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心得体会从工匠精神论文化自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主题教育心得体会:从工匠精神论文化自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工匠精神生发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实践,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蕴育并丰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其深沉的文化印记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厚重根基。一、工匠精神的文化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把主体文化素质、精神品质、职业品德、政治品格融为一体,是传统与现代、德性与技能、价值与实现的有机统一。1.工匠精神具有文化记忆属性。工匠精神在记忆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依据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文化记忆”理论,文化记忆不仅是个人的生理和心理机制,更是一种协助群体形成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集体记忆”,可被社会框架不断重构和选择性遗忘。当我们追溯工匠精神的缘起与演进时,工匠精神即呈现出作为“记忆”见证的一种文化存在。第一,工匠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文化记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在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水平和能力、满足人的需求的过程中,蕴育着对理想不懈追求、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创造的精神,这就是最初始的工匠精神。就工匠精神的形成而言,其既源于以往人们影响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水平和能力,也源于中华民族崇尚精神、坚守理想的优良特质。这种改进和提高原有实践活动水平和能力的精神追求和躬身实践,不但成为一种“既得的力量”被感知、获取和传承,同时也成为被记忆的历史与实践。第二,工匠精神生成新的文化记忆。传承文化记忆所获得的实践活动水平和能力,必须不断获得改进和提高,才能不断满足人们持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工匠精神践行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会受到时代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影响和制约,使得工匠主体创造的作品往往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饱含匠艺与匠品的作品,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实践基础、精神特质和民族特色,勾勒着工匠精神与时代同向同行的历史脉络。2.文化记忆中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工匠群体的某些共性品德和旨趣。工匠从事建筑、雕刻、瓷器、茶艺、医药、纺织、船舶等行业和领域的生产、设计、加工、制造等实践活动,旨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工匠精神也承载于器物记忆、文字记忆、制度记忆、身体习惯记忆等,并借助有形记忆或无形记忆的文化形式,形成包含匠艺、匠品但不局限于匠艺、匠品的关乎社会、生产和政治等多维度多层面的文化记忆。这种文化记忆,有些体现为特定人事物的具象性记忆,有些体现为历经代际更迭的承续性记忆。透过文化记忆,我们对于各类精巧的器物之用、精致的器物之美、精到的传神之功、精妙的技艺之法以及精纯的匠人之心的感知,都变得更加敏锐而立体。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工匠之谓工匠,是因其在具有工艺专长的同时,还具有执着专注的沉潜韧性、精益求精的超然技境、一丝不苟的严谨自持、追求卓越的创新胆识,故而能够成为造诣高深、有匠艺、具匠心、出匠品的匠人。一方面,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就了匠人;另一方面,工匠的劳动实践在创造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在精神层面升华了工匠群体的精神特质,形成了工匠精神。正是由于工匠精神的传承,工匠技艺才能在世代工匠中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创新,从古代手工艺发展到现代机械技术工艺和智能技术工艺。3.工匠精神在文化记忆中坚守和升华。第一,在回溯工匠精神的文化记忆中形成价值认同。工匠的实践活动既要满足社会需要,也要满足个人需要,包括个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个方面。在我国古代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工匠群体也并非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工匠做到了执着专注有态度、精益求精有担当、一丝不苟有诚信、追求卓越有境界。这是我们在文化记忆的回溯中得以深刻感知的工匠精神,也是工匠的本真需要。“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贯穿于工匠全部劳动实践中的工匠精神,既是一种职业品格与操守,也是一种职业精神与理想,其中蕴含着严守规范的底线思维、追求卓越的创新思维、研判甄选的辩证思维和利国利民的战略思维,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二,在坚守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中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历代工匠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就是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智慧、境界、价值和思维的认同和滋养,是一种高度的文化自信。工匠精神也在经久传承中自然地融入民族价值体系,沉淀为民族文化基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王士源用“匠心独妙”来褒扬孟浩然的五言诗之美,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认为“文章者,造物之工师”,等等。这种全社会的崇尚和坚守赋予了工匠精神以磅礴的生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广泛的文化自觉。第三,在升华工匠精神的家国情怀中实现文化自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工匠精神直接指向工匠群体的职业品格和职业精神,在传承和升华中实现个人价值追求向社会价值关怀的转化,个人职业品格向社会责任担当的转化,并由此成为推进国家和民族进步的软实力。基于我国由大国向强国迈进、实现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内在需要,要着力升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思想资源和精神力量,倡导技能报国,培养更多心怀“国之大者”的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推动实现文化自强。二、工匠精神的德性之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工匠精神能够得以传承、坚守和升华、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在因素,即工匠精神本身的德性伦理。