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333”工作法构建“全域大思政”育人新格局一、搭建“三大平台”,拓宽铸魂育人路径实施“党、团、队”联合共建。实施党团队“四共联建”工作法,坚持党建、团建、队建共同规划,党课、团课、队课共同推进,党员、团员、队员共同管理,党室、团室、队室资源共享,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雷锋日、青年节、儿童节、建党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党团队一体化红色主题教育活动100余场,召开“红色云课堂”等主题班(团)队会1000余节,集中开展教师入党、青年入团、少年入队等仪式教育活动80余场,进一步增强党员、团员、队员光荣感、使命感。推进“大、中、小”一体融通。该市组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指导委员会,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立思政课教学统筹设计、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育资源、师资队伍“五个一体化”工作机制,编辑《海岱学子行》《传承红色基因》等课程,打通衔接脉络,打破学段壁垒。与xx护理职业学院等驻青高校组建党建联盟,定期开展“同城大课堂”活动,组织10万余名大中小学师生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分学段收听收看同一主题“思政大课”,实现红色基因同城传递。激活“家、校、社”育人合力。发挥家长联合会作用,强化58处家长驿站思政育人阵地建设,推出《寻找最美家庭传承优良家风》《家庭教育微课堂》等栏目,研发7套本土化家庭教育特色课程,将“大思政”教育写入家长课程。建立全环境立德树人协调工作机制,开展“3篇12系列”思政铸魂育人主题教育实践活动(“3篇”,即学生篇、教师篇、家长篇;“十二系列”,即在学生中开展四个系列活动、在教师中开展六大系列活动、在家长中开展两项系列活动),“青教心声”宣讲团红色宣讲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铸牢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拉伸“大思政”育人半径。该市被xx确定为首个“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被xx省教科院确定为教学成果培育项目。“青州新父母学堂”订阅号的浏览量突破600万人次,全环境立德树人线上公益大讲堂开讲8场,听众15万人次。二、建设“三大课堂”,创设多维度制度体系打造“学科融课堂”,增强思政渗透力。将思政融入学科课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挖掘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不同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强化黄河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文化浸润,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评选思政“金课”、课程思政“精品课”30节。采用情景教学、艺术展演等形式,上好“南湖起航”“万水千山”“九州烽火”“鱼水情深”“英雄无悔”五节“思政大课”,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政铸魂育人一体融合,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建设“行走的课堂”,提高思政针对性。善用社会实践资源,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建立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挖掘青州地域特色、红色文化资源,打造xx省优秀研学基地5处,汇聚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优质资源19项。围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教育”“国情乡情教育”“财富财商教育”“科技与国防科工”“自然生态教育”六大板块,开辟研学线路36条,组织大中小学师生开展体验式研学旅行10万余人次,相关做法在《人民教育》、人民网、新华网等报道。开发“优质云课堂”,扩大思政影响力。把思政课与科技创新进行深度融合,营造沉浸式、体验式和互动式的学习环境。依托青州市智慧教育云平台、青州市互联网学校等,开设“大思政”育人课程超市,汇聚思政教育资源100余项。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30个,开展“大思政”铸魂育人“专递课堂”“同城课堂”等活动80余次,将思政教育纳入“双师智能互联”行动管理,打造由“1位城区思政名师,带动1位农村思政教师,辐射带动N名学生全面发展”的双师智能课堂,形成“优质带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工作格局,让历史“动”起来,让理论“活”起来,让学生变被动倾听为主动参与,增强情感共鸣,提升认同感和获得感。三、培育“三支队伍”,提升思政育人实效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思政教师“四步”阶梯攀升机制,从“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杰出教师-首席教师”,分别完成思政课“达标课-精品课-智慧课-全域课”,为不同级别课例设置层级标准,引领思政教师在不断磨课、晒课、赛课中,迅速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依托xx市思政名师工作室2处,建立市级“大思政”铸魂育人特色工作坊10处,发挥名师效应,开展“三位一体·学程优化”思政课堂改进等特色行动,辐射带动100余处中小学校思政教育全面发展。2022年以来,800余名教师在各类比赛中获奖;1名思政课教师在xx省思政课教学大赛中荣获特等奖,并获评xx省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组建“1+X”跨界异质团队。建立校内、校外思政“双师”制度,建设以校内专职思政教师队伍为核心,校外党政领导、“两代表一委员”、先模人物及“五老”志愿者等兼职思政教师合力育人的“1+X”思政育人团队,目前共有校内思政教师768人,聘任校外兼职思政教师198人,培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德育主任、少先队辅导员200余人,为其颁发合格证书并聘其为兼职思政教师,不断优化思政教师队伍结构。建立市委常委联系学校工作制度,邀请市委常委、先模人物等为师生上思政课或作形势政策报告100余场,进一步营造“大思政”铸魂育人浓厚氛围。打造“思政+”复合型导师。举办“大思政”专业培训和教育“通识培训”30余场次,组织思政教学策略研讨会7次,参训人员1000余人次,提升教师思政育人水平。遴选并培养“大思政+学科教学”“大思政+实践教学”“大思政+人工智能教学”等各具优势的育人导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思政课”巡回示范教学活动。加强思政教育研究,开设“大思政”铸魂育人专项小课题项目,遴选立项小课题15项。建立多元主体综合评价机制,2023年评选党建统领思政铸魂育人优秀个人30人,调动教师参与联合教研、衔接教育的积极性。“333”思政工作法的构建与实施,提升了该市思政铸魂育人水平,有力地促进了优秀学风、校风的形成,提升了教育总体水平,涌现出一大批“大思政”铸魂育人专项研究课题、思政“金课”、课程思政精品课、“大思政”铸魂育人特色工作坊、品牌学校、实践基地、党建统领思政铸魂育人优秀个人。2022年以来,2000余名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奖,16名学生获评xx市新时代好少年称号,4名学生获评xx市红色故事讲解大赛“金牌讲解员”称号;800余名教师在各类比赛中获奖,1名思政课教师获评xx省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1项案例获评xx省思政课改革创新优秀案例,1个项目被立项为xx省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