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学教学大纲第一章商品流通基本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商品流通的产生、运行和演进的原因、性质及其绩效后果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认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把握纯交换经济理论、简单商品流通理论、发达商品流通理论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关于商品流通的产生、运行和演进的原因、性质及其绩效后果等根本问题。研究分工与交换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源配置理论,按照交换制度变迁的逻辑的和历史的顺序,依次分析纯交换经济理论、简单商品流通理论、发达商品流通理论等商品流通基本理论。【教学形式和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第一节分工与商品流通一、分工与交换1.分工经济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源自分工,分工引致国民财富的增加。这种由于分工而引致的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及福利的增加,可称为分工经济。2.社会分工引致商品交换。3.斯密定理:分工受交换能力的限制。二、交换经济从斯密定理我们认识到了交换与交换能力的重要性。这里,在对商品交换的基本假设、基本特征及交换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交换能力函数。1.商品交换的基本假设社会分工引致的产消不对称性是商品交换理论分析的基本假设和前提。产消不对称性主要表现生产与消费在信息、品种、数量、时间、空间以及交换条件和规则上的矛盾。2.商品交换的基本特征人类专业化的经济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交换活动。生产活动是人对自然的经济活动,是人们从对自然界的交往中获得消费资源和生产资源的活动;交换活动是人对人的经济活动,是以某种让渡为代价获得消费资源和生产资源的活动。交换是生产品的交换,交换活动作为在经济活动中与生产活动相对应的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关系与生产活动相比有同有异。3.交换成本与交换收益我们把发生在商品交换中的市场交易成本称为交换成本。专业化生产由于交换活动而提高了劳动生产力水平,这是交换的社会分工收益;生产要素的交换使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这是交换的资源配置收益;消费品的交换使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得到提高,这是交换的消费收益。4.交换能力交换能力可以理解为跨越产消不对称性而使商品交换得以实现的能力。交换能力的大小,是交换成本不同使然;交换能力增强的过程就是交换成本不断降低的过程。三、交换制度变迁与商品流通1.商品交换的制度基础交换制度是商品交换中一种行为规则,是用于降低交换成本的制度。商品的交换制度可以分为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的制度。2.交换制度的功能交换制度的基本功能是降低交换成本,其它功能都可以通过这一基本功能来体现。3.商品交换的制度变迁与商品流通商品交换的制度变迁伴随着分工的进展而进展;随着交换媒介的介入与演进,商品交换的层次不断提高。按照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联系的直接程度,可分为直接交换、迂回交换和混合交换;按照商品交换的发达程度,可分为物物交换、简单商品流通和发达商品流通。第二节纯交换经济理论一、新古典纯交换经济理论新古典纯交换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交换双方知道对方的偏好、交换商品的交换成本为零。1.消费者效用及其约束2.理论模型:埃奇渥斯方盒3.效用最大化与交换均衡二.存在交换成本的交换均衡第一,如果交换成本大于交换效用,即使初始配置状态是无效率的,交换也不会必然发生。第二,只有当交换落点落在可交换区域内时,交换才会发生。第三,虽然在初始配置状态确定的情况下可交换区域被缩小了,但是由于初始配置点可以在方盒内的任何地方,因而交换均衡点仍然可以连成一条契约线。第三节简单商品流通理论一.以货币为媒介的简单商品流通理论1.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货币的出现节约了交换中的成本,也提高了交换效率,并由此商品交换进入了简单商品流通阶段。2.新古典商品流通理论:简单商品流通Ⅰ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和生产者的介入,使商品流通表现为商品以货币为媒介从生产领域直接向消费领域的交换过程。这一流通过程属于新古典经济学“生产者——消费者”两分法分析框架内的交换过程。二.以商人为媒介的简单商品流通理论1.商人的诞生从长期看,进行交换活动的时间越长,交换能力越强,单位交换成本越低。那些代替别人进行交换的人,因比别人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交换活动中,交换能力增长得更快。随着交换能力的增长,这些人将越来越多的时间投入到交换活动中,同时相应地减少进行生产活动的时间。最后当交换能力增长到这样的程度,使得边际交换成本处处都低于边际生产成本,这些人就完全放弃了生产活动,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交换活动中——商人便诞生了。商人的出现是交换活动的专业化,交换活动因而获得了专业化所带来的所有好处,使得社会的单位交换成本大幅度下降,从而增大了市场半径,拓展了资源配置的空间范围。专业商人的介入使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交换变为商品以商人为媒介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迂回交换过程,即首先是生产者与商人之间的商品交换,商人从生产者手中获得商品,然后商人与消费者进行商品交换,商人把商品销售给消费者,从而完成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我们称之为简单商品流通Ⅱ。2、理性生产者选择中间商的条件生产商是选择直接向消费者出售商品的直接交换方式还是选择将商品出售给中间商的迂回交换方式,要从其自利性出发进行成本收益比较。当生产商与消费者直接交换的单位交易成本很大时,或者直接交换的次数过多时,理性的生产商会选择中间商渠道。事实上,无论是直接交换的单位交易成本很大还是交换次数过多,最终都体现为总交易成本很大,这时,中间商的介入是经济的。3、理性的中间商: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以上从理性生产者的角度分析了利用中间商渠道的必要条件;从另一方面看,中间商也是理性的经营者,同样的资本被投入到商品流通与投入到生产领域应获得等量利润,即中间商用于商品购销的资本也要以一定的利润率获得相应的利润。当然,这个利润率应与生产领域的利润率相等;如果较高或较低,则会由于资本的转入和转出而使利润率平均化,这是中间商存在的经济原因。经济含义为:如果资本可以在生产领域和流通流通领域自由转移,理性的中间商实现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4、“三分法”框架下的均衡第一,中间商与消费者同时实现均衡的条件第二,生产者与中间商同时实现均衡的条件第三,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同时实现均衡的条件第四节发达商品流通理论发达商品流通包括以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发达商品流通Ⅰ和以网络贸易为特征的发达商品流通Ⅱ。