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供参考!1/17吆喝教学设计【实用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吆喝教学设计【实用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吆喝教学设计【第一篇】设计理念: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教材分析:《吆喝》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1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好文供参考!2/17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趣。学情分析:这是一片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对于重点、难点较难把握,需要长文短教。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设想: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在自读中品味语言。学习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3、情感与态度: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教学重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好文供参考!3/172、结构安排独特。教学难点:1、生动幽默的语言。2、结构安排独特。教学方法:三单元阅读教学法由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点拔,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认知阅读一、导入揭题,唤起情感。(板书课题)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叫卖的各种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但听一听萧乾的,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思。二、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三、整体感知先让学生听录音思考: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北京的那些吆喝声?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好文供参考!4/17理解阅读一、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围绕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学生讨论、交流。明确:在作者看来,北京小贩货郎的叫卖声简直就是一种戏剧性的艺术。作者介绍了从白天的叫卖声到夜晚的叫卖声,从卖吃食的、放留声机的,到乞讨的,还有富有四季特色的叫卖声等等,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二、品味语言提问: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来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仔细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意味。学生讨论、交流。明确: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好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举例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好文供参考!5/17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三、体味情感思考讨论: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北京城里的种种吆喝,作者难忘的只是这诸多的叫卖声吗?作者对北京的吆喝怀有怎样的感情?包含着作者深厚的喜爱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的和对无忧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1、欣赏老北京的吆喝声。2、在你的记忆中,什么样的叫卖吆喝声让你至今难忘?给大伙学一学。3、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4、观看相声《卖布头》板书设计:语言:浓郁的地方特色。情感:追忆往昔生活。大班社会教案【第二篇】活动目标1、通过感官观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双使用的。好文供参考!6/172、了解筷子的用途,学习掌握和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发展小肌肉动作。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筷子,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1、教师出示筷子,幼儿观看。2、提问:(1)这是什么?(2)它有什么用处?3、组织幼儿自由讨论回答。4、师:这个是筷子,我们吃饭的时候会使用它来夹东西。二、结合实物筷子,引导幼儿运用感官感知筷子的不同特征。1、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各种不同种类的。筷子,幼儿观看。2、提问:(1)这些筷子是什么形状的?(2)它们都是用什么做成的?(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吗?3、组织幼儿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等形式自由讨论回答。(重点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长短、粗细、材料等方面观察发现它们的不同。)4、小结:原来有的筷子是竹子做的,有的筷子是木头做的,有的筷子是塑料做的,它们都是长长的、直直的,摸起来好文供参考!7/17是硬硬的,而且都是一头粗一点,一头细一点。5、组织幼儿再次根据筷子的特征进行感知、探索。三、游戏“夹夹乐”,帮助幼儿巩固掌握使用筷子的正确方法,发展小肌肉动作。1、提问:(1)你们会用筷子吃饭吗?(2)你们是怎么握筷子的呢?2、组织幼儿展示自己握筷子的方法,教师纠正幼儿的错误姿势。3、教师介绍游戏“夹夹乐”玩法,幼儿倾听。(请幼儿练习分组用筷子夹弹珠、木珠或泡沫板,看谁在指定时间内夹得又快又好。)4。教师示范用筷子夹东西,幼儿观看。5、请个别幼儿上前示范,教师及时进行筷子握姿的指导。6、组织幼儿分组进行游戏、比赛,教师巡回指导。活动延伸1、请家长在家督促幼儿使用筷子吃饭。2、宣传使用筷子时的注意事项,引导幼儿注意安全,学会安全、正确使用筷子,如不把筷子打到别人,不把筷子放在嘴里咬……吆喝教学设计【第三篇】好文供参考!8/17教学目标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2.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3.上集市调查如今的种。种“吆喝”,研究其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教学重难点1.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2.学习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及作者对本土俗文化的深厚情感。教学准备了解当地的一些关于吆喝的风俗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先模仿一句旧时本地的吆喝。2.请同学们模仿了解的吆喝(教师可适时组织评点)3.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我们这儿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这种商贩叫卖的'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4.看看的作家、记者、翻译家箫乾是如何动笔写《吆喝》好文供参考!9/17的。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3.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三、质疑解疑1.为什么介绍“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中的吆喝时主要介绍卖什么而很少介绍怎样吆喝?(对材料的加工剪裁功夫)2.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转了哪些内容?3.为什么“我”听到“卖荞麦皮”的吆喝会吓了马趴?(自然写实、幽默调侃)好文供参考!10/17四、作业布置:1.将知道的本地旧式吆喝整理成文(自拟题目、教师指导)2.以小组为单位,上集市搜集录音现时的吆喝,并将其排成简单的节目。第二课时一、回顾已知1.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北京的吆喝声?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全文从两个方面人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主要介绍卖什么。最后,又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使读者对这吆喝有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文章的思路十分清晰。)看来,显得非常杂乱的街头叫卖,已经被作者清晰的两根线所穿起来了。那你说说,如果是你来介绍收集到的武汉旧时候的吆喝,你打算怎么安排内容呢?2.本文是用地道的京白(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出几例,相互交流,体会其中的意味。那我们如果写武汉的吆喝,又要注意什么呢。对,用武汉方言。二、感受吆喝方法的多样性师:默读第4自然段,了解作者写到了四季中哪些货色,好文供参考!11/17做上记号。生默读勾画。课件出示写秋天一段的文字。(秋天该卖“树熟的秋海棠”了。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儿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怎么样,从这一段中,我们又学到了什么介绍的方法吗?对的,按照季节的顺序,把叫卖的货色介绍出来。对,还要及时写出感情。师:全班一起读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再请四位同学分读春夏秋冬的句子。生读。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哪种吆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自读。师:这些小贩运用了夸张、借甲物形容乙物、戏剧性、声音的变化的方法来吸引人。是不是只有这几种方法呢?其实还有很多很多。请同学们看看大屏幕,如果去掉这一段的第一句话,好吗?师:看来这句话很重要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再次感受它的重要作用。生读。好文供参考!12/17师:这些吆喝者只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没受过高等教育,却能用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对吆喝、对生活进行着艺术创造,吆喝真是语言的艺术。让我们再来回味那韵味十足的吆喝声。(课件播放)三、了解吆喝的现状师:北京现在的吆喝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快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一下。预设——生1:有卖鱼的。“卖鱼啦,卖鱼啦”生2:有磨剪刀的。(唱)“磨剪子咧,锵菜刀”生3:“回收彩电、冰箱、空调、热水器”生4:“重庆卤鸡蛋,一块钱三个,味道好的很!”师:大家可以继续了解家乡的吆喝,并做好记录。吆喝其实是一种民俗文化,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其他民俗文化。(观看课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搜集各种民俗文化的资料进行了解。师:这节课,我们从吆喝没个停和变着法儿吸引顾客这两方面了解了吆喝。一听到吆喝,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一群群走街串巷的身影;仿佛感受到了作者那愉悦的怀想;仿佛听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就让我们在那吆喝声中结束这节课。《吆喝》教案【第四篇】好文供参考!13/17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2.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过程与方法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2.自学讨论法、行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2.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发扬古文化遗产做一点贡献。教材分析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难理解。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在自读后由学生质疑提问,师生共同解决。重点:带有地方特色的吆喝的作用及其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教学设想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增加好文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