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知识目标: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思想及其代表人物;万木草堂和《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强学会;《中外纪闻》;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思想目标:1、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为改变现状、救亡图存,努力向先进的西方学习,要求变法,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是一个巨大进步。2、维新变法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危机的产物,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产物与要求,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两种对立势力的一次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能力目标:`1、通过对康梁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结合而形成的维新思想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并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2、通过对中国近代从器物层次到制度层次的进化和深化,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推理和提示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能力。教学重点:康的维新思想及其理论基础;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教学难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学说结合是变法的理论基础。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甲午风云使一度锐意进取的洋务派步履蹒跚,已成昨日黄花;而主张变法图强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则站到历史前沿,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一、原因条件1.民族危机(学生归纳)2.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1)原因:A;B——学生归纳出。2)时间:19世纪末3)程度(影响):学生概括出——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一场具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联系前面: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3.早期维新思想的先导:1)产生时间:学生读出——19世纪60年代2)产生原因:学生读出:A、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B、洋务运动的兴起。3)代表人物:学生读出——冯桂芬、王韬、郑观应4)主要主张:经济——振兴工商业文化——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实行君主立宪5)特点:学生归纳为八字——没有完整理论、没有具体行动。二、表现——19世纪末康梁思想1.形成:万木草堂的阐发《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2.特点: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3.反响:“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4.梁启超《变法通议》:掌握内容。三、维新思想的传播和影响1.领导公车上书:——由一股社会思潮变成了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1895年,康到北京会试,得《马关条约》签订消息,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5月第三次上书,得到光绪帝的赞许。提出“拒和、迁都、变法”。规模大,影响大。2.组织维新团体:——强学会1895年8月,在康的游说下,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参加强学会更有如翁同和、两江总督张之洞,强学会影响日益扩大。3.举办维新刊物《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4.同封建顽固势力论战:论战内容:学生读出三个“要不要”。思考:三个“要不要”中何者为核心?——要不要兴民权。论战意义:a是资本主义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一次正面交锋。B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C有力推动维新变法的高涨。作业1、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2、简述康梁的维新活动。本题提示:A万木草堂B《新》《孔》C变法通议D公车上书E强学会F刊物G论战戊戌变法(二)知识目标: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戊戌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思想目标:1、康梁谭为首的维新派的主张通过光绪帝颁布的一系列法令,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对传统的制度进行改革,尽管这些改革还有不少局限性,但实质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是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2、对戊戌变法过程的学习,歌颂维新人士为变法图强而勇于就义的可爱精神,鞭挞袁世凯出卖维也纳新人士的卑劣行径,同时学生认识,中国封建势力顽固的顽固抵抗是本次变法失败的一个很需要因素。能力目标:1、通过变法过程内容的讲述和变法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能力。2、通过学生恰如其分地科学评价戊戌变法,认识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性与具体进程中的曲折性,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学重点:变法法令的内容及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评价教学难点: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问学生回忆:产生维新思想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维新派提出了哪些改革要求?归纳后指出: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日益加剧和维新思想的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再通过康梁等维新人士的努力,在1898年春夏掀起了维新变法的高潮。一、变法的准备1.康《应诏统筹全局折》a.背景:德国强占胶州湾后,康第五次上书光绪,提出不变法则“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光绪读后深受感动,准备亲自召见康,顽固派(荣禄、刚毅)阻挠,改令康为递送条陈。b.内容:1898年初,是为第六书,共三条。(学生归纳)c.意义: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到此,变法得到皇帝支持,这还不够!还要得到群众支持,故康仍须努力。2.保国会的成立为了得到更多人支持,提出鲜明的宗旨——保国、保种、保教。1898年月4月,再次联合各省举人组织保国会,继而成立保浙会、保滇会、保川会,维新变法浪潮激荡全国。二、变法经过——百日维新1.