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经典小故事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8毛泽东经典小故事3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毛泽东经典小故事3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毛泽东经典小故事1毛泽东是公认的出主意的高手,早在江西苏区时期,红军里就广为流传:“毛委员有主意”。可以说,正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善于出主意,能出好主意,才使他在众多的革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党的领袖。“主意”是属于思想层面的东西,而思想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毛泽东认为,它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读书治学和世事磨炼。延安时期,毛泽东曾形象地比喻:“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他为中国革命出的许多好主意在某种程度上都与读书有关系。据跟随他的人回忆,毛泽东上井冈山时,戎马倥偬,口袋里仍然装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水浒传》。正是因为创造性地继承了中国农民战争的传统,他才产生了“工农武装割据”这个主意。所以,领导者在工作中没有思路的时候,静下心来读点书或许会得到启发,套用古人的话可以说:“书中自有好主意。”他还曾忠告党校的学员:“一2/28面做工作,晚上看两页书,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主意还来自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荀子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毛泽东发展了古人的思想,强调人们经过世事磨炼才容易产生主意。青年时期他就有意识地通过实践提升自己,1917年,他和一个同学身无分文,竟在湖南乡下游学一个多月。所谓游学,实际上近似沿村乞讨,此间主要靠帮人写点东西、出点主意之类解决生活问题。但是,这样可以非常深入地了解下层社会。要产生好主意,就必须到社会的熔炉里去陶冶。总结经验是出主意的重要基础。“解放军打仗,一个战役以后,总来一次总结,克服缺点,发扬优点,继续乘胜前进。”这确是毛泽东的经验之谈。他许多高明的决策,就是这样来的。毛泽东经典小故事2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千百年来赋予了中国人民深厚的民族情感,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黄河安澜,国泰民安。开国领袖毛主席,就留下很多精彩的黄河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跟着毛主席当年的足迹看黄河。01“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3/281936年,毛泽东同志率红军东渡黄河。出征前,面对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他写下了不朽诗《沁园春·雪》。其中“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指的就是黄河。毛泽东书法《沁园春·雪》(图片来自新华网)1947年,在陕北佳县,毛泽东同志起草完《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心情难以平静,专门带着警卫员去看黄河。面对黄河,他心潮澎湃: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1948年,毛泽东同志到达吴堡县川口,准备东渡黄河。面对黄河,他思绪万千,伫立良久,深情地说: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藐视,就是不可以藐视黄河;藐视黄河,就是藐视我们这个民族啊!02“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就是当时治理黄河的一项重大工程。该工程(今河南新乡的人民胜利渠),于1951年3月开工,1952年第一期工程竣工。这是黄河下游变为利河的开端,是新中国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自灌溉工程。图为人民胜利渠,受益范围涉及武陟、获嘉、新乡、原阳、延津、汲县和新乡市郊区。(图片来自央视新闻客户端)1952年10月底至11月初,毛泽东同志利用中央批准他休假的时间,先后来到济南、徐州、兰考、开封、郑州、新乡等地对黄河进行实地考察,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4/28大号召。这句话后来广为流传,成为动员和激励几代人治理黄河的响亮口号。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图片来自中国网)10月26日,济南。