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主管师资人事副校长教育调研报告供借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党和政府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了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国家自2011年起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8年起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两轮培养计划实施以来,高校在校企合作程度、教师实践能力、资金投入、教师关注度、教学与学习方法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特色不够鲜明、“德”的要求让位于“术”等问题逐渐突出。为此,高校应构建立德树人引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水平。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德育和智育结合度不够。一是由于教育传统的惯性影响。卓越班学生一般从高中开始就进行了文理分科,专注学习理工科知识。在大学阶段,专业划分和知识的精细化,进一步将学生的学习限制在固定知识领域,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阻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二是由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短板与漏洞。思想政治工作治理体系构建有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有待创新,“三全育人”推进工作在卓越班人才培养中开展得不尽如人意。2.存在利己主义倾向。在卓越计划的实施中,为保证学生生源的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各高校往往喜欢采用强物质性的激励政策。在实践中,具有实际个人效益的活动往往受到学生的追捧,而强调奉献的活动则少有人响应。此外,卓越班中部分学生难以合理地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进行权衡取舍与统筹协调,不能正确权衡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3.党团班关系不够融洽。一是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卓越班内部存在个人主义倾向,班级活力不强,党组织和团组织也很难在卓越班的班级内部产生很强的影响力和指导性。二是班级缺乏活力和凝聚力。在卓越班中,班级成员普遍缺乏共同的目标,班级凝聚力自然也就受到影响,进而阻碍了党团班关系和谐发展,不利于培养具备良好的组织管理和团结协作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二、解决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问题的一般遵循1.培根铸魂,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学生作为个体有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的需要,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因而需要重视、回应、关切学生的合理诉求。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不是相互脱离的“两层皮”,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卓越班人才培养中,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们通过接受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并以此规范自身行为,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最终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溯本清源,搭建新型育人体系。面向卓越班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实际,高校要从培养目标、培养平台、培养机制和具体培养举措等多方面构建新型协同育人体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中“德”是第一位的。卓越班立德树人工作,要朝着体系化方向改进,构建通识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日常思政交融贯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优化总体布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这一论述为卓越班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3.对症下药,完善班级管理机制。卓越班级的管理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提升卓越班学生班级的管理效度,要以组织建设为先,在学风建设、学生骨干培养、导师队伍支持等方面协同发力,建设新型管理机制。一方面,要注重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教育引导,管理服务好学生。要正视学生的合理利益诉求,引导学生在关心自身利益的同时推己及人,着力培养学生的全局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使他们能正确看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等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注重日常教育引导,采取贴近学生实际和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在日常文体活动及各项实践中潜移默化。三、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育人体系构建方法地方高校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中,应立足实际,构建“一目标两平台四机制十引领”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全过程工作体系,破解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1.聚焦核心,确立工作体系目标定位。2021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卓越班的人才培养工作体系构建过程中,要聚焦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痛点,将目标定位于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卓越人才。这一目标定位,真正把“爱党报国”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对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要加强系统谋划,推动工作协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格局的育人共同体,在卓越班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合力育人格局。2.统筹资源,搭建工作体系立体平台。一是要搭建课内育人平台。高校应大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把优秀师资力量,特别是专业方面的学术大师,集中在卓越班教学,让他们在承担着卓越班的课程教学任务和科研训练的同时担任卓越班班主任,以他们的学术态度、学术品位和学术贡献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带动学生,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融入专业教育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红色资源,开展“四史”教育与现场教学,让学生在情境设定中激发爱党、爱国、爱校的情感,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品质。二是要搭建课外育人平台。用立德树人引领卓越班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各类志愿服务、乡村振兴扶贫活动、专业实习实训等活动,从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多个方面开展帮扶工作,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定期组织“百名学子看世界”等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海外实习、交换学习、联合毕业设计等海外学习项目,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接受海外工程教育,让其在现场教学中增强爱国奉献意识。3.立足实际,完善工作体系长效机制。一是建立顶层设计和管理激励机制。在校院二级管理层面分别出台系列管理制度,做到专人专项、一业一案,为卓越人才培养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成长成才方案,从制度上辅助卓越人才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二是建立动态调整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卓越班年度考核,根据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学习成绩、科研能力等进行动态调整,在卓越班内部形成“比学赶超”的学风和班风。三是建立校内外导师“双指导”机制。校内导师由党员领导干部、优秀专家和学者构成,重点负责学生的科研创新工作,注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价值引领。校外导师由优质企业工程负责人担任,在学生思想品质、实习见习、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长期指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四是健全班级自我成长发展机制。让班级形成一套有章可循、可以复制同时也具有自身特色的自我成长发展机制。一方面聘任高年级优秀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担任卓越班朋辈成长引路人,指导班级以“两支部一委会”为核心,以学风建设为主线,以班级凝聚力建设为突破口,形成强大的班级凝聚力与感召力。另一方面要通过先锋领航,发挥好学生党员、学生骨干在班集体中的“领头羊”作用,形成一年级有入党积极分子、二年级有党员、三年级有党小组的党建带团建引领格局,实现入学有党员指引、思想有党员教导、学习有党员带头、生活有党员服务,让党的光辉形象扎根在班级内部,让立德树人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4.拓展载体,坚持工作体系行动指南。卓越班人才培养的创新育人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涉及多方面的问题。为此,有必要在卓越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做到持续引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全面引领:一是政治引领,在学习生活中引领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二是思想引领,鼓励学生撰写入党志愿书,以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三是文化引领,为卓越班学生提供更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机会;四是党团引领,充分发挥党支部、团支部的作用;五是课程引领,强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六是实践引领,为学生搭建课外实践平台,落实实践育人;七是制度引领,用系列思政教育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为学生的校内生活指明方向;八是导师引领,让校内外优秀导师参与到学生培养过程中;九是导员引领,用优秀辅导员的人格魅力和育人知识全程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十是朋辈引领,让优秀的学长学姐发挥榜样力量,引领学生在校生活学习。这“十大”引领举措,回答了“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使立德树人元素在学生的大学生涯全过程、全方位得到体现,并成为学生个体身心健康成长的内生动力与价值追求。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