部类中,每一个部类又包括许多不同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式上由三部分构成:(1)生产上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c);(2)补偿预付可变资本价值(v);(3)剩余价值(m)。其中c是转移过来的旧价值,v+m是雇佣劳动者的全部劳动创造的新价值。把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三个部分以及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两个基本前提。第二节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一、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是指社会生产规模在原有基础上的再生产。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没有资本积累。(一)简单再生产和交换的三大要点根据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c、v、m,社会生产按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假定第Ⅰ部类的不变资本是4000,可变资本为1000,剩余价值率是100%,剩余价值为1000,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是2000,可变资本是500,剩余价值率为100%,剩余价值是500。全年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可以用下列图式表示:Ⅰ:4000c+1000v+1000m=6000(生产资料)Ⅱ:2000c+500v+500m=3000(消费资料)为使第二年能够按原来规模进行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全部产品必须经过交换,才能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大部类社会产品各个部分之间的交换有如下三大方面:1、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第Ⅰ部类的4000c,这部分产品的实物形态是生产资料。在年初开始生产的时候,第Ⅰ部类预付价值4000c的生产资料,这些生产资料到年末结束生产时,全部被消耗掉,变成社会的现实产品。在下年初社会生产再开始时,必须用本部类内部的产品(即4000c)进行补偿,具体办法是:4000c中的一小部分产品直接进入本企业的再生产过程,作为生产资料补偿消耗掉的那些同种不变资本要素。另一部分产品则要通过第Ⅰ部类内部各企业的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来实现补偿。2、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第Ⅱ部类的500v和500m,从价值上看,是用来支付工人工资和作为资本家个人消费的消费基金,它们将全部用于购买消费资料;从实物形式上看,它们是消费资料。因此,第Ⅱ部类这部分产品,可以通过第Ⅱ部类内部工人和资本家购买本部类的各种消费品而得到实现。3、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通过上面的两大交换,第Ⅰ部类还有余下的,用于补偿预付可变资本的1000v和代表剩余价值的1000m要进入资本家和工人的个人消费,但它们存在的实物形式确是生产资料,需要同第Ⅱ部类交换,而第Ⅱ部类用于补偿消耗掉的不变资本2000c应由生产资料来替换,但它们的实物形式还是消费资料,需要同第Ⅰ部类交换。两大部类之间交换的结果,使第Ⅰ部类(1000v+1000m)的产品价值得以实现,并使工人和资本家得到了相等的生活资料。这样,第Ⅰ部类的(1000v+1000m)和第Ⅱ部类的2000c的产品都得到了实现。上述两大部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三大交换,可以用下面的图式表示:(①②③分别代表上述三个方面的交换关系):可见,在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如果撇开作为媒介的货币流通,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就是通过上述三种基本交换关系进行的。(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通过两大部类内部以及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的,为了使社会总产品全部实现补偿,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就是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应当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Ⅰ(v+m)=Ⅱc这个实现条件反映两大部类互为前提、相互制约的内在联系。这是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2、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之和。Ⅰ(c+v+m)=Ⅰc+Ⅱc这个条件说明生产资料的生产要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保持均衡。这是从全社会生产资料供求角度考察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3、第Ⅱ部类全部产品价值,要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Ⅱ(c+v+m)=Ⅰ(v+m)+Ⅱ(v+m)。上述三个实现条件,第一个是基本的,其余两个是从第一个实现条件派生出来的,它们各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生产所必须遵循的客观比例。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这里主要考察外延型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要将积累起来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以进行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就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即在社会总产品中要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以及为维持追加劳动力所必须追加的消费资料。(一)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1、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除了维持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简单再生产所必须的生产资料以外,还要有一个余额。这个余额用于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不变资本的需要。因此,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Ⅱ部类不变资本价值。这个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Ⅰ(v+m)Ⅱc2、第Ⅱ部类的全部产品,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资本家和原有工人的消费需求外,也必须有个余额。这个余额用于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时追加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这个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m/x)Ⅰ(v+m/x)3、为了给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新资本,两大部类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不能全部用于生活消费,而必须从剩余价值中提取一部分用于积累。因此,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大于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这个条件,用公式表示就是:Ⅰ(v+m)+Ⅱ(v+m)Ⅱ(c+v+m)以上三个条件互相制约、互为条件,只有这些条件同时具备,社会扩大再生产才成为可能。(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些条件1、第Ⅰ部类原有可变资本加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本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加追加的不变资本。即Ⅰ(v+△v+m/x)=Ⅱ(c+△c)2、第Ⅰ部类的全部产品价值要等于两大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即Ⅰ(c+v+m)=Ⅰ(c+△c)+Ⅱ(c+△c)3、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加追加的可变资本,再加上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Ⅰ(v+△v+m/x)+Ⅱ(v+△v+m/x)同简单再生产一样,第一个条件是基本的,其它两个条件是派生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三个实现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生产与社会需求的内在联系和主要比例关系,只有遵循这些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三、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往往是在技术进步,从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下进行的。在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就会发生第Ⅰ部类生产比第Ⅱ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即生产资料生产必须优先增长。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更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第三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充满着各种不可克服的矛盾,使得社会资本再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并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在经济危机到来时,一方面“过剩”的商品堆积如山,找不到销路;另一方面,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却买不起商品,过着贫困的生活。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只是和劳动人民的购买力相对而言,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显得过剩,决非同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而过剩,这种相对的生产过剩,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2、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经济方面具体表现为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的激化,就直接引发了经济危机的爆发和不可避免。第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为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第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可见,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它深刻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出现,这就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的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本身的特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时趋向缓和,有时趋向激化。只有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尖锐激化的程度,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爆发,使企业纷纷倒闭,生产大幅度下降,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浪费和破坏,从而使社会生产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得到暂时平衡,资本主义各种矛盾暂时缓和,经济危机得以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