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市政协协商发言材料汇集科技组:建好五大研究院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稳步推进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相继组建了高性能金属材料制品、精密铸锻造、健康食品、乡村振兴、无人农业系统等五大研究院,为我市主导产业科技研发、成果转化、集聚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高性能金属材料制品产业研究院聘请国内钢铁行业首席专家为名誉院长、知名院士为顾问,常态化来兴开展工作的专家*人,为企业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一批合作项目、合作成果落地见效。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联合中国农大在兴开办硕士研究生班,在读研究生*名,围绕与*食品产业联系紧密的*个方向开展课题研究,助力*食品产业转型和政校企合作。无人农业系统研究院围绕建设以无人农机装备为主要领域、无人农艺和无人农业为延伸领域的综合性技术和产品研发应用机构的目标,大力吸引和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开展无人农机装备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在我市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无人农机农场。我市五大研究院虽已投入运行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功能定位不清晰。目前五大研究院均为我市与合作高校以协议的方式共建,建设目标不清晰、权责不明晰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与研究院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还未建立,个别研究院实际空心化运行,有演变为纯粹技术转移或服务机构的可能,建设成效还不明显。二是推进机制不完善。五家研究院分别隶属科技局、陈堡镇、开发区、千垛镇、农业农村局等部门乡镇,市级层面尚未制定出台统一的关于研究院建设管理的指导性政策意见,引导和激励研究院加强基础共性课题攻关研究的配套措施也不健全,许多运行机制还处于分散摸索阶段。三是平台基础较薄弱。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在服务主导产业和乡村发展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市场化运作程度还不够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与研究院合作共赢的局面尚未真正打开。当前我市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院发展亦处于培育壮大、优化提升“二次创业”的关键节点,要全力以赴建设好五大研究院,注重功能建设和“质”的提升,使之成为创新要素的“强磁场”,促进转型的“新动力”。为此建议:建立机制,推动研究院规范运行。一是强化市级层面统筹指导。建议参照先进地区的模式,筹建负责全市研究院建设工作的科技创新中心,指导研究院的建设运行,理顺管理体制机制。二是建立统一的协调议事机构,形成市政府、高校院所、职能部门、乡镇和企业联动机制,定期指导推进研究院的建设运营,协调解决研究院建设运营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三是建立个性化运行模式。五大研究院法人形式不同,合作主体不同,建议根据各研究院自身的特点,在人员管理、技术攻关、薪酬激励、业务拓展上建立各具特点的运行模式。四是探索政府扶持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运营机制。对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建立人才团队领衔申报,技术委员会评审立项,研发成果归研究院和人才团队共同享有,政府统一购买服务的模式。对企业个性化技术需求的解决,鼓励市场化运作,解决知识产权归属权等问题。健全政策,推动研究院提档升级。科技扶持政策是导向,对五大大研究院等各类创新载体平台建设起着引领作用。市级层面应梳理关于研究院建设运行管理的指导性政策,结合实际,进一步整合创新政策,增强政策集成实效,在推进产业科技创新、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强化金融服务等方面形成政策合力。坚持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修订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优先安排、持续增长。探索建立研究院运行补贴专项扶持政策,根据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运行经费补贴,并加强监督管理,切实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参与研究院建设,保障投入者能分享并优先使用研究院取得的成果和服务,调动各界参与研究院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市各有关部门、乡镇(开发区)要为研究院建设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将各类科技创新要素重点向研究院倾斜,推动研究院建设早日开好花、结硕果。搭建平台,推动研究院高效服务。一是依托研究院平台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企业院校行、院校企业行,积极构建院企合作交流平台,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为研究院市场化运行、实现“自我造血”提供支撑。二是依托研究院的科研资源引领高质量发展。支持高性能金属材料制品产业研究院研究支撑不锈钢产业整体进步的共性技术;支持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推动健康食品产业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方面延伸;支持精密铸锻造产业研究院组织专家对铸锻造企业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支持乡村振兴研究院为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生态经济建设、农村治理等提供科技和人才保障;支持无人农业系统研究院设计开发无人水田耕整机、无人播种机、无人插秧机、无人收割机等实用型无人农机装备。三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并支持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与研究院合作共建企业研发(技术)中心,力争在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上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使研究院的成果尽快落地转化,形成批量生产,实现技术产业化。法制组:建议促进家政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家政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便民惠民的一个新型产业,发展空间巨大。近年来,随着家庭结构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等社会现象日益突出,“空巢老人”“留守子女”日益增多,家庭成员从事日常劳务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家政服务已由简单的家务服务延伸到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经调查,我市家政服务业态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以家庭服务为主的正式登记注册的家政服务公司共*家,正常运行有*家,如好苏嫂家政、春辉家政、华勤保洁;二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的社区家庭服务平台,城区*个社区实现了全覆盖,重点乡镇也进行了推广;三是以小区管理为主的物业管理公司;四是未经工商部门注册,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联系业务的个体经营。从相关渠道了解,家政服务业总体还处于零散化、短工式、单一对接型为主的服务模式。从业人员中,约*%为农村富余人员,约*%为下岗工人和城镇待业人员,年龄结构以*-*岁为主,女性约占*%,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家政机构的服务项目主要有病人护理、小孩照顾、老人陪护、月嫂、家庭保洁和家电水电维修等。