从实践基础看,前者是基于十九世纪产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大生产和大流通;后者是基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信息革命与商品流通的结合。当今时代是一个流通企业与网络贸易相并行的时代,因而两者都属于发达商品流通。一、以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发达商品流通1.商品流通领域的专业化分工发展商品流通流通领域的专业化分工,一方面使商人可以和更多的供应者和顾客打交道;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商品交换大部分属于同一类,而他们与之打交道的对象也大部分是同一行业的人,交换越来越走上规则化和系统化,因而专业化是交换和信息的费用得以降低,并进一步减低了商品流通成本,改善了市场机制,使得市场力量的“无形之手”能更有效地协调并监督经济领域内的商品流通。2.现代流通企业的兴起与流通革命流通领域大型流通企业的兴起,标志着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的以产业革命为背景的商品流通革命,标志着以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发达商品流通阶段的到来。之所以把以流通企业为主体的商品流通称为发达商品流通,是因为它体现了产业革命的时代要求。二、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发达商品流通:网络贸易网络贸易(TradeOnInternet),指的是经济组织和个人通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讯网络在特定和不特定的贸易伙伴之间完成商品的生产、订购、销售、分发和支付的贸易方式。简而言之,网络贸易就是通过计算机电讯网络进行的商品贸易,它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网络贸易产生的背景现代电子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网络贸易产生的技术基础。网络贸易产生的经济制度基础是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2.网络贸易的类型依据市场主体的不同,可将网络贸易划分为五类。3.网络贸易的经济性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网络贸易具有“低、快、高、全、广”的经济优势。4.网络贸易对商品流通的影响(1)对零售企业的影响(2)对批发商的影响5.网络贸易的“双道流通模式”所谓双道流通模式,是指企业同时使用网络直接贸易渠道和网络间接贸易渠道,以达到销售量最大的目的。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通过两条渠道推销产品比通过单一渠道更容易实现“市场渗透”。所以在网络贸易中,间接贸易形式也将同时存在,这样就需要网络贸易的中介机构,即网络中间商的存在。但网上中间商与传统的中间商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复习思考题】1.名词解释:分工经济、交换成本、交换收益、交换能力、商业、简单商品流通Ⅰ、简单商品流通Ⅱ、发达商品流通、网络贸易、双道流通模式。2.简述分工与商品流通的关系。3.简述商品交换的基本特征。4.简述交换制度变迁与商品流通的关系。5.网络贸易的类型、网络贸易的经济性及其对商品流通的影响。6.简述纯交换经济理论、简单商品流通理论、发达商品流通理论。【参考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5.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版。6.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版。7.乔治·施蒂格勒:《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10月版。8.杨小凯:《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9.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中译文见《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12月版。10.D.C.诺思:“制度变迁的理论:概念与原因”,中译文同上书。11.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年2月版。12.钱德勒:《看得见的手》(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7年9月版。13.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微观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版。14.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15.PaulA.Samuelson,WilliamD.Nordhaus(1998):Economics,16thed.P11,TheMcGraw_HillCompanies,Inc.第二章商品流通环境【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学习掌握对商品流通产生影响的外在制约因素:商品生产和消费、市场结构、经济体制、技术与社会环境,了解如何在这些环境中组织好商品流通。【教学重点和难点】从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全面、深刻地理解商品流通环境。【教学形式和方法】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第一节商品生产、商品消费与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商品流通处于中介地位,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无论是生产的变化还是消费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商品流通的变化;同时,商品流通的发展变化也会对生产和消费产生影响。一、马克思对生产、消费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的论述(一)生产与商品流通的关系首先,生产决定流通。生产为流通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就没有流通。表现在:第一,生产的社会分工是商品流通产生和发展的前提,没有分工就没有商品流通。随着分工专业化的日益增强,商品流通过程会加速复杂化。第二,商品生产的规模和结构决定商品流通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影响到商品流通形式、流通渠道、流通环节的变化。其次,流通反作用于生产。表现在:第一,商品流通的发展影响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生产的发展必须以商品交换的相应扩大为前提条件,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生产对交换的依赖程度就越大,因此,商品流通越发达,就越有利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快速发展。第二,商品流通能否顺利进行会延缓或激化商品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第三,在特定条件下,流通对生产起决定性作用。(二)消费与商品流通的关系首先,消费决定流通。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环节,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同样,没有消费也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