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转移支付、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财政转移支付、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作者:朱盛华,陈人可,ZhuSheng-hua,ChenRen-ke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400047刊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SOCIALSCIENCESEDITION)年,卷(期):2009,(12)被引用次数:0次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李莫愁财政转移支付和市场化进程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中国1995至2003年期间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2006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地区收入差距问题。以往研究主要关注要素投入、经济结构、地理和历史等因素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而未考虑财政转移支付和地区市场化进程对地区间收入差距的相对影响。从中央政府来看,缩小地区收入差距既可以通过对落后地区实施财政转移支付,也可以通过促进落后地区的制度改革进而促进其经济发展来实现。那么,在中国的改革实践中,财政转移支付和地区制度改革对地区间收入差距具有怎样的影响呢?本文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整理收集财政转移支付数据,同时参考樊纲、王小鲁和朱恒鹏(2003)编制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指标的方法,构建并编制各地区市场化进程指数。我们以1995年至2003年期间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为样本,对财政转移支付、市场化进程与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1)一个地区获得的人均财政转移支付相对该指标的全国中位数越大,其人均收入水平高(低)于全国中位数的程度越大(小);(2)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该指标的全国中位数1越高,其人均收入水平高(低)于全国中位数的程度越大(小);(3)一个地区的交通状况、教育水平、人口增长率控制以及城市化水平相对相应指标的全国中位数越好,其人均收入水平高(低)于全国中位数的程度越大(小)。上述结论在采用滞后一至五年的人均收入水平变量时仍然成立。我们还发现,(1)在1995至2003年期间,财政转移支付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短期内较明显,长期内这种积极影响呈逐年递减趋势;而市场化进程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持续的。(2)中央政府对落后地区的人均财政转移支付并没有显著高于发达地区。上述结果表明,财政转移支付和地区市场化进程对地区间收入差距均具有重要影响。从中央政府来看,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不仅需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同时也需要促进落后地区的制度改革。对于落后地区的地方政府来说,在争取中央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更需要加快地区市场化进程,改善交通设施、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适当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城市化水平。2.学位论文刘智勇人力资本、要素边际生产率与地区差异——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研究2008中国政府长期致力于缩小地区差异,然丽在经济增长方式仍属资本驱动型,且技术进步的作用日益凸现的背景下,由政府主导实施的旨在缩小地区差异的财政转移支付等政策并未使中西部地区获得更快的发展,那么个中原因何在?另外,虽然人力资本作为技术进步的源泉,一直被视为解释国家、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因素,但已有研究侧重于研究它对地区差异的直接影响,而缺乏对它作用于地区差异的机制的深入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在前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助于增长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主流经济学理论和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对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据此来提出缩小地区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首先立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与特殊性;虽然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不断增强,但经济增长方式仍属素驱动型尤其是资本驱动型,而且二者均是解释中国地区差异的重要直接因素,选取要素的投入与其使用效率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根据技术进步对要素边际生产率,从而要素积累,进而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结合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及其主要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提出了一个研究中国地区差异的综合分析框架:人力资本——技术进步——要素边际生产率——要素积累——经济增长。与已有研究相比,该分析框架既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弥补了片面强调技术进步或要素积累尤其是资本积累的作用的缺陷,又突出了技术进步在改进投资质量和积累有效性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投资质量和积累有效性的改进对中国经济增长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该分析框架强调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手段在缩小地区差异中的重要作用,即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等手段来提高落后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落后地区的要素边际生产率,这样各要素在利润动机的引导下会逐渐回流到落后地区,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毋庸置疑,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手段对地区差异的缩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进一步对所提出的研究中冒地区差异的综合分析框架进行了经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力资本主要通过卢卡斯式作用机制(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它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两全要素生产率则是延缓资本边际生产率下降并使其维持在较高水平的关键因素(尽管资本劳动比在不断攀升),同时它的上升也提高了劳动边际生产率,资本和劳动边际生产率的提高促进了资本、劳动的积累,从两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力资本对TF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在中西部地区要远高于FDI、基础设施、市场化进程和城市化程度,在东部地区虽然低于市场化进程和城市化程度,但仍然非常重要。因此,政府进一步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是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其要素边际生产率,吸引更多生产要素流向中西部地区,进而缩小其与东部地区差异的战略选择。鉴于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要素边际生产率,要素积累,进而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本文对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教育投资一直在较低水平徘徊,教育投资的地区差异也呈扩大趋势。