目前我市家政服务业主要存在着行业监管缺失,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收费标准不一,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流动性大等问题,制约行业健康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管理部门尚不明确。目前,家政服务企业从市场监管局办理营业执照后,招聘的人员与企业大多是挂靠关系,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和适岗健康体检都没有得到有效监管。由于家政服务业在我市起步较晚,目前尚没有相关管理部门研究出台家政服务业行业标准,更没有在民政部门注册的家政服务业行业自律组织。二是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大多家政服务企业仅仅作为中介机构存在,对从业人员管理较为松散,影响经营企业诚信度和可靠性。全市家政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尚不明确,市场价格也不统一。在相关权益保障方面,购买服务家庭的财产安全无保障和家政服务人员自身安全无有效保障的问题并存,发生突发事件难以维权。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家政服务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创办人员层次各异,大部分人缺乏管理经验,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受传统择业观影响,无论是服务人员还是雇主都对家政服务人员社会地位认知较低,导致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主要是文化水平偏低、年龄偏大,无专业特长。四是专业人员缺口较大。由于长期从业人员难找,许多家政企业往往不培训或者简单培训就派工成为常态,家政服务人员持证上岗率偏低,获得中高级从业资格证的更是寥寥无几,行业整体专业化水平较低,存在中高级专业家政服务人员供不应求和高级职业素质培训班报名人员偏少并存的现象。为促进家政服务业健康发展,提升家政行业服务规范化、便利化、品牌化、职业化水平,从源头上破解我市家政企业主体规模小、从业人员技能水平低、市场秩序不规范和行业自律差等难题,我们建议:一是明确管理部门,规范行业标准。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家庭服务业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精神,建议明确由市发改委、商务局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协调家政服务业发展的相关工作。明确由商务局承担全市家政服务业行业管理职责,负责监督管理家政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指导协调合同文本规范和服务矛盾纠纷处理工作。明确由市场监管局负责,按照国家行业标准,研究制定适合我市家政服务行业的地方性标准,发挥标准化支撑和引领作用。其他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推广使用家政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加快建立家政服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鼓励开展家政服务企业质量第三方认证,建立家政服务纠纷调解机制,实现行业管理规范化。二是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人员素质。为切实提升职业培训效果,建议将原分散在市人社局、总工会、妇联的与家政服务职业培训有关的补助资金加以整合,统筹使用,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岗前培训、技能水平拓展培训等工作更加有力有效。所有从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定期开展服务人员再培训、再教育,鼓励更多人参加职业培训。把好行业准入关,从源头提升家政服务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促进行业良性循环。三是促进行业转型,提升企业质态。把发展家政服务业与稳就业、促增长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一到两家标杆型家政服务企业,打造一批示范项目,全面提升家政服务水平。构建家政服务信用信息平台系统,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为居民提供便捷放心的服务。指导建立行业自律组织,促进家政企业规范管理、协同发展。四是加强政策扶持,改善服务环境。各相关单位要用好就业补助资金、地方人才经费、行业产业发展经费等杠杆,引导支持家政服务企业发展。扩大招引服务人员范围,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从事家政服务业。积极推动改善从业人员工作生活条件、参加相应社会保险,畅通职业发展路径,表彰激励优秀从业人员,积极落实家政服务企业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稳岗返还、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等优惠政策。分类制定家政服务人员体检项目和标准,研究制定家政服务人员体检优惠政策,为家政服务行业从业人员提供体检服务。政协机关调研组:统筹智慧城市建设推动城市综合发展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新模式,对提升城市综合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移动支付等一批智慧功能进入百姓日常生活,“智慧城市”也成为我市的一个热门话题。一、我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市是全国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市,*年制定出台了《智慧*顶层设计纲要(*-*)》和《智慧*建设行动计划(*-*)》。近年来,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也有积极进展。如在城市管理方面,市城管局先后完成一期、二期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普查监控面积*平方公里,基本实现对城市建成区的全覆盖。市住建局建有城区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园林智能管理网络,市新奥联合燃气办*年全面建成了智慧物联网表系统。在服务民生方面,市人社局推行电子社保卡,建立了人力资源服务自助系统;市卫健委建立了“虚拟中药房”和区域影像、心电、检验、病理诊断中心;市教育局正在启动建设“智慧教育”项目。在社会治理方面,市委政法委牵头组建了覆盖全市的社会治理综合网格;市公安局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治安监控网和道路技防设施,建立了公安大数据库;市交通运输局建立了水、陆交通监管信息化平台;市水利局建立了防汛决策信息支持系统、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河长制网格化管理系统;市应急管理局建立了“应急智多星”信息系统;市市场监管局建立了“移动执法系统”和“*市特种设备安全运行预警监管平台”。在产业发展方面,市农业农村局建设了一批智慧农业试点种养基地、园区以及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市工信局着力推动“企业上云”和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正在准备打造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系统平台;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建立了“*省智慧旅游示范项目”智慧旅游中心。二、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不足我市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就整体推进来说,目前还处于以条线为主的建设阶段,在市级层面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难以形成整体联动、相互兼容的建设格局,容易造成多头建设、重复投资建设现象,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就发展现状来说,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数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