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14关于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关于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每当说起这三个离不开,我就会想起小时候大家常说的“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抱成团。”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共荣共存的历史。在中国,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就是需要文化认同。推进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工作,就是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长远之举、固本之策,是对国家整体利益的考虑,是对少数民族长远利益的考虑,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构筑中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更是在全民族中进行文化认同。我们每一名普通民众都应该全力支持、全力配合能够促进文化认同推动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和民族工作。《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2/14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历史就是为实现民族解放、长期抵御外来侵略、各民族之间建立患难与共关系和深厚友情的历史。我们要结合当前阶段的学习教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从自身做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史为镜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风浊清扬。在抗击非典、抗洪抢险救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救援中、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水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处处展示着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尤其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亲历者,举国上下,万众一心,共度时艰,有人坚守岗位,有人迎风逆行,无不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信仰,无不彰显了中国人的刚强,无不彰显了中国人民团结的力量,我们无不为之感动,为之振奋。身为一名党员、一名年轻干部、一名组工干部,更应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肩负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地做好意识形态、思想政治学习、组织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各族群众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14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铸牢民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已成为当下我国民族政治体系构建中的重要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青少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塑造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之内化于心理,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但是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思想教育中应当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一方面,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他们渴望认识世界、了解社会,渴望得到他人认同,但又缺乏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而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各种观念铺天盖地涌来,这就需要教育者们加强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引导。另一方面,青少年时期的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迅速提高,认知自觉性增强,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较大发展,但仍需要经验的支持,这就要求教育者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教育,还需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理论与现实实践紧密结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教育中,离不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被称为叙事,作为历史学和心理学两大领域共同采用的一种研究范式,已成为心理学与历史学的桥梁。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实证主义提出质疑,不管是历史还是人类并不是完全有逻辑和规律可循,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采取一统的研究模式。在这样的背4/14景下,心理学家提出了“叙事心理学”。语言是叙事所使用的一种工具,Sarbin认为语言不仅仅用来描述事物,它更多用于建构自我和世界。一方面,叙事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对现实的叙事性理解,人类历史的无限多样、深度和广度才能变为人们的意识,影响人们的行为。与叙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是“故事”,Sarbin还认为故事是修整经验和指引判断与行为的基础。因此,教育者们可以将叙事心理学的观点引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教育中,把“理论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用“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这样的方式更容易引导青少年深入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内化“共同体意识”。目前,叙事的方法被广泛用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个领域。叙事是人们“讲述事件”的各种方式,纪实和虚构便是其中两种主要方式。前者主要以实录的形式记述事件,比如历史、传记、回忆录或新闻报道等;后者主要是以虚拟的形式创造事件,比如小说、戏剧、影视作品等。在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同样可以采用这样两种方式。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都会发生无数的事情,但这些事情并不是自动地构成故事,是叙事结构中的时间之线将事情的碎片联结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叙事与历史的相通性就体现在对时间的依赖,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并且需要借助记忆来完成。在采用纪实的教育方式时,可以依靠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社会记忆,比如汉朝张5/14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宋、辽、金、西夏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经济大联合,郑成功收复台湾,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日……纪实还可以依靠片段的、零碎的和民间的记忆,这就需要教育者们根据共同体的集体意愿和历史发展不断整合,使事情典型化并形成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在采用虚构的教育方式时,除了可以利用现有的文艺、影视作品进行宣传之外,还可以鼓励青少年们根据历史、小说、民间故事等自行发挥创造成文艺产品,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之中不断融合了血缘、地缘和精神要素,最终形成了现今这样一个共同体。铸牢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其目标是使青少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一定的认知,增强“五个认同”,最终外化成行动自觉。教育者们需要根据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展开教育,通过叙事心理学的各种方式,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理解和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代大学生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从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党的十九大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基本遵循。6/14学习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基础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着眼点第一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官方定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获得认定的56个民族的统称,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现代民族的共同体名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我国各民族在中华大地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政治上团结统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民族共同体,是建立在共同历史条件、共同价值追求、共同物质基础、共同身份认同、共有精神家园基础上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以及各民族之间关系的认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历史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建设共同体及利益共同体的认知和感悟。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唐太宗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这种政策使周边少数民族敬慕依附大唐,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以中央开明民族政策而对四夷产生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两者有机结合则远人自服。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7/14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1990年解体。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认为:专制是俄罗斯完整、巩固、强大和尊严的基础。没有它,俄国就不能存在。俄罗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的领土只能扩大,不能缩小,只能统一进来,不能分离出去。民族只是指大俄罗斯民族。俄罗斯民族是优秀民族,只有它才能在国家中享有统治的权利。异民族是历史废物,注定成为统治的对象。(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可以概括为“多元一体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的关系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大家庭与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之间是一种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各民族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可分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工作主题的进一步深化,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内蒙古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就为国家和民族的存亡和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36年2月,著名的“百灵庙暴动”打响了蒙古民族武装抗日第一枪。1945年9月,乌兰夫同志“单刀赴会”前往温都尔庙,8/14说服了成立“内蒙古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的补英达赖等人,阻止了民族分裂,维护了国家统一。1946年4月3日,东西部蒙古族革命组织在承德共同召开“四三”会议。会议协商撤销“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各方同意放弃“独立”的目标,在中共领导下实行民族自治,实现东西蒙的统一。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也为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课件的几张图片所展示的就是:“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的场景,这些都是内蒙古作为“模范自治区”的生动写照。(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夙愿。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第二个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华儿女为此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进一步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铸牢9/1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路径选择。国外敌对势力的颜色革命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近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我国边疆地区的跨界民族,以宗教自由为掩护,以民族问题为借口,加大了颜色革命的力度。比如西藏问题、新疆问题、香港台湾问题都是有外国势力的参与,目的就是像通过颜色革命分裂我国,遏制我国发展。“三股势力”也有所抬头,影响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巩固。所谓“三股势力”,是指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就是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煽动民族仇恨,制造宗教狂热,鼓吹对“异教徒”进行“圣战”,大搞暴力恐怖活动,挑起暴乱骚乱,制造社会恐慌,破坏安定团结的局面,企图在乱中实现分裂国家的目的。我国某些地区存在的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大搞恐怖活动,制造社会动乱和民族仇恨,以消解日益稳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五个基础(一)着力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大一统为前提,加快民族发展为目标,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核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坚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