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精编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2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精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精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篇】一、学习第二部分1、师:上节课我们学到周恩来从大伯口中得知中华不振,但当时的周恩来并不完全明白,于是好奇心驱使他背着大伯偷偷闯进了租界,周恩来看到的租界是怎样一番景象呢?生: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指导学生抓住“闯”字,明明是中国的土地,却被外国人霸占,还不允许中国人进入,租界内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租界外却战火连天,人民挨饿受冻)2、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第8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受到“中华不振”呢?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写下你的感受3、全班交流: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好文供参考!2/22(1)说说衣衫褴褛是什么意思?衣服破破烂烂,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苦,体会中华不振(2)妇女在哭诉什么?你们想象一下妇女当时是如何哭诉的?(3)通过哭诉、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这个洋人轧死了人本该有怎样的反应?(本该心里非常害怕,满怀歉意,安抚那个伤心的妇女)从“得意扬扬”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什么?(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漠视中国人的生命,觉得轧死了中国人不用负责)读出洋人的趾高气昂师:是啊,中国人的生命在外国人的眼中就像一根草,可以让人随意践踏,这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1)这个巡警本该怎么做?(把洋人抓起来,让他受到惩处,受到应受的惩罚)但他却是怎么做的?(2)那是一个怎样的巡警?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读出对巡警的可恨(3)你们能体会出这个妇女失去亲人是怎样的心情吗?(悲伤、痛苦)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读出她的可怜和对她的同情)好文供参考!3/22师:这个妇女是多么可怜,令人同情,在中国的地盘上,国人连最起码的公道都得不到,没有地方说理,没有地方申诉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1)从紧握着拳头这个词语中你感受到当时中国人的心情吗?(愤怒)(2)从“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你体会到什么?(反问句改陈述句:你都不敢怎么样!尽管满腔怒火,但谁也不敢说,不敢反抗,不敢为国人伸张正义,“只能”安慰妇女,敢怒不敢言,忍气吞声,反问句更加强烈地表达了围观者的情感)师:落后就要挨打呀!让我们把愤怒融入声音里,齐读这句话,感受中华不振4、看着这一幕,看着周围人不同的反应,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生说)中华不振就是——自己的土地却被别人霸占,为所欲为中华不振就是——国家贫穷落后,政府软弱无能,官僚卖国求荣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有冤无处诉苦的凄惨中华不振就是——中国人受到屈辱,而围观者却敢怒不敢言,无法为同胞伸张正义好文供参考!4/22师:中华不振,让帝国主义可以随意侵占我们的土地,掠取我们的财富,欺凌我们的同胞,周恩来实实在在看到了这一切,所以他比我们感触更深二、学习第三部分1、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你们说说看他到底在沉思什么?2、同桌分角色朗读校长和周恩来的对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周恩来从租界回来后一个人沉思,到修身课上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到最后下定决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抓住“清晰而坚定”和“铿锵有力”两个词语,说明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3、对比周恩来和其他同学的志向,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何不同?(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是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生活的需要,周恩来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他不愿自己的民族再这样软弱,不愿自己的同胞再受欺凌,唯有国家强大才能实现这一愿望,于是他要为此而读书、奋斗,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周恩来正是在少年时代就有如此远大的志向,今后才能成为我们可亲可敬的周总理)好文供参考!5/224、激情朗读师引读,生接读:这简短的九个字早已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遍,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九个字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全班齐读)反复多遍三、拓展延伸1、同学们,想一想,你为什么而读书呢?2、师总结:是啊!你们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正像梁启超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振兴,为了祖国的辉煌而读书。3、课后搜集一些关于伟人的成长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城北小学夏丽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组的第一课。本组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感悟伟人的成长。文章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好文供参考!6/22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整节课上,学生们情绪高涨,积极地投入学习。课后细想,记录下几点想法。一、在阅读课文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再现时代背景与人物形象,让学生有身临其竟之感1、通过对“租界”的理解与当时时代背景的介绍相结合,使学生对发生在20世纪中国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状况有了所了解。为下一步理解周恩来的另人刮目相看的言行作好铺垫。2、词语的理解与展示人物形象相结合:⑴从对“不解”、“打破沙锅问到底”、“疑惑不解”这些词语的理解,展示少年周恩来从小关心国事、忧国忧民的品质来。⑵从对“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等词语的理解,展示出当时中国社会租界这个畸形社会中折射出其代表人物洋人及巡警的畸形心态,一方面洋人凭借自己国力的强大名目张胆地欺凌中国百姓,而那些巡警竟也狐假虎威地在自己的同胞面前显示威风,真是另人作呕。