毛泽东同志站在黄河大坝上,听说这里的黄河底要比济南城里的地面高出6至7米后,他心情沉重地说:这很危险。你们一定要把这里的大坝修好、修牢固,千万不能出事。随后,毛泽东同志登上泺口大坝,他把目光投向远方,一字一顿地说:黄河水泛滥会给人民造成危害,但我们治理黄河后,又能使黄河为人民造福。10月28日,徐州。在云龙山顶,毛泽东同志眺望着黄河故道说:清朝也想治理这个地段的黄河,可是,还是没有治理好。现在我们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了,就要依靠人民的力量,把黄河故道治理好,变害为利。10月30日,毛泽东同志前往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即今兰考县东坝头察看。他徒步登上黄河大堤,感叹道:好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他还忧心忡忡地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河水涨到天上去怎么办?随后,他察看了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的地方,了解治理黄河的规划。图为兰考县东坝头黄河河道。(央视记者谢岩鹏拍摄)30日下午,毛泽东同志来到开封柳园口大堤。他站在黄5/28河大堤顶上向北眺望,听说这里黄河水面比开封城地面高三四米,洪水时更高。他深有感触地说:这真是悬河啊!并嘱咐道:发大水时,有危险,党政军民要一齐上,万万不能出事。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我们都能睡个好觉。这是“悬河”示意图。(图片来自大河网)路上,毛泽东同志还谈了他的一个设想:南水北调,用长江的水来补充黄河。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点来是可以的。31日,毛泽东同志登上郑州邙山小顶山,察看邙山水库坝址和黄河形势。摄影师为我们留下了这历史性的一刻。1952年10月31日,毛泽东同志在河南郑州邙山小顶山凝望黄河。新华社发这是67年后的小顶山,再从此处眺望,旧貌换新颜。(图片来自央视新闻客户端)过黄河到北岸后,毛泽东同志查看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人民胜利渠)工程渠首闸,并亲手摇开了引黄灌溉大闸。人民胜利渠位于黄河下游的最上端,与邙山黄河游览区隔河相望。图为位于黄河北岸京广铁路黄河大桥以西1500米处秦广大坝上渠首。(图片来自新乡日报)在返回的专列上,毛泽东同志非常高兴,他说:变害为利,这是最好的办法。从黄河到卫河,这条人民开发的新渠,改变了过去黄河下游只决口遭灾、不受益的情况,起到了造福人民的作用。6/2803“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自从第一次考察黄河后,毛泽东同志一直惦记着再次考察黄河。他还多次提出过策马考察黄河的设想。1953年、1954年、1955年,毛泽东同志只要去河南,都关切地询问黄河的治理情况。在他心目中,黄河是与人民连在一起的。这是1955年4月17日,毛泽东同志参观治理黄河展览。(图片来自央视新闻客户端)1961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广州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到,他要视察黄河、长江。他说:我很想恢复骑马的制度,不坐火车,不坐汽车,想跑两条线。从黄河的河口,涡江而上,到她的发源地,然后跨过喜马拉雅山,沿长江的发源地,顺流而下。1964年,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同志开始准备将第二次考察黄河的计划付诸实施。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同志最终没有实现第二次考察黄河的心愿。但可以告慰他的是,今天黄河安澜的千年梦想已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人民手中成为现实。毛泽东经典小故事3世纪伟人毛泽东胸怀博大、豁达豪爽、无私无畏、意志如钢,是条平常轻易不流泪的硬汉子。即便爱子毛岸英在朝鲜战7/28场光荣牺牲,他也未在公开场合落过泪。但是,在他那波澜壮阔、雄奇丰富、功勋卓著的革命生涯中,却还是有那么几次落下热泪的时候,是个爱动感情的人,呈现出温情细致的一面。虽然素有“男儿有泪不轻弹”之说,可也公认“无情未必真豪杰”。毛泽东正是这样的人。对此,毛泽东有过一次言简意赅的明确阐述——1937年在延安当他看到贺子珍去意已定时,极力挽留她。他知道,她这个时候提出要走,同自己有关,曾经说了一番十分动情的话:“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落泪。我这个人就是这样,骑过的马老了,死了,用过的钢笔旧了,我舍不得换掉。三是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在乌江南岸挥泪送衣给衣不蔽体、骨瘦如柴的“干人”1934年年底湘江血战后,中央红军主力损失过半。在危急时刻,毛泽东力挽狂澜,指挥主力红军避实击虚,向敌人兵力空虚的贵州开进。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这里的穷人特别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所以,红军所到之处,到处都是向他们求乞的“干人”。