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一、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地位和形成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争论四、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比较五、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现实意义一、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地位和形成(一)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二)形成1、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1)重农学派:“纯产品”理论①贡献:把剩余价值的源泉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②缺陷:从使用价值的角度理解“纯产品”只有农业才生产“纯产品”“纯产品”是由自然,即土地提供的(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①斯密:贡献——把剩余价值起源问题的研究推广到社会劳动的一切领域,提出了利润范畴※明确地提出劳动与劳动条件的分离是剩余价值生产从而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利润不是从流通领域产生的,不是让渡的结果,是工人超出用来补偿自身工资的劳动量之上所完成的劳动中,引伸出利润※分析了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缺陷※不能用劳动价值论科学地阐明剩余价值的占有是怎样发生的,不能证明劳动与资本相交换是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的※混同了利润和剩余价值,混同了利润和平均利润,混同了价值和生产价格②李嘉图:——在事实上把利润归结为剩余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论证劳动和资本在利益上的对立利润的两层含义:一是本来意义上的利润,是剩余价值与全部垫支资本之比;二是指剩余价值贡献※利润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利润是新创造的价值中扣除工资价值以后的余额※揭示了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对立,揭示了工人和资本家两个阶级经济利益的对立缺陷※只考察了相对剩余价值,而忽略绝对剩余价值※从一开始就从平均利润出发来进行考察(3)马克思的结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不能从理论上说明剩余价值的性质和起源,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区分“劳动”和“劳动力”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过程(1)19世纪40年代:萌芽阶段——《哲学的贫困》、《雇佣劳动与资本》(2)19世纪50年代:初步形成阶段——《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3)19世纪60年代:完成阶段——《1861——1863经济学手稿》、《1863——1865经济学手稿》、《资本论》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资本和资本总公式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本质生产过程生产方法工资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货币占有者变成了资本家。他这个人,或不如说他的钱袋,是货币的出发点和复归点。这种流通的客观内容——价值增殖——是他的主观目的;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因此,绝不能把使用价值看作资本家的直接目的。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运动的无休止的运动。”(第87页)“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因此等价物的交换应该是起点。我们那位还只是资本家幼虫的货币占有者,必须按商品的价值购买商品,按商品的价值出卖商品,但他在过程终了时取出的价值必须大于他投入的价值。他变为蝴蝶,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这里是罗陀斯,就在这里跳跃吧!”(第89页)“劳动力的消费,像任何其他商品的消费一样,是在市场以外,或者说在流通领域以外进行的。因此,让我们同货币占有者和劳动力占有者一道,离开这个嘈杂的、表面的、有目共睹的领域,跟随他们两人进入门上挂着“非公莫入”牌子的隐蔽的生产场所吧!在那里,不仅可以看到资本是怎样进行生产的,还可以看到资本本身是怎样被生产出来的。赚钱的秘密最后一定会暴露出来。”(第92页)“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自由!因为商品例如劳动力的买者和卖者,只取决于自己的自由意志。他们是作为自由的、在法律上平等的人缔结契约的。……平等!因为他们彼此只是作为商品占有者发生关系,用等价物交换等价物。所有权!因为他们都只支配自己的东西。边沁!因为双方都只顾自己。使他们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正因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预定的和谐下,或者说,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着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第92页)“一离开这个简单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庸俗的自由贸易论者用来判断资本和雇佣劳动的社会的那些观点、概念和标准就是从这个领域得出的,——就会看到,我们的剧中人的面貌已经起了某些变化。原来的货币占有者作为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占有者作为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像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第92页)“事实上,劳动力的卖者,和任何别的商品的卖者一样,实现劳动力的交换价值而让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他不交出后者,就不能取得前者。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本身不归它的卖者所有,正如已经卖出的油的使用价值不归油商所有一样。货币占有者支付了劳动力的日价值,因此,劳动力一天的使用即一天的劳动就归他所有。劳动力维持一天只费半个工作日,而劳动力却能发挥作用或劳动一整天,因此,劳动力使用一天所创造的价值比劳动力自身一天的价值大一倍。这种情况对买者是一种特别的幸运,对卖者也绝不是不公平。”(第98页)“他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这整个过程,既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又不在流通领域中进行。它是以流通为中介,因为它以在商品市场上购买劳动力为条件。它不在流通中进行,因为流通只是为价值增殖过程作准备,而这个过程是在生产领域中进行的。”(第99页)“商品交换的性质本身并没有没有给工作日规定任何界限,因而没有给剩余劳动规定任何界限。资本家要坚持他作为买者的权利,他尽量延长工作日,如果可能,就把一个工作日变成两个工作日。另一方面,这个已经卖出的商品的独特性质给它的买者规定了一个消费的界限,并且工人也要坚持他作为卖者的权利,他要求把工作日限制在一定的正常量内。于是这里出现了二律背反,权利同权利相对抗,而这两种权利都同样是商品交换规律所承认的。在平等的权利之间,力量就起决定作用。