但中国高等教育,高中、初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社会内部收益率均较高,且呈现高中、初中教育最高,小学教育次之,高等教育最低的分布格局;中西部地区各级教育投资的社会内部收益率也并不低于东部地区。因此,政府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增强对落后地区教育扶持的决策是合乎理性的。就教育投资结构而言,则应继续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最后,基于本文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结论,我们提出了缩小中国地区差异的相关政策建议:(1)坚持以人力资本积累为先导的战略选择,培育多元化的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优化教育投资结构,加大财政对中西部教育的支持力度,以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2)加大制度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以缓解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供给短缺与需求旺盛的矛盾。惟有如此,中西部才能获得更快的经济增长,从而实现对东部地区的赶超。3.学位论文康建英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义务教育支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20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全国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也在不断扩大。由此引发的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而此问题解决的好坏将会进一步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义务教育属于区域性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特征和社会再分配的功能。另外,教育服务也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之一,而人力资本又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引擎,决定着个人能力的贫富,影响着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因此,无论是出于对社会公正的诉求,还是为了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抑或是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教育收益外部性的角度,都需要政府在义务教育的供求机制中承担投资主体的角色。本文在公共支出的框架下,从规范和实证研究两种角度着手,分析政府在教育投入中的职责划分及财政分权制度给义务教育所带来的影,试图在不变革宏观体制的情况下,将“均衡”和“效率”目标统一纳入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设计中,为全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借鉴。在规范分析中,以公共产品及其分层理论作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政府间职责划分的理论基础,在综合对比国际政府职权划分经验的基础上,剖析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政府间权责划分存在的问题,规范分析的结论是:(1)当前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是造成政府权责职能错位、基层财政困难和地方公共物品供给不足的制度根源之一;(2)政治集权下政府主要官员的垂直任命体制致使各级政府在处理公共事物过程中逐步形成“对上负责”而忽视“对下负责”的倒逼机制;(3)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官员绩效考核制度,会激励政府通过挤占社会福利产品的投入而增加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生产建设性公共产品投入。这种曾经为经济增长创下奇迹的制度模式目前正逐步暴露出严重的缺陷,这也正是目前义务教育支出规模不足和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所在。规范分析之后,文章利用1996~2004年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各省义务教育投入差距明显,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2)1994年以来的财政分权制度总体上抑制了地方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公共支出结构扭曲现象严重。在分区的研究中,财政分权对政府行为影响的结果有所不同,表现出由“攫取之手”到“援助之手”的转变。(3)1994年后的分税制改革促进了小学教育经费支出效率的提高,却对初中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有着负面影响。全国的教育教育经费在总体规模不足的情况下,部分省份因教辅人员的超编和办公经费的冗余,造成了教育经费利用效率低下,政府教育资源配置无效。(4)2002、2003年两次收入所得税改革有力的促进了全国义务教育的投入和抑制了基本建设的投资过热,减缓了公共支出结构扭曲。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西部地区各省的教育和基本建设投资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基本建设的贡献远高于对义务教育的贡献。(5)人均GDP指标、人均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速率对于义务教育投入有着不同的影响,并且对分区域、分教育阶段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总体上都促进了基本建设的投入。通过以上理论与实证研究,可以基本的断定,目前各地区义务教育投入存在差距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中国式财政联邦主义体制下分权的不彻底性。因此,除了从宏观体制上理顺政府间的权、责关系外,还需要借助教育转移支付进行弥补。本文最后,试图通过将“均衡”和“效率”的理念同时纳入到“因素法”转移支付的制度设计中,改变传统的只注重“公平(均衡)”的设计模式,以期激发地方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注重教育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并且也为转移支付制度的科学化、合理化提供一些借鉴。4.会议论文傅长虹浅谈提高对落后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效率与效益2004对落后地区进行转移支付是公共财政的内在要求.转移支付归根到底是一笔财政资金,应该是讲求效率和效益的.对难生存难发展落后地区,不应生搬硬套地通过因素法拨款实施转移支付,出于资金效益的考虑,要努力进行移民搬迁.对可生存难发展地区,可能过输血,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对可持续发展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要舍得花钱,采取完善基础设施、提升产业结构、培训人力资本等手段,激活其自身的造血功能,最终使对落后地区转移支付在这样的地我逐步退出,集中于更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5.学位论文李晓多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问题研究2007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的主体,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于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逐步深入,我国的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必然成为提高农村整体素质的关键力量,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是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组成部分,与我国财政制度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但由于我国长期实行的梯度发展战略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义务教育无论在以充实物质资本为重点的教育发展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