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三种意识创造性使用高中语文教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运用三种意识创造性使用高中语文教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xx年版xx年修订)》指出:“教材编写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结合教材特点和实践探索,认为应充分运用三种意识,即课程意识、问题意识、整合意识,去创造性地使用高中语文教材,赋能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发挥教材的育人价值。一、课程意识:教材使用的核心思想01突出教材价值取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xx年版xx年修订)》强调高中语文课程要以核心素养为本,并把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体现了学生终极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教材是课程实施的具体形态和核心要素,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语文教材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涵盖课程性质、目标、结构、内容、学业等方面,关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综合素质培养的问题,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要求,体现多样化的学习任务,整合丰富的学习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创造性使用高中语文教材应站在课程的视角,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观照价值取向,审视教育对象,促进学生的发展。02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从课程视角看,教学内容体系具有开放性,可以与其他课程内容或资源互补、共融,形成系统的内容体系。以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教材编写呈现“单元主题—文本内容—学习提示”的体系特点,没有对文本的解读,也没有提供课后研讨问题和练习等对教学有指向性的内容,这就为教师“教什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必须遵循课程标准,在把握教材单元主题的前提下,把文本蕴含的学科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厚植学科学习的基础;找准学科核心素养的承载点,为培养学科核心素养能力张本;打通单元之间的壁垒,延伸单元主题,注意内容的关联性,构建单元主题教学系列化的内容体系。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认识演讲稿的特点以及写作的一般要求。文中突出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是一种劳动精神,是当今时代特别需要的一种劳动精神。教师可以关联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劳动主题单元,构建“创造、服务、奉献、科学探究”系列化的关于劳动主题的内容体系,让学生形成更完整、深刻的劳动观念。0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依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使用教材时要真正尊重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奠基。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把“学生如何学”置于“教师如何教”之上,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把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转化为自觉学习和探究的过程,进而内化成学科学习能力。其次,以任务群为切入点,明确不同学习任务群的特征、定位和功能,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成为解决任务群问题的主体。最后,以任务驱动为基本方式,把微专题学习、项目化学习等与教材蕴含的学科核心素养承载点融合起来,实现知识、能力与育人因素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二、问题意识:教材使用的关键思维01激发问题意识既然教材没有呈现编者的指引性问题,那么问题从哪里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以自主问题意识推动自主的深度阅读。教师则要通过有效的评价引导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一改“教师设问—学生思考—答问解疑”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标题与文本具体内容结合起来进行阅读,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令人惊喜的是,学生能很好地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如文章写的就是北平的秋,为什么非要说是故都的秋?文章描绘的秋景十分悲凉,作者为什么却偏偏喜欢?如果要突出故都,为什么却对故都的经典园林、宫殿等一字不提?等等。随后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适当点拨,通过鼓励式评价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02运用问题清单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后,师生一起构建基于教材的“问题共同体”,利用“问题清单”的方式进行导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自读问题清单,这个问题清单不限制数量和表达形式,但要强调基于教材内容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学生生成个人问题清单后,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形成小组存疑的共性问题清单,并以此作为课堂支架的一部分。此时,教师的任务就是聚焦这些“疑难杂症”,组织学生再讨论探究,依据反馈的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和能力。例如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时,指导学生先进行自主阅读,罗列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再组织小组讨论,并记录尚未理解的问题,最后梳理出共性问题清单。观察学生存疑的共性问题,发现问题1涉及文本的思路和主旨,问题2具有极强的辩证性,问题3是对教材的深度拓展延伸。对于问题1,主要从屠呦呦演讲的思路入手,引导学生梳理文章内在逻辑,最终归纳出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借青蒿素研究的成就阐明中医药对世界的影响,让学生体会思维的深刻性;对于问题2,结合人类还有很多未能征服的疾病的客观事实,让学生理解“青蒿素一大步”与“人类一小步”的关系,增强分析的思辨性,引导学生增强历史责任感;对于问题3,列举杨振宁、李政道、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生动例子,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三、整合意识:教材使用的基本策略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要突出整合的策略,从重整内容入手,打破读写的藩篱,贯通课堂内外,形成“大教材观”。01点面重组,发挥教材整体效能就教学而言,“点”侧重于深度,是处理教材文本的核心,要体现探究性、深刻性、批判性和思想性;“面”侧重于广度,强调处理教材文本的共性知识或技能,要突出基本的经验能力和理解思路。教师应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梳理清楚文本中“点”和“面”的内容层次、逻辑关系,从时空意识、能力要求、情境把握等方面重组“点”“面”的内容体系,构建更具深度的教学话语体系。以点带面,抓住教材中的核心素养点带动文本梯度教学,综合运用体验式、探究式、项目化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层进式发展。以面促点,通过拓宽语文知识面和提高综合能力,为学生探究核心素养点提供坚实的知识储备和广阔的思维视野。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教学为例,把关于词的一般知识、鉴赏词的通用技巧、文本的基本感情等作为“面”处理,把比较不同的词的风格作为“点”处理,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结合这三首词,谈谈如何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接着组织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阅读旁批,引导学生合作讨论、探究,最后得出区别两种风格的三个关键维度:意象、意境、情感。在此基础上,又出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再次进行风格比较,巩固“点”的深刻性思维。整个教学过程重组“点”“面”内容,既让学生掌握了共性的知识和技能,又实现了思维提升和审美鉴赏。02读写共融,激活教材内在基因强调读写共融是由教材编写的体系逻辑决定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打破了读与写之间的藩篱,在每个单元后提出结合单元教学的写作教学建议。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结合诗歌教学提倡进行诗歌写作训练,第二单元结合以劳动为主题的人物通讯要求进行记叙文写作训练,第三单元鼓励写文学短评等,这充分说明了读写共融既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也是其内在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首先要注重挖掘文本蕴含的写作特色、精巧的构思、精彩的文段、高超的艺术技巧、素材的巧妙运用等。在此基础上,创设写作应用情境,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迁移。以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这是一个关于“学习之道”的主题单元,选择了荀子、韩愈、鲁迅、毛泽东、黑塞等的文章,这些课文之间是跨时代、跨国界、跨文言和现代的。在丰富的文本形态背后,其实蕴含着一个写作艺术:议论文片段的写作技巧。在教学时选择《劝学》第二段、《师说》第二段、《反对党八股(节选)》第三段,利用群文的形态进行读写共建的尝试,探索这些文段共性的论证逻辑,最后提炼出“分论点—说理—举例—分析—结论”五步议论段写作技巧。03内外共构,丰富延伸教材资源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主题引领”的鲜明特征,这反映教材开发理念的变化: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篇走向群文,由指引走向创造。从课程的视角来看,教师应从课程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内外共构的方式有效整合教材资源。内外共构就是打破教材内容固有的呈现程式、教学顺序、时空界限等,打通语文课与生活的通道,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学习的需要,链接一些短视频课外资源,激发学生进行探究。还可以根据课堂中学生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挖掘、补充相应的课外资源,形成语文“圈子”等。实际上,语文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种话题、问题、拓展材料、学生成果等,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课程资源。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在教学中根据更全面了解人物的需要,链接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知识、视频资料,再辅以袁隆平在西南农学院求学时的影像资源,将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劳动精神浸润到学生的心中。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能够促进教师有效组织教学,关系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关系到立德树人功能的发挥,是教学中的基础性工程。运用三种意识创造性使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有利于形成系统使用教材的思维,优化教材使用,发挥教材效能,达成育人目标。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