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PPT49页)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资本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巨著,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巨著。认真学习,有分析的继承,结合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实际应用并发展《资本论》的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创作背景和出版过程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三、《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和学习《资本论》的现实意义1、《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创作背景和出版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结论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实现了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列宁)。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创作背景和出版过程2、《资本论》创作背景任何科学理论,都是适应时代和实践需求,继承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发展创新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于19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马克思本人为为追求人类解放事业和攀登科学理论高峰所付出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努力之外,还有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阶级背景和理论渊源。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创作背景和出版过程经济社会背景:第一次产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爆发,为马克思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结构提供了可能。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创作背景和出版过程阶级斗争背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也逐渐认识到组织起来并选择科学的思想理论作指导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政治经济学应运而生。《资本论》一度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创作背景和出版过程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批判地继承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充分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创新产生的。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创作背景和出版过程3.出版过程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其后,马克思本想很快完成第二、三卷,但这一愿望没有实现。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根据马克思留下的大量手稿对《资本论》第二、三卷进行编辑整理,并于1885年和1894年先后出版了这两卷著作。恩格斯还曾打算整理马克思计划的理论史部分,即《剩余价值理论》史,也就是《资本论》第四卷,但未能完成这一计划。后来由卡·考茨基于1905-1910年整理出版。1954-1961年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按马克思的手稿次序重新编辑出版了第四卷。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创作背景和出版过程《资本论》最早的中译本是1930年3月上海昆仑书店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分册,译者是陈启修;《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于1936年6月以世界名著译社名义出版,译者是侯外庐、王思华;《资本论》三卷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于1938年8、9月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译者是郭大力、王亚南。一、《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创作背景和出版过程1.《资本论》各卷的基本内容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理论史)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资本论》第一卷: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深入研究了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的发展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加深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矛盾激化,最后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为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资本论》第二卷:全面考察了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第I部类)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第II部类),分析了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矛盾,并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无政府状态的不可避免性。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资本论》第三卷:分析剩余价值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全部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信贷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不仅受直接雇用他的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工人要摆脱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就必须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资本论》第四卷:考察了剩余价值理论史,对于各派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经济学说进行系统的、历史的分析和批判。分为三册出版。第一册,主要是重农学派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出版于1954年。第二册,主要是李嘉图的经济学说,出版于1957年。第三册,主要是李嘉图以后的各派经济学说,即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出版于1961年。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2.《资本论》的主要理论: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周期和危机理论资本运转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分配理论等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劳动价值论是关于商品价值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包括:商品、货币、价值规律、商品拜物教等理论等劳动二重性学说——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创立使劳动价值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被恩格斯称为马克思的两大理论发现之一,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它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而在这个领域中,从前社会主义者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曾在深沉的黑暗中摸索。科学社会主义就以此为起点,以此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恩格斯)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m/v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资本积累理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积累不仅是剥削工人的结果,反过来又是扩大对工人剥削的手段。由于资本积累的惟一来源是剩余价值,因此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都影响着积累量,如: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预付资本量的大小等。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资本有机构成。相对人口过剩: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会相对减少,“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资本主义积累规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进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正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周期和危机理论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即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生产无限扩大与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的矛盾。资本主义危机周而复始即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向社会主义过渡资本运转理论资本循环:依次通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所经过的运动。G—W…P…W’—G’三种职能形式要保持空间上并存,时间上继起。资本周转:资本连续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叫资本周转。加快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量,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社会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下社会生产各部门按照比例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之间的辨证关系,论证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缺乏自觉实现的制度基础,不仅导致周期性的危机频发,而且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社会总产品要进行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为了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马克思提出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第一,社会生产分成两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Ⅰ)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Ⅱ)。第二,社会总产品从价值构成上分为三部分:①不变资本价值c;②可变资本的价值v;③剩余价值m。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就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而言,无论是简单再生产,或是扩大再生产,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必须按一定比例,经过相互交换,才能全部得以实现。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m)=Ⅱc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Ⅰ(v+∆v+x/m)=Ⅱ(c+∆c)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就是要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部分的供给与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都要保持平衡。然而在资本主义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经常不能实现,并最终以经济危机的形式呈现出来。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理论马克思剩余价值分配理论的基石,揭示了剩余价值在各个剥削集团之间瓜分的规律,论证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之间的逻辑自洽性。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主义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或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也不同。竞争使资本在不同部门间转移,直到各个部门能够大体上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被各部门的资本家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过程,也就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这时,价值规律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挥作用。商品的市场价格的规定也就不再以价值、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并随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围绕着生产价格这一中心而上下波动。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分配理论是关于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如何在产业资本家、金融资本家和土地资本家之间分配的理论,这一理论刻画了利润、利息、地租等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及不同部门资本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揭露批判“三位一体”公式只不过是现实社会经济关系的异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转化表现形式,从而彻底完成了剩余价值理论。二、《资本论》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理论资本主义工资:现象上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为资本家瓜分。利润:剩余价值现象上成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转化为利润。产业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是利润。利息:信贷资本家得到的是利息——产业工人创造

1 / 4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