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焦虑情绪成因的“时空”解析与疏解路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焦虑情绪成因的“时空”解析与疏解路径在今天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我们时常都感受到一股焦虑的情绪在涌现和聚集,在不同的领域、时间里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这些焦虑中,有的是具有明确事实指向的个体焦虑、事件焦虑,有的则是基于氛围感染的使然,导致人们日常心态的变化,从而泛化为社会焦虑情绪。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在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的背景下,焦虑却成为一种并不少见的社会心态。对于这个值得关注的“矛盾”现象的分析,不仅要着眼具体问题的解析,更要从人与社会关系及其时空存在方式中进行整体把握,才能厘清社会焦虑情绪生成的深层缘由。一、社会焦虑情绪的成因要从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来把握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关系。”这为我们分析和把握社会焦虑情绪提供了理论基础。一是人的生存(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样态是由社会关系所决定;二是决定人的生存样态的社会关系是“真正”的、现实的而非抽象的。同时,“人民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所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人们所面对的社会关系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作为个体的人的生活样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人的本质、社会关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前两个方面体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水平,而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则是反映结构性状况。二者关系结构的变动、失衡、断裂更易于引发社会焦虑,也是当前社会焦虑情绪的主要成因。如何进一步理解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莫比乌斯环中获得图析视角。莫比乌斯环是一种典型的拓扑图形,一个扭转180度后再两头粘接起来的纸条,与普通纸条具有两个面(双侧曲面)不同,这样的纸条只有一个面(单侧曲面)。如果把莫比乌斯环比拟为社会关系,人在其中感受到的就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时空形态。从空间维度看,我们可以把人们能够看见或感受到的曲面理解为“真正的”社会关系,而看不见的曲面则时时处于变化中形成新的现实性社会关系。于是,人们就处于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发展中。从时间维度看,人在这个不断变化、循环不止的空间中拓展社会关系,展现人的主体性,实现人本身的发展。这为我们理解社会焦虑情绪的成因提供了新视角。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如果人与社会关系保持稳定形态(而非固定形态),就不会产生群体性的社会焦虑情绪。但是,无论人本身,还是社会关系,亦或作为二者存在形态的时间、空间,其中的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将带来稳定性、确定性的改变。当人的主体变化不能适应这种改变时,就会产生群体性的社会焦虑情绪。具体来说,社会关系呈现为抽象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稳定性和变动性的统一。当社会关系快速变化时,犹如莫比乌斯环快速转动,人们就难以把握社会关系的稳定性特征,从而产生变动不居的集体性感受,焦虑情绪就易于成为社会心态,并体现为人的现实主体性与社会关系之间矛盾的凸显。二、从人与社会关系的“时空”视角解析社会焦虑情绪社会焦虑情绪作为一种群体共性,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来省思,更能把握其产生的客观基础和整体特征。一是“空间激增”导致人的“离散性”焦虑。从社会空间来看,随着网络空间的形成与媒介技术的发展,人的活动空间和社会关系“空间激增”。一方面,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快速超越人们原来生活的物理界线,扩展到无远弗届的各个方面。与此同时,在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结构中,各类知识技术既在更广范围内形成,又被日趋专业化地切割为极为细分的领域。在这样的激增又被细化的空间中,人的主体性被大大弱化或制约,需要面对更多全然未知的风险的挑战,人与社会关系之间出现了更为明显、更大距离的离散,迫使人们如履薄冰地应对充满选择、竞争和不确定性的各类社会空间结构中的关系。另一方面,网络空间急速嵌入生活,使虚拟社会空间结构与关系进一步融入人们的日常,使个体显得更加渺小,进一步加剧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离散。人们在激增的空间中离散地存在,缺失了社会的联结机制而产生个体孤独、无序互动,对原来基于稳定社会关系形成的自我身份认同产生质疑,人的主体性的连贯性变得难以维持,焦虑就由此而生。二是“时间加速”催生“匮乏性”焦虑。在现代背景下,时间作为社会制度的一种规制,往往以行动参考框架来影响人们的行动。随着社会时间结构的变化及社会发展的加速,人们的社会行动日益内嵌、裹挟于时间的不断加速中,犹如奔跑在加速运行的莫比乌斯带上。在此过程中,人们感觉行动速度永远赶不上社会的加速,在感叹“无时间的时间”背后,体现了时间的匮乏、周期的短暂以及注意力的稀缺。于是,人们需要不断自我提速,用更有限的时间去实现更多的自我价值,甚至以牺牲私人时间为代价,疲于奔命在“点状现时的当下”,以便不被这个时间加速的现代社会所抛弃。由此而来的是,当人们从过去通向未来的“连续性”感受被“点状现时的当下化”所消解,新的时间体验只集中在现时上,人的自我认同就发生断裂,现时所发生的碎片性的个体事件和日常事件,无法构建完整生命所需要的持续生成的意义。原本连贯的自我认同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主体性变得难以为继,连续性匮乏的焦虑情绪油然而生。三、时空视野下的社会焦虑情绪疏解路径面对“空间激增”和“时间加速”产生的社会焦虑情绪,我们不能要求加速发展的社会回到莫比乌斯环的“最小弹性能量状态”,以延缓社会发展步伐的代价来缓解人们的焦虑情绪,而是要以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适应性去构建人与社会关系的联系性、连续性。一是以提升人的主体性深化社会的联系性。人如果拥有了自在性,就会消解焦虑,但自在性是无法被一劳永逸地建构、定型的,而是体现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之中。在黑格尔看来,流动是世界自在的原动力,如果缺乏主体的介入,流动就是弥散性、无意识的,是一种无方向的天然本性,方向是社会行动者权力实践的结果。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人是社会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面对今天“空间激增”“时间压缩”的状况,我们要紧紧抓住人的现代化,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构建完善的全民教育体系,让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融入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同时在社会发展中展现作为、体现价值,以强烈的主体性构建与社会发展的强关系,防止和减少社会生活中的“离散性”“匮乏感”,从而实现人在社会关系变化的莫比乌斯环中“回旋跨层”。二是以主动的“反向调适”构建确定的连续性。人们往往是在日常惯例与习俗再生产中形成自我的连续性,由此建立起自身的安全感来抗击外部世界变化带来的焦虑。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要保持这种连续性以减少和消除社会焦虑,除了前面所述的正向适应外,还有一种方式,即反向调适。人们可以通过在社会发展的新兴生活方式与传统生活方式的联结中找到自我定位,主动做出生活方式上的转向,更多地朝着一种与当下社会惯习相反的方向前行,主动构建与“空间激增”“时间加速”相反的行为方式,放慢生活“节奏”,缩小行为“空间”,从而在社会的“快节奏”变化中获得一份从容。如,从热门、拥挤的网红打卡点转向到相对小众的城镇进行休闲等,以一系列现代空间的反向迁移或与传统生活习惯主动对接的方式,解决“时间加速”带来的“连续性”断裂问题,增强社会生活的稳定感,从而减少或消除焦虑体验。三是充分释放社会发展红利,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社会焦虑情绪揭示了特定环境中人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矛盾。如果说前面讨论的是治标之为,社会关系的调整则是治本之策。消除社会焦虑要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大力增进民生福祉,解决教育、医疗、养老等百姓关注的热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从而更加充分地释放制度红利,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人们承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的动力和活力,在劳动创造中迸发活力、消除焦虑,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世界。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