工匠精神内在的先进性、至善性和实践性,不但能够帮助现实的人避免沦为实现外在利益——功利的工具,防止优良传统德性边缘化的道德危机,而且能够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引领文化和制度创新,促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1.先进性:工匠精神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先进性是工匠精神的本质属性。工匠精神的先进性,体现在工匠精神之于社会生产层面、政治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价值性。崇尚并坚守工匠精神的主体,既是现实生活中的“现实存在”,又是超越性的“精神存在”。主体在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力量的牵引下,在与外在世界的联系和互动中,对社会生产力、主体社会地位、文化价值观念等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第一,在社会生产层面,引领和推动生产力发展。秉持工匠精神的主体在劳动生产活动中,基于当时的社会生产条件,自主克服生产经验不足和劳动技能不够的制约,以执着的韧性和追求极致的品格,进行改造加工等劳动生产、制造和创造,以精湛技艺生产出了超越所处时代一般生产水平的产品,达到了对产品生产所追求的极致境界。而与精妙产品伴生的必然是更进一步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这就是工匠精神内在具有的先进性。工匠精神成为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工匠精神的主体成为社会先进生产力的推动者、创造者和引领者。第二,在政治层面,涵育和蕴养先进社会力量。虽然工匠精神具有并非完全依附于工匠群体的相对独立性,但从坚守和传承工匠精神的视角来看,如果没有工匠群体的存在与实践,工匠精神将失去其阶级和阶层的整体性依托而难以为继。基于此种认识,工匠精神的主体,仍然特指工匠群体,包括古代工匠和近现代工人阶级。工匠和工人阶级,在坚守和弘扬工匠精神中得到精神品格的涵育和蕴养,逐步成为一支有理想信念、有责任担当、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先进社会力量,是掌握先进生产力并推动生产力进步的力量,是在时代变革的洪流中逐步觉醒并逐步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阶级,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第三,在文化层面,塑造和丰富先进文化。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时期,都有着对文化的需求和渴望。工匠精神虽历经社会变迁和社会生活巨变,却始终得以传承,成为融入民族基因的优秀传统文化。这种能够久远留存于社会意识中的强大的生命力,源于工匠精神的先进文化属性。当社会较为普遍地崇尚工匠精神时,坚守工匠精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会得到广泛认同,并对社会存在产生正向的激励和促进作用,使得社会生产生活健康有序、良性发展。而当社会上出现日趋严重的粗制滥造、只重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和社会利益的现象时,呼唤工匠精神回归就会成为一种普遍而强烈的社会诉求。2.至善性:工匠精神是匠艺匠品的精神指向。善是伦理的价值尺度,是道德所追求的价值。工匠精神的至善性,指向工匠精神的伦理价值性,表征着工匠精神的主体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其行为的善体现为不断提升的匠艺和精妙卓绝的匠品,其精神的善体现为以主体的理想主义情怀生成社会信仰层面的价值关怀,从而使得社会公众群体更多更深刻地认知和认同超越经济利益和当下功利的生产实践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更是必要且极其可贵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是一种选择的品质,它按照我们所考量过的中庸并为理性所规定来选择。崇尚和坚守工匠精神的主体,是选择了善的主体,是拥有德性的主体。主体因崇尚和坚守工匠精神,自然地摒弃了囿于自身经济利益的狭隘视域,在追求劳动价值本身的实践中生产出自己满意、他人和社会需要和赞美的产品,这就是德性。工匠群体对于劳动价值的本真追求,使得工匠精神得以生发并具有至善性。至善性促进了道技合一,成为工匠精神先进性的前提和归宿。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我国古代的纺织、陶瓷、制茶、铸剑等技艺成就颇高,甚而举世闻名,不仅与技艺直接相关,也与工匠精神向善的价值追求直接相关。古代工匠以止于至善的精神追求和技术求索,将善的理念渗透在产品制造中,渗透在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铸成了历经千年而不毁的都江堰、南京明城墙、故宫等巧夺天工的卓越匠品。无论是古代工匠群体还是近现代工人阶级,只要崇尚和坚守工匠精神,就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坚守初心,达成自我身心的和谐;追求精益求精,以道驭术,达成主体与作品的和谐;坚持利国利民,达成主体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近代以来,随着工人阶级的产生、壮大和对历史使命的担当,工匠精神的至善性拓展至社会变革领域和思想观念高度,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之形态,指引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以守正创新的睿智勇毅和甘于奉献的崇高品格之形态,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3.实践性:工匠精神是实现德性引领的伦理自觉。实践性是工匠精神最鲜明的特征。工匠精神在工匠群体的劳动实践中生发与践行,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价值实现和文化传承。秉持工匠精神的主体,即实践的主体,因其至善本性而追求卓越,因其实践本性而实现卓越。工匠精神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德性选择的实践。德性是一种实践理性,一种向善的能力,一种价值取向。不论是古代还是近现代,社会价值观始终是多元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比如重义轻利与见利忘义并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思想与因循守旧并存,重视劳动与鄙视劳动并存等。身处社会阶级分化、价值观多元现实中的工匠群体,始终面临着德性选择问题。而工匠精神能够得以传承和坚守,本身就是德性选择的实践结果。二是恪尽职守的实践。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是现实的、能动的活动。秉持工匠精神的实践主体,在实践中不仅能自觉做到全心投入、严格要求,通过主体已有技能或者主体所处时代该项技能的最高水平来实现主体客体化,呈现出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劳动面貌;而且还会积极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以创新型实践成果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实践成果的品质,必然对人呈现出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蕴含着实践主体内在的主观意愿,体现着主体德性意义上的超越。三、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就是要更充分地发挥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使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主体意识的理想人格、家国情怀的具象担当、文化自信的厚重根基,用工匠精神锻造劳动者的精神风貌,推进各个专业领域的高质量发展。1.化育理想人格。人的德性的自我,就是人格。人格主要指向人的品格、境界、尊严等,它在调节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