⑶从对“紧握拳头”“只是劝劝、哭诉、衣衫漤缕”等词语的理解,反映出当时社会背景下,受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无能政府欺压百姓敢怒而不敢言的真实情况写照。二、通过对文本人物神态的分析,形象再现了人物形象,有效地指导了学生入情地朗读好文供参考!7/221、对第一部分内容中周恩来与伯父对话部分的指导,再现了伯父当时悲伤与无可奈何的神情以及少年恩来疑惑不解与刨根究底的神态,同时通过理解词语展示人物的神情,促进了学生入境入情地朗读对话。2、同时,第二部分在理解“耀武扬威、得意扬扬、紧握拳头、只是劝劝、哭诉、衣衫漤缕”这些词语的基础上,租界里洋人、巡警以及受欺凌百姓的形象跃在纸上,非常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好这一部分内容,并为理解周恩来为什么因此而受到“刺激”激发立下了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志向的原因。三、教学环节安排环环相扣,达到教学目标水到渠成从对课题的质疑到时代背景的介绍,到少年恩来与伯父对话的指导及学习恩来亲眼所见事件的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一直想揭开谜底: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小小少年周恩来会立下如此伟大的志向。而到谜底揭开时,学生也已能正确地读写理解文中的许多重点词语,并已深入地体会到周恩来一步一步烙下“中华不振”的原因,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文本过程中,学生已入情地进行了对话和课文朗读,这些教学目标已在学生“探根溯源”中实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本文教学我分两课时完成。因为这是1篇回顾我国解放前好文供参考!8/22的一百多年历史的文章对于当今社会的孩子如果不在课前做大量的历史感知索然是达不到教学目标的。在第一课时,我花了大部分时间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生平。汇报预习时查字典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情况。在解决难以理解的词语时:租界地、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依然让学生结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不能完全局限在词典的表面意思上)。在第二课时开始时依然让学生回忆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灵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章一共讲了三个小故事,篇幅较长,如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逐个讲下来,就会在40分钟内完不成教学目标。于是,我把本节课的重心放在了“中国妇女受洋人欺凌”这件事的阅读理解上,因为这件事既是激发周恩来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直接诱因,又能承上启下,贯通全文。深入地体会这段话,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对于理解他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原因是至关重要的。本节课的教学,我最为重视的是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和朗读方法的传授。如在体会“中国妇女受洋人欺凌”这件事时,我精心地创设情境:我们都是中国人,如果你就站在一旁,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请谈你的感受。配乐老师范读让学生从而入情入好文供参考!9/22境,学生读出了感情,同时也理解了“中华不振”的深刻含义。这一目标也从中达到了。本节课失败之处:我让学生仅局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上了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所以本文的教学目的还是没有达到,在讨论完“华人与狗不得入”让孩子们直面历史,心海难平,心有所向时如果能在此时马上抓住他们对当时历史的理解上立杆见影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及时的进行拓展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你要为谁而读书”?“为国家的什么而读书”?:(现在我们的国家已经振兴起来了,我要为国家的繁荣而读书”;“我要为国家越来越兴旺而读书”;“我要为国家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而读书”……)这样一来学生们心潮澎湃,热情高涨教学目的也很顺然的就完成了。还有在补充周恩来回来后的所思我只有骨架没有肉显得很草。不过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精心备课即使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完美但我要把每讲到之处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实哪怕是那么仅有的一点。教学反思一、紧扣“中华不振”,层层剥笋初拿到文本时,总感觉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细读了之后,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于是,我就抓住最有生命力的核心线层层剥笋,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好文供参考!10/22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情。但是文章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如果在第一堂课上既要落实一些生字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那样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几次的试教,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八自然段的“一问才知道……只好劝那位妇女。”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语段进行教学,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设计让学生从四个活动层面1、洋人的得意扬扬,肆无忌惮。2、妇女的哭诉,有怨无处申,有理说不清。3、巡警的仗势欺人,耀武扬威。4、国人的敢怒不敢言。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背后的沉重,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想像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换位,变换角色,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二、创设情境,唤起情感共鸣1、补充背景资料。这篇课文内容离儿童生活较远的话题,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这样的场景很可笑、很好玩……对于周恩来说出这样的读书目的觉得不可理解,体会不到这句话的伟大。如果说不是借班上课,我们可以课前布置查找资料,可是现在我要在课前5分钟才见到孩子,孩子们也是第一次接触文本。好文供参考!11/22于是我就设计一个课前短篇播放,让学生了解背景,唤起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