这些“干人”一个个衣不蔽体,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个红军指战员,许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泪。在红军路过乌江南岸的剑河县时,人们看到,一位60多8/28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红军指战员们立即围了上来。此时,毛泽东从后面走来,见前面围着很多人,急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一位红军战士答道:“老妈妈说,她家一年收的粮食全被地主抢光了,她儿子前几天也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没有活路,只好和小孙子四处讨吃的。”听到这儿,毛泽东已是热泪盈眶。毛泽东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他蹲下来,亲切地对这位绝望的老人说:“老人家,你记住,我们是红军,红军是‘干人’的队伍。”穿上毛线衣的老人感动地直点头,嘴里连声念叨:“红军,红军……”领着她的小孙子,颤巍巍地走了。颇富同情心的毛泽东为“干人”情不自禁流泪,告诉我们时刻不要忘记穷人。这样的泪水流给了穷人,也流给了自己。毛泽东看到老百姓生活如此艰难,既感到难过,也感到内疚,更感到了肩上的责任,表达了一代伟人纯朴、深厚的爱民之心。长征途中与建国后曾两次因贺子珍伤感落泪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婚姻是中国革命史上最令世人瞩目的红色婚姻之一。二人1927年10月相识相知、1928年相恋结合。他们的婚姻生活历经十年之久。这十年,恰恰是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十年。这十年,毛泽东历经了政治上的起起落落,在他最艰难的时期,贺子珍始终伴随着他,同生共死,不离不弃,相濡以沫,共同面对政治上和人生中的风风雨雨。这十年,贺9/28子珍还“年头一个年尾一个”地为他生了十个孩子,在极其恶劣的战争环境中尽着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也是这十年,贺子珍的精神和肉体承受了太多的伤痛:与父母和儿女生离死别,惨失弟弟,艰苦条件下频繁生育带来的病痛,还有长征中因敌机轰炸为掩护战友留下的十几块常让她阵阵作痛、刺激神经的弹片……堪称一对革命患难夫妻。艰险的长征途中尤甚:荣辱与共、艰苦相依、感情笃深。遵义会议后,毛泽东率红军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挥师南渡乌江,威逼贵阳,日夜兼程,很快来到滇黔交界的盘县境内,再往前走,就将进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红军就可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扭转被动局面了。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灾祸降临到他的妻子贺子珍头上。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来到盘县一个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时分,天空响起了嗡嗡的飞机声,警卫员吴吉清急忙让贺子珍隐蔽,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组织安排伤员隐蔽。就在这时,敌机投下了炸弹。贺子珍头上、胸脯上、臂膀上,到处鲜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经医生检查,发现她身上17处负伤。贺子珍苏醒后,对大家说:“我负伤的事请你们暂时不要告诉主席。他在前线指挥作战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请你们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将来革命胜利了再见面……”说完,又昏迷过去。目睹此状,大家十分难过,特别是毛泽东专门派来负责照顾贺子珍的警卫员吴吉清焦急地问:“怎么办?怎么办?”战友10/28们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贺子珍抬上担架,一面急派骑兵飞奔红军总部,通知毛泽东。不一会儿,村外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身披大衣、一脸风尘的毛泽东一跳下马,就快步走到贺子珍的身旁,弯下腰仔细端详着不省人事的妻子,拉着她的手连呼:“子珍!子珍!……”想着妻子在革命中经历的种种磨难,这位叱咤风云的红军统帅不禁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时光流转,世事难料。1937年8月同毛泽东负气诀别远赴莫斯科、1939年正式与毛泽东彻底分手的贺子珍,因倍受异国煎熬而于1947年在老战友王稼祥夫妇和罗荣桓夫妇的帮助下,并经毛泽东同意,带着岸青、娇娇(即李敏)回到阔别十年的中国。回国后的贺子珍,先是住在哈尔滨,后因身体原因借住在哥哥贺敏学上海家中。陈毅从上海市长

1 / 2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