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对劳动者激励效应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试论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对劳动者激励效应的影响【作者】童铁山【作者简介】童铁山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一资本与劳动力不仅是生产要素中的两大主要要素,而且作为劳动力载体的劳动者与资本的结合方式对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激励效应,对劳动生产率乃致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研究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社会都必然存在着劳动者与资本的分离现象,因为就生产过程而言,资本常常是一种“短缺生产要素”,它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集团或个人所有,而并非每一个劳动者和生产组织都占有所需的充足资本,这就产生了资本与劳动者如何结合的问题,或以劳动者借贷资本的方式,或以劳动者依附资本的方式,或其它方式。就生产过程的本质而言,它是一个创造财富或资本增值的过程,即这个过程的结果是:在扣除生产成本包括劳动者的劳动力成本(暂时不论被扣除的部分中是否包括了真正是劳动力的合理成本)之后,产生了大于原资本价值的价值,或新的财富,暂且称为利润或多余部分价值。按照资本在社会生产中增值的规律,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价值会不断增值;按照资本和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资本和劳动者都有权利分割和占有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利润和多余部分价值。那么,资本与劳动者如何分割和占有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利润或多余部分价值?二者各分割和占有多少呢?如果资本分割和占有过多,则会对劳动者产生负面激励效应,势必影响劳动者的劳动效率,减少甚至消除生产过程的利润或多余部分价值的总量,并导致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劳动者分割和占有过多,则会阻碍资本对生产过程的投入,势必影响生产的规模甚至生产过程的实现,也会减少甚至消除生产过程的利润或多余部分价值总量,并导致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虽然资本和劳动者都具有分割和占有利润或多余部分价值的权利,因为在生产过程所产生的利润或多余部分价值之中,既有资本的贡献——它提供了利润或多余部分价值产生的条件;又有劳动者的贡献——他是利润或多余部分价值产生的直接源泉。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规律及其它种种因素的影响,资本常常是“短缺生产要素”,因此,在对利润或多余部分价值的分割和占有中,资本往往占有有利的地位,而劳动者应分割和占有的部分也往往被资本剥夺或部分被剥夺。由此,劳动者产生负面激励效应的可能性就必然存在。由于资本的所有权的不可改变的性质(若不考虑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就成为劳动者分割和占有利润或多余部分价值的权利和份额的重要保证,也是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不仅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且受经济制度、市场发育程度及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资本与劳动者结合的诸种方式。在当代世界经济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社会主义公有制两大体系内,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各有其不同的具体方式和特点。二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劳动者一般不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只能选择商品交换这种唯一的方式将劳动力作为交换的商品,依靠出卖脑力或体力谋生。在一定的时间区间,劳动者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总输出量与必要劳动部分的输出量都具有弹性,输出量多少与劳动成果的分配在总体上成正比,由此形成对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一定的正面激励效应,劳动者的劳动数量与劳动成果的分配达到了某种程度的结合和统一。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资本主义能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的关键指出了两点。一是激发对个人利益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利己心”,这引发了个人致富的积极性。他写道:“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的话,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①二是那只有名的“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法则,它把个人受“利己心”驱动的致富积极性与整个社会致富内在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每个资本所有者都在力图将他们的资本运用到生产过程从而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和价值。一般地说资本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资本的增值及资本所有者的个人利益。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去实现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决不是他们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资本追逐自己的利益,却也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仍充满活力的奥秘,也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压抑生产力的同时,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的二重性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体系中,资本与劳动者的具体结合方式大体有三种,即中介结合方式、家族式结合方式和参与结合方式。中介结合方式主要表现在传统的私有制体系中,劳动者同资本的结合是通过市场的中介实现的。在这种传统结合方式下,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占有权上的失落感、压抑感,使其对自身由出卖劳动力而获得相应收入的权益具有强烈的维护意识,当劳动者感到自身的这种权益受到资本的侵蚀时就会产生负面激励效应:通常反映的是消极怠工,积极性不高;在有工会组织的情况下,一般用罢工的方式表示反抗,从而使生产效益遭受损失。这种损失在量上等于劳动者在非消极状态下与消极状态下创造的效益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有时是巨大的和无法计算的。当然对这种损失,资本也可以找到一定的弥补办法,那就是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规定较高的劳动定额,从而达到一定程度上抑制生产效益下降的目的。不过,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劳动者的劳动力的商品性质又会刺激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产生一定的正面激励效应,从而使劳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家族式结合方式,主要表现在亚洲的南朝鲜、台湾、香港、日本等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与中介结合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劳动者与资本的结合方式虽也是通过市场,但这种结合具有浓厚的家族情感。