《定国是诏》,起用人才5月29日奕诉死,阻力减弱,康有为敦促光绪立刻行动,于是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为了可以减少变法阻力,破格提拨了一些维新人士,组成中央变法班子。康有为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谭、杨、刘、林为军机章京,负责起草上谕书。6月11日到9月21日,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2.变法内容(见教材)3.变法内容评析特别说明:政治方面的“提倡官民上书言事”,按原政府规定,一般四品以下京官和三品以下地方官都资格上奏章,因此是大进步。重点引导学生从进步性和局限性用一分为二辩证观点来分析评价其历史影响。学生作答基础上教师作结:(1)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参预政权。——是为进步性。(2)未涉及到议院、国会、宪法等,但毕竟是对旧制度作了不少改革。(3)受到民族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拥护,得到爱国知识分子的支持。阅读教材P63梁启超的话,回答思考题:A.政治方面的“官民上书言事”。B.是指变法达到高潮时期。C.实际上“举国欢蹈”只是民族资产阶级、开明地主和爱国知识分子的欢蹈。三、变法的失败——戊戌政变戊戌政变是一次否定戊戌维新的反革命运动。它是在怎样环境中产生的?先掌握其背景:1.顽固派反对慈禧任荣禄为直隶总督,京津一路上慈禧亲信往来不绝密谋造反。地方上各省除陈宝箴外,阳奉阴违。阅读小字让学生说明:是什么人对变法表示不满?——八股士子、土豪劣绅、和尚道士等。这些人有什么行为?往来奔波,联合反对。2.袁世凯出卖维新派通过阅读教材掌握袁的反动本质。3.戊戌政变经过: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宣布“临朝听政”,囚光绪于中南海瀛台,六君子被杀。要学生掌握六人(顺口):杨康杨刘林谭特别讲解谭嗣同引颈就义的为变法牺牲精神。主要是引谭的就义诗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结果: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外,其余全部被废除,戊戌变法失败。注意区别两概念:戊戌变法和戊戌政变。提醒作题时要细心。四、戊戌变法的意义1.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2.失败原因:A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采取改良的办法。B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C封建顽固势力向维新派发动反扑。3.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作业1.用具体史实,分析戊戌变法的进步意义。2.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知识目标: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清政府的“招抚”策略、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形成。思想目标:1、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2、通过总结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启发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斗争的任务。能力目标:1、分析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成就与不足,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对《辛丑条约》分析,启发认识其对中国社会严重危害并培养运用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的能力。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提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教学难点: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民族危亡之际,,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努力提倡维新变法,最后流血而失败。民族危机到十九世纪末继续严重,出现了另一种力量农民阶级,奋起反抗,这就是义和团运动。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原因:学生阅读正文,并对照引言。得出结论:2.表现:1898年山东冠县赵三多揭开序幕1899年山东平原大捷朱红灯3.“扶清灭洋”口号提出:(1)背景目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目的是为了把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2)评价:A“扶清”:农民阶级局限,对清政府认识不够,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的警觉。B“灭洋”:也由于农民阶级局限,认识不够。这是一种笼络的盲目排外。C这口号主要是集中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在山东的发展:掌握两个人两种不同的政策。(1)毓贤安抚:学生归纳结果。(2)袁世凯镇压:学生归纳结果。2.在京津的发展:掌握清政府的政策变化:教师板书:()——()。由学生上来填空:(剿灭)——(招抚)。引导学生阅读P67电文,思考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的背景是什么?答:义和团进入京津,直接危及清政府(2)“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是指什么?答:控制利用义和团,但不表明支持其反帝斗争。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1.八国联军侵华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第五次进攻,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义和团扶清灭洋损害列强在华利益,与日俱增是给列强联合出兵提供了一个最佳的机会。1900年夏,英美日,法德俄意奥(上海话顺口溜)组成联军,英西摩尔带领,从天津向北京进发,直接目标是消灭中国人民革命力量。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1)廊坊、杨村狙击战(2)天津保卫战:与聂士成联合战斗,聂在战斗中阵亡。史书载:“腹破肠出,犹挥军前进。”天津沦亡后,八国联军设立都统衙门,进行殖民统治。提醒学生注意与前面广州占领委员会比较。(3)进攻东交民巷使馆(4)进攻西什库教堂3.北京沦亡:掌握: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殖民机构:联军司令部。加深:通过史料与小字深刻体会侵略者的野蛮。四、《辛丑条约》的签订1.义和团运动失败:(1)原因:指导学生从内部和外部方面入手分析:A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2)意义:要求学生划出三个动词后,思考其中什么是最大的功绩?可引导学生阅读小字理解:答:最大功绩——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2.《辛丑条约》(1)签订:时间——1901年;人物——李鸿章;国家——八国+荷比西。(2)内容:学生一起齐读。(3)危害:齐读后思考,你对内容最反感的是什么?教师最后归纳学生回答指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反帝。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或这意味什么?教师引导得出:中国人民永远做他们的亡国奴。(4)评价: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作业:1.通过《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分析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惩危害。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