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小学语文基础型作业设计《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与命题设计》一书指出,基础型作业是一种常规型作业,是“按常规来进行设计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下,围绕教学目标”所设计的保证基本目标达成的一种作业。它指向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精彩语段的背诵。这样的作业,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最大程度的交集,对语文学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小学语文基础型作业,适配基础型学习任务群教学,由于具有基础性,决定了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但事物总有两面性,正是由于其是基础的,因而往往容易被语文教师所忽视,以致研究得不够、设计得不精,影响了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基础型作业的基本分类基础型作业对应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可以分为五类。一是积累型作业,指向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的积累,主要包括生字新词的读写和精彩词句段的识记。这一类作业重在积累语言,增加语汇量,在第一学段中的分布最多。二是梳理型作业,指向语言文字的分类整理,即“通过观察、分析、整理,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主要包括对“自己积累的词语、句子、段落、诗文进行分类整理”,对校园内外的汉字、标点符号、普通话等有关语言文字的使用情况展开调查,发现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使用的普遍性问题。梳理型作业可以在第二学段出现。三是探究型作业,指向常用汉字字理的明晰与重要语言现象的研究。此类作业通过资料的立体搜寻,对有关汉字进行立体还原,用看得见的感性方式明晰字理;对重要语言现象进行溯源,发现背后的规律。探究型作业可以在二三学段出现。四是感受型作业,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体验。第一学段通过书写简单的汉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通过诵读、记录课内外积累的成语、谚语、格言警句、儿歌、短小的古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学段让学生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从积累的词语和诗文中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和智慧;第三学段让学生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感受型作业可以在各学段出现。五是运用型作业,指向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的实际运用。此类作业,重在盘活学生所积累的语言文字,使用所探究的语言规律。在积累、梳理一定主题的古诗之后,创设言语情境,让学生提取出合宜的诗句,是一种运用型的作业。运用型作业可以在各学段出现。二、基础型作业的重要价值基础型作业在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基础型作业具有储备优质语言的学科价值,其中的积累型作业精选语言材料,聚焦好词佳句、名句名篇,日积月累,有助于形成优质语言储备库;基础型作业具有重构语言体系的学科价值,通过阅读大量的名篇名著,引导学生在完成相关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内化语言,以优质语言推动“原语言”的优化与改善,以经典的语言图式修订粗陋的语言图式,直至达成整个语言体系的重构;基础型作业具有掌握语言运用规范的学科价值,在积累的基础上斟酌辨析各种事理,梳理各种语式,明了各种语法,熟悉各种修辞,有助于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汉语的运用规范;基础型作业具有感受文化内涵的学科价值,其中的感受型作业把语言文字的积累、梳理、探究和审美体验融合起来,“把识字、写字和培养学生喜欢汉字的情感态度”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传承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基础型作业的设计原则1.指向新课标的对接原则对接原则,就是全面贯彻、无缝对接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的是基础型作业的设计要全面对接新课标,切实创新语文作业设计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对接新课标,基础型作业既要有书面作业,也要有各种活动作业,如“朗诵、表演、观赏、搜索、调查、研究、汇报、交流、讨论、项目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既要有单个的任务,也要有任务群。作业的新样态设计,旨在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的机会。2.指向结构化的贯通原则贯通原则,指的是基础型作业的设计需要关注语言文字的分类整理。分类整理,是指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分散的语言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赋予其一定的结构或对其进行重组,以便将其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分类整理是对语言文字材料进行有效“编码”的过程。这一过程让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不断得到结构化、关联化,实现前后贯通、主题串联,便于学生记忆与提取。贯彻贯通原则,需要教师有长远的目光、勾连的意识、续接的策略,以大单元思维设计作业。3.指向生活化的近距原则近距原则,指的是基础型作业的设计要体现生活价值,要关注并贴近儿童的生活设计,真正让作业成为学习的需要、生活的需要。要拉近作业和儿童生活的距离,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设计相关作业之前,研究儿童、做好功课,真正了解儿童的相关生活。只有让儿童认识到作业在生活中的重要价值,才能激发儿童学习的内驱力。4.指向陌生感的转化原则转化原则,是指转化传统的基础型作业的形态,让学生产生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就是新奇感。基础型作业,形态日有所变,对学生而言可以防止出现疲劳感、厌倦感。作业适当“变脸”,从静态转到动态,从室内转到户外,从重复转到创美,从搜索转到实践,从理性转到感性,从孤立转到关联,从严肃转到游戏,从摘抄转到表演……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提振学生的投入指数,从而把苦差事转化成乐享事。5.指向可操作的具化原则具化原则,指的是基础型作业可以自带学习支架,能够清晰地为学生导航。按照什么流程去完成作业,每一步又该如何操作?