劳动者通过终身受雇于某企业或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活动的一定参与得到对其劳动地位的一定认可,产生了一定的劳动归属感和凝聚力,由此激发了劳动者的部分劳动积极性。其原因主要是劳动者在对劳动权益的维护上受感情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结合方式对劳动者产生的正面激励效应往往多于负面激励效应。但这种较封闭和僵化的结合方式不利于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参与结合方式,主要体现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股份制。控股权掌握在少数大资本所有者手中,劳动者通过购买股票获得股东身份,即也是一种资本所有者身份,虽然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不能改变私有制和劳动者必须出卖劳动力的处境,但它毕竟使部分劳动者同部分生产资料结合了,改变了在传统私有制雇佣劳动中那种资本与劳动者完全脱离和对应的状况,从而对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产生了较之以往其它结合方式大一些的正面激励效应,对缓和劳资矛盾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在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工人阶级持续不断的斗争,劳动者的工资已有很大提高,其收入已不再完全是马克思所说的原来意义上的生活资料费用了,众多的高级技术人员、公司高级职员和熟练技术工人的收入,已大大超过了生活资料价值范围,这一方面说明劳动者在与资本的抗衡中,劳动者取得了参与分割和占有利润或多余部分价值的相当权益,从而会产生对劳动者的正面激励效应;另一方面当一部分劳动者把自己的部分收入投入到生产资本中去,直接参与资本的增值活动,使一部分劳动者挤入了中产阶级行列,这一部分人的范例作用也使其他劳动者产生了正面激励效应。但是,资本主义股份制的根本缺陷在于,它不可能产生一个代表全民、全社会占有资本并代表劳动者根本利益的社会职能机构和社会机制来调节社会的生产,因而无法避开经济风险给劳动者带来的影响,也无法产生长久稳定的正面激励效应。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体系下,资本属全民、全体劳动者、全社会所有,资本与劳动者采取了非对立的方式结合起来,这为激励劳动者正面激励效应提供了有利条件或可能性。但是,资本为全社会所有的所有权的抽象性、劳动者对资本的无责任性、劳动者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与劳动报酬分配的不对称性又都会对劳动者产生负面激励效应。因此,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并不能保证对劳动者的正面激励效应,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仍是激发劳动者正面激励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系下,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大体有两种,即抽象结合方式和渗透结合方式。抽象结合方式主要表现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本为全民所有,任何一部分资本均无具体的占有主体,劳动者对生产资本的占有关系是抽象的和模糊的,劳动者对资本的所有权其名义上的象征性远远超过权益的实际性;资本的持有者——国有企业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或经营权是没有分离的,这两种权力在资本的运转中常常是矛盾的;劳动者的劳动实际上为社会、企业所有,劳动者对利润或多余部分价值乃至全部劳动成果的分割不由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决定,而由平均利益决定。在这样的条件下,资本与劳动的结合由国家行政手段通过计划调配实现;劳动者付出的劳动与其所得到的收入常常是严重不对等的,对劳动者的激励大多源于片面的甚至扭曲了的思想意识,而无实际利益的支撑。因此,这种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对劳动者只具有短暂的正面激励作用,也常产生负面的激励作用,而从长远的观点看,乃致有负面激励效应逐渐超过正面激动效应的惰性趋势。由此它对生产力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相当有限的。渗透式结合方式,表现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表现在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中。这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这种企业制度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彻底分开,产权关系明晰,企业在市场经济运营下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独立生产经营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资本与劳动者的渗透结合方式的意义,既不同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抽象结合方式,也不同于资本主义参与结合方式。第一,其资本的所有者具有明确的具体的主体,因而资本的所有关系是清楚的,而且劳动者对生产资本的关系采取了部分为个人(或私人)直接占有和部分为国家、集体间接占有两种形式;既非资本所有者模糊、所有权关系不清楚,也非生产资本仅部分由劳动者个人占有的形式。第二,劳动力的所有者对劳动力的投入方向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且通过市场来选择,从而保证了劳动力的主体性及劳动力的价值。第三,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是由市场机制、价值规律为主导,并以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来配合的;既非仅由行政手段配置,又非完全由市场机制、价值规律配置。第四,劳动者依据自身的劳动力、私人直接占有的资本、全民间接占有的资本三种权利和方式参与利润或多余部分价值的分割,保证了劳动者合法的最大的利益;既非只依自身的劳动力和全民间接占有的资本两种权利和方式参与分割,更非仅仅依靠自身劳动力参与分割。第五,劳动者的激励效应源于社会生产、社会经济过程中劳动者的贡献及个人资本的回报欲望,从而保证了正面激励效应的规律性、持续性;劳动者的激励效应既非源于人为扭曲的思想意识,避免了激励效应的短暂性、非规律性;劳动者的激励效应又非源于对资本的依附性,避免了激励效应的负面惰性作用。总之,这种结合方式是一种质的升华:劳动者对于生产资本的占有和使用,不再是抽象的和模糊的,它借助市场得到了法律的认定,变得十分具体。作为有资本的劳动者与作为劳动力所有者的劳动者达到了和谐和具体的统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种企业制度依照国际惯例构建能使我国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这是大部分国家控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这种企业理顺了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理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资本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注入了提高生产效益、发展生产力的最大动力。其原因为:第一,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后,全民资本的产权所有者——国家,对其资本的增值责任具有法律的严肃性,并受到其它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的制约和监督,必然为避开资本的风险和提高效益而努力;第二,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经营者(企业家),对企业的利益和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具有扩张欲望,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们对资本的增值和维护劳动者的权益而尽职尽责;第三,劳动者持有的私人股和名誉股(只享受红利的主人,更能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就其本质和潜力而言,它应成为最有前途、最有生命力的资本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注释:①〔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