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课文《我与地坛》教案精编3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20高中必修课文《我与地坛》教案精编3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高中必修课文《我与地坛》教案精编3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高中必修课文《我与地坛》教案1教学目的:一、抓住关键句,品味揣摩作者深沉绵密而富有哲理意味的语言。二、熟读课文,解读作者对本文的哲理性思考,培养学生面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三、通过学习,体味作者对亲情的独特感悟,体会母爱的伟大,培养学生养成珍惜自己眼前的拥有,学习体谅父母进而宽容待人的健康生活观。教学重点:地坛和母亲对我生命求索的启示,我、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与死”的思索。教学步骤: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放映背景音乐)好文供参考!2/20导语:有这样一个人,从小生长在北京城,16岁时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8岁时响应“上山下乡”的号召,主动去陕北农村插队落户,21岁时因积劳成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正是他的生日,他从此以后再也没能站立起来。曾有的年少轻狂,所有的豪情壮志一下子都成了海市蜃楼,他一度痛不欲生。后来,在母亲的奔走下进了街道的一家小厂,每天在那里画彩蛋。再后来,他成了一名作家,当他第一次获奖,他的健康的朋友们把他从轮椅上抬为他欢呼时,他一直倔强的昂着头,但委屈的泪水却忍不住流淌下来。这个人就是史铁生,今天让我们看看他是如何走出当时那痛不欲生的困境的。二、抓住关键,整体把握问:本文标题是《我与地坛》,但是作者仅仅是写了我和地坛吗?还写了母亲。现在请同学们迅速找出第一句能把“我”、“地坛”、“母亲”三者联系在一起的句子。答:在第八自然段“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第一部分我与地坛1、问:他是“跑”到地坛去的吗?不是。那又是如何去的?他怎么了?(用课文的原句来回答)“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好文供参考!3/202、问:“独自”跑到地坛去。为什么“独自”去?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找出课文的句子来分析。“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写出了作者那时的孤独、颓废忧郁、痛苦自伤的心境。3、问:“总是”到地坛去。为什么“总是”到地坛去?(用课文原句来回答)“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作者到那里去是为了逃避,像个遇到伤害的鸵鸟一样想把自己藏起来。4、问:那么地坛的有什么特点让作者如此眷恋?5、问:哪些地方体现了地坛这一景物特点的?明确:第2、3、5自然段。6、听录音朗诵。考虑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是如何体现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这一特点的。?同学找出写“荒芜”的句子。并简要分析此处作者的语言。剥蚀了浮夸的琉璃淡褪了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散落了玉砌雕栏四周的老柏树,到处的野草荒藤(幻灯片展示)同学找出写“不衰败”的句子;稍分析此处景物的特点。老柏树愈见苍幽野草荒藤自在坦荡蜂儿、蚂蚁、瓢虫自得其乐好文供参考!4/20蝉蜕、露水、草木各显其美(幻灯片展示)7、这些景物给了作者什么启示?启示: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即生是一个不可辩驳的问题;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8、这个启示使作者的命运起到了什么样的变化?“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决定面对所遭遇的苦难打击,不再逃避、颓废和自伤,就是他“决定”活下来了。9、听这一段景物描写的录音,思考此段描写对作者思考“怎样活”的问题有何作用?石门中的落日将地上的坎坷映照得灿烂一群雨燕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苍黑的古柏没日没夜地镇静地站在那儿草木和泥土的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气味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幻灯片)——或永恒或坦然面对或勇敢抗争这些环境的永恒特点给作者思考“怎样活”提供了一种好文供参考!5/20氛围和启示。所以说我与地坛的关系十分密切,她让我在那里找回生存的勇气和决心。用课文的词语来说是有一种“宿命”的“缘分”。甚至可以说是作者的救命恩人,所以他“总是”要跑到地坛去。在我狂妄时,地坛在无言的等待我,在我痛苦自伤时,地坛在宽容地接纳了我,并毫无怨言的让我在那里思考了15年。(过渡)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谁?我们的母亲第二部分我与母亲作者说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那么就有几个问题要问同学们:1、作者以前的行为给母亲到底出了一个什么“难题”?2、母亲又是怎样对待这个“难题”?3、可见他的“母亲”是一位怎样的“母亲”?4、这样的母亲,母亲这种对待“难题”的方式又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示?(划出回答前三个问题的关键语句。)答:(1)“难题”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儿子的行为给母亲出了一个什么难以解决的矛盾?五个“知道”,“担心”,不仅仅是“担心”,还有“痛苦”、“惊恐”。(2)母亲没有退缩、没有消极的对待、更没有放弃,而是“承担”这“苦难”,坚毅地走下去,母亲希望直到儿子找到好文供参考!6/20一条通向自己幸福的道路。(3)母亲是一位“疼爱”而且能够“理解”儿子的母亲。是一位注定“活得最苦”的母亲,而且是一位“意志坚忍”的母亲。(4)(速读课文,找出下文中写出母亲给我“影响”的一句。)“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要我格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光阴的流逝,在我的印象中愈鲜明深刻。”母亲这种对待“苦难”的态度给了生存的启示,母亲的生命历程也给了作者是“怎样活”的一把心灵钥匙:要坚强地承受苦难,要坚忍的生活下去,默默地毫不张扬地去爱自己的儿女,去爱这个世界。5、问:作者知道这一点是在什么时候?又是怎样知道的?他还有机会向母亲回报吗?“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是通过“设想”而知道的。