作业设计必须直面学生、进入场境,作出具体化的说明。也就是说,尽量把作业设计成任务或任务群,附有清晰的操作流程与方式。6.指向可运用的活化原则活化原则,指的是基础型作业不是对字词句段篇的简单积累,而是对语言材料的重构与运用。作业形式更多采用言语实践的样态,以更好地盘活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学生用灵活的方式来积累,用活泼的方式来梳理,用灵动的方式来运用。四、基础型作业的设计策略1.语言文字积累型作业的设计(1)变脸型积累策略:用拟人之法添情趣。语言文字积累型作业,在日常作业设计中占比较大,使用频率较高。此类作业,教师一般采用从课本上直取的方式来布置。比如,四年级上册第5课《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在教学结束后,教师一般会布置以下作业:抄写生词各3遍。这项作业是指向基础的,内容比较重要。但是从作业的呈现方式来看,缺少应有的设计,显得简单而乏味。我们可以采用变脸的方式对其实施改造,用拟人的方式、童话的情境增添乐趣。分类小能手:统计出《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我们所学的新词语,然后在词语本上画出五粒豆,让和每一粒豆相关的词语宝宝睡到相应的“豆床”上。还可以根据你的理解画出不同豆宝宝的表情哦!还是原先的作业内容,变了变脸,使用了柔软的语言,就带有一点新奇的陌生感了。(2)同质型积累策略:用共情之法对对串。经典文学作品,总会表达人类共同的心声。虽然表达的内容与方式不同,但其情感的内核是相同或相近的。因此,我们在设计积累型作业(尤其是诗歌类)的时候,可以采用同质对对串的方式。古诗不孤独:经典的诗句都有自己的朋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诗句。在我们读过的古诗词当中,还有类似给人希望、抚慰心灵的句子吗?请找出一两句。于是,学生从刘禹锡那里找到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从陆游那里找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对对串”设计,引导学生用关联的方式积累经典语句,并在互文阅读中深化理解,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人生与世界,真正获得文学的力量。(3)联通型积累策略:用关联之法巧串联。语言文字积累型作业关注的是教学中的基础性目标,作业的形态往往是原始的、直接的,缺少必要的设计,更重要的是作业和作业之间缺少必要的联系。这一类作业要实现高品质设计,就是要打破作业之间的界限,建立相邻作业之间的关联。在相互支撑、有机串联中形成自然一体的任务群落。因此,运用联通型设计策略,找“关联”、布“流程”,强化前后联系,是实现作业升级的有效手段。如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的作业。任务1,拍画面记词语:按照农时的先后顺序,对应课文,让24页“读一读,记一记”中的词语在脑海中过电影,形成田家四季的连续画面,从而记住这些词语。任务2,打节拍读课文:先打着节拍朗读课文,读出劳动的美好和丰收的喜悦,再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家长听。任务3,抓拐棍背课文:按照四季的顺序,以词串为拐棍儿,通过词语关联、画面引导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上述作业,由词到句到篇,形成关联的任务梯度;由时序到劳作、由词串到画面,形成背诵的任务支架。这样的设计,可以优化学习内容与程序,提升基础型作业的价值。(4)跨界型积累策略:用转换之法细布排。新课标强调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倡导整合实施与综合性实践。与此相适应,基础型作业也需要适当跨界,利用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巧妙转换、精细布排,提高积累的效益。例如,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园地四”的“日积月累”,如果选用数学的方式设计作业,就会开辟出作业的新天地。作业1,统计高频字:统计三句名言中反复出现的字。根据反复出现的字,你能确定这三句名言想要强调的是什么吗?作业2,找出主导面:找一找三句名言中有几对反义词,再辨别一下哪些句子是从正面写的,哪些句子是从反面写的?从这些对比中你悟出了什么?作业3,快速找出处:这三句话分别出自三本古书,查一查成书的年代,算一算距今的时间。由此你想到些什么?作业4,明确运用点:如果遇到一个轻易做出承诺的人,你会在心中默默地背诵哪一句名言?鼓励一个人从小事情上讲究诚信,你会为他背诵哪一句名言?要让一个人认识到失去信用的危害,你会为他背诵哪一句名言?用数学统计的方式设计语言文字的积累型作业,能够变出新角度,换出新感觉。更重要的是跨界数学可以让学生从“诚信名言”中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更深刻的体悟,让积累、体悟与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2.语言文字梳理型作业的设计(1)变式型梳理策略:依据对对子的方式设计。在设计梳理型作业的时候,如果课文内容包含很多成串的语词,我们就可以依据对对子的方式设计作业,改变单一而直接的梳理样态。例如,学完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一课之后,可以用对对子的方式设计下列作业。作业1,大搜索:搜集写风声、水声、动物歌声的对联或对仗工整的诗句。作业2,对对联:结合课文内容,聚焦大自然的好声音,为下面的上联补出下联。(1)好风好树好声音,()。(2)雨滴打击乐,()。(3)绿伞会唱歌,()。(4)无处无美声,()。(5)天地演奏厅,()。作业1是开放式的搜集与梳理,围绕的是自然之声这个主题,与课文的学习相关联,同时为后续的梳理提供近距样本,做好暖场准备。作业2改变传统样态,用对应成串的方式梳理课文内容,把语言文字的梳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起来,一举两得。(2)分类型梳理策略:依据跨单元的思维设计。很多名句,如同珍珠一般散落于各册教材之中。如果要让它们聚珠成串,进行分类梳理,就需要跨越单元、学期甚至年级。依据大单元思维进行主题设计,跨度越大,聚合越高,容量也会翻倍,这就为语言材料的分类提供了可能性。运用这种策略,可以有效提高语言文字梳理的质量。例如,在五年级学习了有关友情的诗句之后,就可以以友情为主题,用大单元思维设计梳理型作业。人生有相聚,自然有离别。古人因受交通工具的限制,友人之间常常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愁绪。古人是如何面对离别、抒发感情的?任务1,主题搜索:请从一到五年级语文教材中找出“送别”这一类的古诗句。任务2,分类布排:把找到的送别诗句按照临别抒情、临别宽心、临别劝酒分类,明确这些诗句分别可以用于什么情境。学生可以从一、四、五年级的六册教材中找到六句送别诗,并进行分类:属于临别抒情的是一年级下册《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五年级上册《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属于临别宽心的是四年级上册《别董大》中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五年级上册《过故人庄》中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属于临别劝酒的是五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