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授课教案 高中语文新授课教案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高中语文新授课教案高中语文新授课教案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中语文新授课教案高中语文新授课教案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篇】专题概述本专题的两首诗歌,一首出自《诗经》,一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七言诗。两首诗都描写了古代人民劳动的场面,体现了劳动之美。专题学习目标1.学生通过预习了解诗歌相关文学常识,作者简介以及创作背景。2.学生在疏通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诗歌内容,学习古诗中描绘劳动场景的手法。3.学生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课时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芣苢》和《插秧歌》的预习学案。第二课时:学习《芣苢》和《插秧歌》。第三课时:阅读拓展素材,完成相关练习。专题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是从劳动中产生的。翻开我国古代诗歌作品,历代文人墨客也写下了许多关于古人辛勤劳动的诗篇,歌颂劳动之美,展现劳动之乐的美好情怀。其中,既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好。在古诗中,劳动的辛劳和美好,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那么,古诗中的劳动之美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几首,感受“古诗中的劳动之美”。二、整体感知我们将要学习的主要是以下几首:(一)芣苢(二)插秧歌(三)学习小结(四)拓展阅读三、学习过程(一)芣苢1.朗读诗歌。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参考资料,少熬夜!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2.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说说你的发现?明确:这是一首四言诗。前半句的内容都是一样的,后半句只有一个字不一样。3.我们先来看前半句“采采芣苢”中的“采采”是什么意思?下面两个选项,你们倾向于哪一个呢?说说理由。A.采了又采B.形形色色的明确:B,理由有二:一是《诗经》中的叠字多见于形容词,如:灼灼、依依;或者名词,如:燕燕;或者拟声词,如:喈喈、喓喓等。《诗经》里没有看到动词重叠的现象。二是《诗经》中一共出现四次:采采卷耳、蒹葭采采、采采衣服、采采芣苢。其中,“蒹葭苍苍”和“衣裳楚楚”,可知“蒹葭采采”和“采采衣服”中的“采采”是形容词,因此“采采芣苢”中的“采采”应一例类推,可译为“形形色色的车前草”。3.请大家把后半句中不一样的那个字圈起来,说说,你有哪些发现?生1:这六个字都是动词。生2:这六个字表现了人们劳动的情态。师总结:由此可见,这首诗中,每一行的前半句都是描绘景物,而后半句则表现了人们劳动的情态。4.请大家思考:这首诗一共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分别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确:画面一:人们呼朋引伴,一起去采芣苢。画面二:具体描写用手摘取芣苢的动作。画面三:具体描写用衣襟盛取芣苢的动作。4.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些画面?生1:热火朝天生2:忙碌生3:喜悦生4:欢快喜悦生5:……5.你能结合刚才的理解,把这个空补充完整吗?这首诗描绘了的场景,表达了之情。明确:这首诗描绘了田家妇女采车前草时集体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劳动者的喜悦、欢快之情。6.让我们再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把洋溢在诗歌里那种劳动参考资料,少熬夜!的喜悦和忙碌读出来。7.小结:师:这首诗是如何描写古人劳动的场景的?生1:这首诗主要通过动作描写来描写古人劳动的场景的,如“采、有、掇、捋、袺、撷”这六个动词,将一瞬间的动作用文字定格成经典,将动作中的细节美展现得细致、丰富。师:那么,这些动词能调换顺序吗?生2:不能,因为它们体现了劳动的过程,如果调换顺序,就不能体现这种过程。师:也就是说,运用动作描写来描写劳动场景,不仅能表现劳动的动作美,还能表现劳动的过程美。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下一首诗歌。(二)《插秧歌》1.朗读诗歌。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2.理解诗歌大意。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3.再读诗歌,捕捉诗中的劳动画面。请同学们再读诗歌,说说,你从诗歌中看到哪些画面?生1:“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我从这一句中看到: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刻画出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生2:“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我从这一句中看到: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说明当时在下很大的雨,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生3:“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我从这一句中看到: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连饭都顾不上吃,说明当时已经忙到极点。生4:“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农夫虽然没顾得上吃饭,但是还是对送烦人的呼唤作了回应,他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你把饭放这儿,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儿们。”从中可以看到农家的勤劳、艰辛。4.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你会怎么形容?生:热火朝天……参考资料,少熬夜!5.那么,诗人是如何写出这种场面的呢?明确:①动作描写。“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刻画出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之大,暗示环境的恶劣,侧面烘托农人的辛苦。③对话描写。通过送饭人和插秧人的对话,写出农事之繁忙,农人之操心。6.诗人杨万里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这首诗呢?明确: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7.师出示文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徐中玉《唐宋诗》:“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卖弄甚至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那么浅显,那么真实,又是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师:下面我们结合刚才的理解,再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四、学习小结1.师:这几首诗歌在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明确:这几首诗都描写了古代人民劳动的场景,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劳动时的喜悦之情。2.师:那么,诗人是如何描写古代人民劳动的场景的呢?生1:诗歌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动作描写。生2:诗歌中都描绘了具体的劳动画面。生3:诗歌中还有对话描写,如《插秧歌》一诗。生3:诗歌还会通过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农民的辛苦与忙碌。……五。拓展阅读师:古代描写劳动的诗歌还有很多,下面请大家阅读这些诗歌,体会其中的劳动之美。高中语文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因声求气,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吟咏诗韵,注意诗歌的韵律,通过声音的轻重缓急高低变化等来表达情感。3、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清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背诵全诗。过程与方法1、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逐步掌握诵读要参考资料,少熬夜!领。2、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诗人借着酒兴,淋漓尽致地抒发的不平之气。2、探究诗意,认识李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3、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因声求气,诵读全诗。在聆听经典、自我感悟、探究合作中把握对诗歌得体的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句间蕴含的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融入诗境,吟咏诗韵,认识到李白在劝酒放歌中,吐胸中块垒,抒发多种人生感慨。高中语文教案【第三篇】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介绍作者导入新课。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作者简介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二、教学内容1.介绍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背景资料(投影显示)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2.作品欣赏参考资料,少熬夜!(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2)赏读上阕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3)赏读下阕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如海——多“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投影显示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宗璞《废墟的召唤》(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梦唐·温庭筠(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参考资料,少熬夜!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3.小结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4.朗读、背诵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让学生间互相点评,讨论朗读方法。高中语文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在反复阅读中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语言的妙处并背诵古诗。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初步理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