没有,“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其中蕴涵着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更有着对母亲无尽的歉疚和抱憾终生的痛悔,,可见,这里不仅写出了母亲这一辈子给了我生存的启示,同时也是一首献给母亲的赞歌。6、清读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和作用:“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好文供参考!7/20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仅仅是表现母亲为担心我而找寻我走了很多路吗?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伴随了作者对生命思考,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更主要的是母亲与地坛已合二为一,融为一体了。阅尽沧桑的地坛以宽阔的胸怀静静地接纳包容了曾经痛不欲生的我。历尽苦难的母亲以聪慧坚忍的关爱默默地理解容忍着茫然失措的我。地坛像一个悲天悯人的智者,荡涤着我的灵魂的,母亲是一个聪慧而坚忍的女子,指引着我的人生。没有地坛我不知道该不该活下去,什么是生命的意义;没有母亲我不知道该怎样活下去,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地坛是曾经的母亲,母亲过世后融入地坛,母亲是现在的地坛。作者在感情上感激地坛,在精神上仰赖地坛,在心理上也十分迷恋地坛,因作者对生存的全部理由都产生怀疑的时候是地坛给他提供了审视人生的空间,并给予他许多感悟,从而改变了作者的生死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地坛在不动声色中拯救了作者。地坛的沧桑睿智、宽容接纳在某种程度上像一个人――我们的母亲,不断包容、理解、支持着作者。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生命的解读,对母爱的诠释。三、吸收迁移好文供参考!8/201、阅读《我与地坛》其他部分,体味作者语言风格,填空。(1)要是以园子里的声响来对应四季呢?那么()A是古殿檐头的风铃响,B是祭坛上空漂浮着的鸽子的哨音,C是冗长的蝉歌和杨树叶子哗啦啦地对蝉歌的取笑,D是啄木鸟随意而空旷的啄木声。(2)以心绪对应四季?()A是卧病的季节,否则人们不易发现A的残忍与渴望;B情人们应该在这个季节里失恋,不然就似乎对不起爱情;C是从外面买一棵盆花回家的时候,把花搁在阔别了的家中,并且打开窗户把阳光也放进屋里,慢慢回忆慢慢整理一些发过霉的东西;D伴着火炉和书,一遍遍坚定不死的决心,写一些不发出的信;(3)以园中的景物对应四季?()A是一条条耀眼而灼人的石凳,或阴凉而爬满了青苔的石阶,阶下有果皮,阶上有半张被坐皱的报纸;B是一座青铜的大钟,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曾丢弃着一座很大的铜钟,铜钟与这园子一般年纪,浑身挂满绿锈,文字已不清晰;C是一径时而苍白时而黑润的小路,时而明朗时而阴晦的好文供参考!9/20天上摇荡着串串杨花;D是林中空地上几只羽毛蓬松的老麻雀;(4)还可以用艺术形式对应四季?这样()A是一首短歌或诗,B是一群雕塑,C就是一幅画,D是一部长篇小说。2、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都有家庭,你的父母是如何以他们深沉情感面对你的呢,而你又感到了其中的几成呢?(根据预习,自由发言,可配乐)总结:让我们正视生命的客观存在,从容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爱我们的母亲,珍爱我们的拥有,像地坛和母亲那样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宽容广博的胸襟,坚强坚忍的耐力,毫不怨天尤人的心态。四、巩固探究作业:1、抄写第三部分这段文字,并在以后的写作中仿写。2、总结地坛与母亲的异同,并从传统文化中探究“地――母”之间联系的根源。3、推荐阅读史铁生另外的作品《秋天的怀念》加深学生对母亲的理解。好文供参考!10/20高中必修课文《我与地坛》教案2[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2、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和孩子痛悔。3、品味文章深沉绵密的语言特色。[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2、咀嚼母爱对我的影响,体悟母亲与地坛之间的同构性。[教学设想]这是一片课内自读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速读把握文章概要,通过细读与反复吟诵重要语段体味语言的深沉绵密和领会思想的深邃。[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命运残酷地捉弄,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当史铁生以自己对世界独有的感觉、体悟、认知为基础,对生命存在进行本真的思索和审美的观照时,我以外的世界就成为我的世界--独语的世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之中挣扎而出的脚步。好文供参考!11/20二、预读课文1、作者简介史铁生(1951~),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代表作有《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欢树》等。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有英法日文译本在国外出版。史铁生面对残疾,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于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下来,并拿起了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借读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参悟。对生命展开思考,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但有时我们需要这份沉重,今天我们就需要这份沉重,所以希望大家上课时用心思考,用心感悟。(明确教学目标)2、地坛:北京的一处古迹,明清时皇帝祭祀的场所。(展示图片)3、速读--带问题迅速阅读课文第一部分,筛选信息,并归纳。问题1:我进入地坛时的精神状态如何?好文供参考!12/20颓废、迷惘指导: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问题2、当时作者在地坛里思考着什么问题?结果如何?他在想人为什么要出生,现在是否应该马上去死以及如何活着的问题。人的出生是上帝交给人的一个事实,不受人的控制,而且只要出生就必定会死亡,不必着急。从此,他摆脱了自杀的念头,走出了死亡的阴影。指导:我一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