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双鸭山农场小学尚莉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组中的第二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本课为阅读课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课标要求与分析:在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这一方面,本学段作了如下要求: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条要求中维度目标为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是学习,学习水平是模仿,学习内容为朗读课文。2、“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本条要求中维度目标为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是能,学习水平是独立操作,学习内容为阅读,前提条件是借助读物中的图画。3、“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本条要求中维度目标为知识性目标。行为动词是体会,学习水平是理解,学习内容为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组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选编了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学习了识字4和《坐井观天》,初步积累了一些成语以及初步掌握了“划一划、看一看、读一读””的学习方法,而且,第一课时识字、写字的学习为本节课的阅读奠定了基础。《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共有四个自然段,简短精悍。主要讲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葫芦慢慢变黄,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其深刻意义。明白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三篇童话故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在本节课学到的学习方法可以用到后面的阅读中以及其他的课外读物中。三、学情分析对于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丰2富的想象力。由于本文浅显易懂,有拼音做基础,结合图画,学生一般都能较为容易地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但在浅显易懂的故事情节中,还隐含了深深的寓意,即“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理解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困难。教学时需指导学生多看图,图文结合。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探究种葫芦人得不到葫芦的原因。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与分析的第三条: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和教材分析中提出的:课文通俗易懂,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体会其深刻意义。因此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根据课标要求与分析的第二条: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和学情分析中指出本文浅显易懂的故事情节中,还隐含了深深的寓意,即“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理解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不容易。结合上述分析确定本课教学难点是分析事物之间联系,懂得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五、说教学目标结合以上各方面分析,将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1:通过引导观察图画的活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能力。2:通过“自己练读”“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3: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六、说教学流程基于以上教学理念,结合教材特点将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导入,第二环节朗读理解第一段,第三环节朗读理解最后一段,第四环节合作理解第二、三段。第五环节整体欣赏感悟。其中第四环节为重点环节.本节可我以“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一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指导第二三段。(一)复习导入。(预计教学时间为3分钟)上课开始,我以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字词导入,让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读一3读上节课学习的生字生词,检验学生上节课对于识字的掌握情况。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强化了上节课的识字,而且为本节课的阅读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二)朗读理解第一段。(预计教学时间为7分钟)复习导入后,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找到第一自然段后,出示导学提纲第一题,本次学习,我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当学生出现困难时,出示答案填空帮助学生完成。此环节体现导学提纲中“扶”的策略。汇报第一题时,通过让学生谈感受、看插图理解课文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并通过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导学提纲”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而且通过“划一划”“看一看”“读一读”等方式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初步落实了第一个教学目标。(三)朗读理解最后一段(预计教学时间为7分钟)本环节我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找到最后一自然段,自己读一读后,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两幅插图,找一找有什么不一样。找到变化后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情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设计意图:这样进行设计,继续落实了第一教学目标,此环节让学生更加细致的观察图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让学生产生疑问,为后面的解疑探究做好铺垫。(四)合作理解第二三段。(预计教学时间为18分钟)此环节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学习最后一段后,让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说出并思考“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进而出示第二个导学提纲,此次导学提纲的出现,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和“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这两个句子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表达的不同语气,进而体会人物心情。通过指导朗读种葫芦人说的话,体会感叹句的语气。设计意图:第二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体会反问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进而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心情,从而落实了第二个教学目标,也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第二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找到第三自然段,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第三4自然后汇报交流。汇报交流时重点通过“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等句子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通过“自己练读”“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问号、句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进而初步探究本课蕴含的道理。设计意图:在第三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练读”“同桌互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感叹句、反问句、陈述句的不同语气,落实了第二三教学目标。从而强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初步突破了教学难点。(五)整体欣赏感悟(预计教学时间为5分钟)最后,多媒体配乐朗读全文。引导学生思考一下问题:“种葫芦的人错在哪里?”“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设计意图:本环节学生通过整体感悟课文、思考问题,进而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也进一步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六、板书设计最后来谈谈我对教学本节课内容的板书预设,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对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教师的分析与综合归纳出若干要点,以先后的顺序将各个要点层层展开深入。教学过程中在黑板的左边左边书写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后面书写变黄,都落了。中间用箭头连接,长满了绿叶用箭头指向生了蚜虫,最后用箭头说明鸭子上生了蚜虫导致葫芦都落了!设计意图:这样板书设计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认知结构完整、系统。用箭头的方式书写本节课的板书,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清晰,而且把本节课蕴含的道理很清楚的表达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样的板书更加便于学生整理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巩固!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七、课后反思《我要的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这则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本节课我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学习第二三段。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5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词句的训练。纵观文本内容,有好几个语言训练的知识点。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教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的很好的范例,第二三自然段出现了不少的感叹句、反问句与陈述句。再仔细查看课后练习题与园地,课后练习是出现了两组句字的朗读,而且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但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本节课设置的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稍稍有些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的问题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降低难度,这样,学生在理解课文方面就会相对来说容易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不是很准确,在一些环节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本节课最后十分钟有些着急,设计的内容没有全部完成。基于以上反思,在今后的备课中,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只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设计的环节才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才会被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才能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八、专家点评61、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己能读书的目的。在教学中始终把语言的学习、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在我的有目的的引导下,学生能有针对性去阅读,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读书成了这堂课的主旋律,也是学习这一课的主要手段。课堂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表演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2、找准一个切入点——以图导文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最佳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陈老师从插图入手,让学生比较葫芦枝叶茂盛的样子与被蚜虫咬过以后的样子,激发学习的兴趣。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近这条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陈老师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