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案【热选5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好文供参考!1/33《游褒禅山记》教案【热选5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游褒禅山记》教案【热选5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第一篇】广西来宾市一中韦茂亮教材简析:《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1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好文供参考!2/33了《石钟山记》。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学习本文中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法。了解文言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二、能力目标——熟读背诵,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三、情感目标——领会治学处世皆须坚定意志,并且要深思慎取的道理。教学重点:一、重点积累名、曰、文、进、奇、好、出、极、观、求、险等文言实词的意义。二、掌握虚词“以”、“其”的意义与用法。三、词类活用。教学难点一、掌握文章说理深刻、章法严谨的写作特点。好文供参考!3/33二、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教法运用: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的教学思想以及素质教育的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学设想:一、本文是1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在课前梳理清楚。二、本文又是1篇游记,可与学过的旧课文进行联系比较。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的风光图片以及作者的游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四、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教学方法:诵读法---古诗文需要熟读背诵。串讲法---文言文需要疏通文意。提问法---课堂上需要师生互动。比较法---新旧知需要温故知新。讨论法---课堂上需要活跃气氛。练习法---教学上需要精讲多练。好文供参考!4/33教学媒体: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学法指导:高一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已具备了一些基础知识和积累,但对如何学习文言文,还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同化新信息,建立新的智能,逐步走向独立学习的境界。一、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使用工具书自己翻译,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解难,培养自学能力。二、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的原则。三、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教师适时点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提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所阐述的道理。五、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教学程序:教学本课可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首先给学生介绍毛泽东的七绝诗《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了“无限风光好文供参考!5/33在险峰”一句的含义。随后因势利导,引出课题,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含有类似的深邃哲理。2、整体感知:先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再组织学生诵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并以提问的形式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①课文中记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几段?(第1、2节)②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2节)得出怎样的结论?(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③文中第三段的议论是针对哪部分内容阐发的?(第3节)得出怎样的结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慎取之也。)④请同学们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能够作为\\\无限风光在险峰\\\注脚的语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3、写作顺序:A、本名与别名的由来B、记游洞经过C、抒发游洞的感慨D、简写由仆碑而产生的感想好文供参考!6/33E、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4、课文分析:A、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出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舍”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见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总结:“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词必须引申开去,会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给人居住的,故释为“筑舍定居”。这便是从词的位置以及词的关系来揣摩词的意义。因此,识词辨义要考察语言环境,不但在句中看,还要注意句与句的关系。前两段中用法相近的还有: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这便是词类活用)B、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1)第1节中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为后文作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据。)(2)第2节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好文供参考!7/33(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感。)(对比有:前洞后洞平旷幽深甚众已少、又少余所至浅好游者所至深还有见到奇景的欣喜与出洞的后悔相比。)(作用:为议论作铺垫。)C、课堂训练:归纳“名、曰、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二、三题。第二课时:1、导入新课;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2、思考,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3、诵读第三段: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及时进行提问和展开讨论。提问好文供参考!8/33①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②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因为已经“尽吾志”了。)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讨论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和?(至洞之深处。)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随之止。)好文供参考!9/33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有志。4、读析第4段:学生朗读,然后展开讨论。(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由此得出本段的结论:要深思慎取。5、略讲第五段:了解古人写游记结尾的写法和作用。6、总结扩展:中心思想。(这篇游记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好文供参考!10/33写作特色。(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心得交流。(各人用一句话说说自己学习本文后的感想)7、课堂练习: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结合练习“三”)。完成课后练习“一”。8、布置作业:课后练习“四”。课后背诵课文。板书设计:要力求体现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记叙记山(山→院→洞→碑)仆碑(1节)(1、2节)游洞(前洞→后洞)后洞(2节)议论怠出而悔有志、力、物(3节)(3、4节)漫灭谬传深思慎取(4节)因事见理、叙议结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结构严密、前后照应《游褒禅山记》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好文供参考!11/331.了解作者。学习结合语境揣摩语言。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课文。2.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二、过程和方法诵读、感悟、理解、背诵。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借鉴意义。重点、难点掌握词类活用。因事说理的游记——思想的深刻,艺术手法的独特。解决办法学生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只进行点拨、解难,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重视诵读,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人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并重点教读第三段,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学生活动发挥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课文。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揣摩语言,熟读成诵。好文供参考!12/33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补充注释①址:基址,指山脚。②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褒禅,慧褒禅师。③庐冢:庐,一说指慧褒生前住处(屋舍)。④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另一种解释是:唯独碑上刻的“花山”二字还可以认识。⑤今言“华”(huā)如“华(huá)实”之“华(huá)”者,盖音谬也:汉字最初只有“华(huā)”字,没有“花”字,后来有了“花”字,“华”“花”分家,“华”才读为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华”的古音而写的今字,所以如果是“华山”(按,这里不是五岳中的“华(huà)山”)的“华”,仍应读huā,而不应读“华(huá奢侈、虚浮)实”的huá。⑥莫能名者:另一种解释是,不能叫出真名的(指华山本名花山)。名,说出名称。好文供参考!13/33二、导入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任舒州通判时写了1篇游记《游褒禅山记》。我们从中来感受作者游褒禅山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情感。三、范读。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四、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五、结合课后练习,疏通文意,积累语言。1.词[乃]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良乃人,具告沛公(于是)于是

1 / 3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