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上,工作日的正常化过程表现为规定工作日界限的斗争,这是全体资本家即资本家阶级和全体工人即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第105页)“在生产过程中,资本发展成为对劳动,即对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或工人本身的指挥权。人格化的资本即资本家,监督工人有规则地并以应有的强度工作。其次,资本发展成为一种强制关系,迫使工人阶级超出自身生活需要的狭隘范围而从事更多的劳动。作为别人辛勤劳动的制造者,作为剩余劳动的榨取者和劳动力的剥削者,资本在精力、贪婪和效率方面,远远超过了以往一切以直接强制劳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第110——111页)“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是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不关心的。他关心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实现本身就包含着预付价值的补偿。因为相对剩余价值的增加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正比,而商品价值的降低和劳动生产力的发展成反比,也就是说,因为同一过程使商品便宜,并使商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提高,所以就揭示了一个谜:为什么只是关心生产交换价值的资本家,总是力求降低商品的交换价值;这也就是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魁奈用来为难他的论敌、而后者至尽还没有回答的那个矛盾。”(第116页)“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发展劳动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缩短工人必须为自己劳动的工作日部分,以此来延长工人能够无偿地为资本家劳动的工作日的另一部分。”(第116页)补充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大阶段一、第一阶段:协作1、协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物化为价值的劳动,成为社会平均性质的劳动协作会在劳动过程的物质条件上引起革命2、协作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作用协作创造出一种集体力量协作可以引起竞争,提高工作效率协作可以节约劳动时间协作可以同时运用大量的劳动力完成紧急的任务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协作可以相对地缩小生产领域3、资本主义协作要求资本家拥有一定量的最低限额的资本资本家必须具有大量资本购买劳动力拥有较大量的生产资料是雇佣工人进行协作的物质条件4、资本主义协作中资本管理职能具有两个重要内容资本的指挥成为实际的生产条件资本具有监督管理工人劳动的特殊性质二、第二阶段:分工和工场手工业1、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有两种方式不同种类的独立的手工业工人在同一个资本家的指挥下许多从事同一个或同一类工作的手工业者,同时在一个工场里为同一个资本家所雇佣2、工场手工业的形成方式具有二重性它以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结合为出发点以同种手工业的协作为出发点,把这些手工业者的整体操作分成几个独立的操作环节,这种独立的环节发展到一定程度,导致从事该环节操作的手工业者成为具有专门职能的特殊工人3、工场手工业的两个简单要素:局部工人和工具局部工人的劳动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局部工人的专门化劳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局部劳动形成世袭的终身职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局部操作减少了额外损失,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工具的专门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4、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发展的不完善阶段):制品是由各个独立的局部产品纯粹机械地组合而成的工场手工业形式有机的工场手工业:制品是依次经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过程和操作而取得完成的形态的工场手工业形式5、工场手工业对劳动力的影响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像机器部件一样劳动工场手工业发展了劳动力的等级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等级的工资制度6、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与社会内部分工的关系联系社会内部分工与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一样,是从相反的两个起点发展起来的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内部分工和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要求社会内部的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工场手工业分工又会发生反作用,发展并增加社会分工区别社会生产中生产者生产的产品都作为商品而存在;而在工场手工业中,局部工人不生产商品,变成商品的只是局部工人共同生产的产品社会内部分工以不同劳动部门的产品的买卖为媒介;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以不同的劳动力出卖给同一个资本家,而这个资本家把他们作为一个结合劳动力来使用为媒介工场手工业以生产资料积聚在一个资本家手中为前提,社会分工则以生产资料分散在许多互不依赖的商品生产者中间为前提在工场手工业中,保持工人人数的适当比例是生产过程的要求;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商品生产者和生产资料的分配,都是通过偶然性和任意性发挥作用的工场手工业分工以资本家对工人的绝对权威为前提,社会分工中不存在权威7、工场手工业的历史局限性工场手工业自身存在许多制约其功能实现的障碍工场手工业本身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和它自身创造出来的生产需要发生矛盾工场手工业自身的发展创造出大机器三、第三阶段:机器和大工业1、机器的产生2、机器生产和工场手工业的矛盾机器源于工场手工业生产,但它的本性要不可避免地排除手工业形式当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大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机器必然要求排除生产自己的工场手工业形式只有用机器来生产机器,大工业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基础3、资本主义机器使用对工人的影响使资本进一步占有补充劳动力扩大了受剥削者的范围——妇女和儿童提高了剥削程度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契约发生了革命机器的使用延长了工作日机器作为资本的承担者,在它直接占领的工业领域内,成为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一切自然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资本延长工作日可以减少机器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资本延长工作日可以节约必须的开支资本延长工作日可以使资本家尽量利用机器的垄断期来牟取高额利润4、资本主义机器使用的组织形式: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