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4篇)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资料,少熬夜!《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一篇】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的9个生字和相关词语,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通过观察字形特点、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中所蕴含的哲理。教学重难点1、学习通过观察字形特点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想“涟漪”、“心旷神怡”等词语意思。2、能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1、老师讲《战国策·燕策二》的故事,导入新课。2、板书课题,借助图片认识鹬和蚌,了解蚌的两种读音。3、指导书写“鹬”和“蚌”。齐读课题。二、运用推想,理解词语(一)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二)检查自学情况,抽生读课文片段,推想词语的意思。1、重点指导学生推想“涟漪”的意思,学习推想的方法。(1)看字形,初步推想“涟漪”和水有关。(2)联系上下文,推想“涟漪”在这段话中是形容河面上泛起的细小波纹。(3)带着理解读课文片段。2、运用学习的推想方法尝试推想“心旷神怡”、“无计可施”、“懊悔”等词语的意思。3、带着理解读课文相关片段。(三)读课文中的四字词语,为概括课文内容打基础。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用学过的方法推想词语意思。三、理清思路,概括内容出示学习要求: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1、学生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全班交流。概括关键词并板书。2、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词,完整简练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参考资料,少熬夜!3、结合课前的故事,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1、教师结合板书做总结,并提示下节课的学习内容。2、推荐阅读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二篇】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读会课文。2、能借助译文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和故事的大意。3、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教学重点:1、理解文言文的意思。2、感悟语言的寓意。教学难点:能联系实际感悟语言的寓意。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听说咱们四班的同学特别喜欢听故事,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历史故事: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国最强,它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一统天下。有一次,赵国与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十分生气,调兵遣将准备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急忙派遣当时著名的说客苏代,去出使赵国。到了赵国,苏代心平气和地给赵王讲了一个小故事,赵王听完,恍然大悟,立刻决定罢兵,并与燕国和好如初。同学们,一个小小的故事竟然能阻止一场即将要爆发的战争,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在他的著作《战国策》中记录了这个故事,同时它也被编进我们的语文教材。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寓言二则之鹬蚌相争》。请大家看看题目,注意“鹬”字的写法。(板书课题)二、解题。1、请大家齐读课题,注意读准字音。2、鹬和蚌分别为何物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请一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资料)3、在了解了鹬和蚌之后,我们再来读一遍课题吧!(生齐读)4、古人云:“为学患无疑。”围绕题目中的关键词“争”你又有哪些疑问呢?(生质疑,师评价。)5、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疑问走进这则寓言故事吧!(出示大屏幕全文)三、初读,读通:1请大家先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请一两名学生是读课文,引导正音。参考资料,少熬夜!4、看来我们都会读了,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吧!(生齐读)四、再读,读懂内容:1、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再读一读,用自己的办法理解生词,读懂句子。2、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3、文言文的词语的含义很多都是跟现代汉语不一样的,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字和词吗?4、在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相信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这个故事。那谁来用自己的话试着讲讲这个故事呢?5、基本情节讲清楚了,已经很难得了!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故事内容,编者想得很周到,为我们准备了译文。让我们对照译文再来理解一下文言文吧!同桌之间互相考一考。6、读懂了吗?那老师来考考大家?我读原文,你们读相应的译文,好吗?7、看来你们是真的读懂了!相信在译文的'帮助下,你们能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谁来试一下?8、故事内容读懂了,那么刚才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五、精读感悟寓意:1、那谁来说说故事的起因呢?2、一个用嘴啄,一个用壳夹,为了生存他们就争斗起来,那他们又是怎样争的呢?3、生回答,相机出示相关句子。4、鹬和蚌在相互钳制的同时还不忘斗嘴,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心里的暗战。听了它们的争论你有什么感受?出示大屏幕:想一想括号里可以填上那些语气词,然后带着这种语气跟同桌读一读。5、师:鹬紧紧地咬住蚌肉,而蚌呢也死死地箝住鹬嘴,它们谁也不肯放躲过对方,都一门心思要致对方于死地,这是一场生死之争,鹬曰(引读),蚌亦谓鹬曰(引读);时间就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它们俩都不放开对方,相持着,相持着,此时鹬气急败坏地说(学生接读)蚌亦针锋相对地说(学生接读)。6、鹬和蚌争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放过对方,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乘机板书“不肯相舍”)那么鹬蚌相争的结果又如何呢?7、生回答后说:鹬和蚌争了半天让谁获利了?这就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这个渔翁,不费吹灰之力就捡到了一只鹬和一只蚌,如果你是他,你会说些什么呢?8、渔翁乐了,我们的鹬和蚌却悲剧了——他们可能很快就会成为渔翁一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在被渔翁带回家的路上,他们的心情肯定不会平静,它们又会有一番什么样的对话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试着写一写,最好能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语气来!参考资料,少熬夜!9、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鹬和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下他们的肺腑之言吧!(请2、3名学生读一读)10、这场悲剧能避免吗?作为悲剧的目睹者,你又会对鹬和蚌说些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完成板书)11、对蚌和鹬来说这个故事绝对是个悲剧,但对燕赵两国来说却是个天大的福音。回到我们开头的故事,赵王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恍然大悟,那么他到底听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呢?(燕赵相争——秦国得利)如果只顾眼前的得失,那可就要吃大亏了!六、拓展1、其实,生活中也经常会发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情。你能说出一两个吗?2、师介绍:1934年,当国共两党争得不可开交时,日本帝国主义乘机侵占了我国的东三省。这就是“鹬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七、总结升华:同学们,在领会了这个故事的寓意之后,相信我们能把课文读得更加有味道了!(齐读)同学们,区区几十个字就避免了一场战争的爆发;短短一则寓言则让我们明白了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正是:“字字珠玑化干戈,句句精炼蕴真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也是寓言的魅力,这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请同学们课外阅读《战国策》的其他篇目。《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三篇】作者:郑梅转贴自:吴老师工作室点击数:651《鹬蚌相争》教学实录教学过程:一、谈话:学生做“快速抢答”游戏(猜出图上寓言故事的名字:(1)自相矛盾(告诉我们什么?)(2)掩耳盗铃(看谁能告诉我们它的道理。)(3)郑人买履(什么意思?这是我们刚刚学习过的。)生:告诉我们做事要动脑筋。师:这些道理你们都是从哪儿知道的?生:课文中。师:课文中的故事里。寓言就是通过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二、学习课文齐读课题:鹬蚌相争师:要注意“蚌”这个字怎么写,师板书“蚌”字,在田格中写,边写边讲要领。“第三横最长,要感谢谁给它留出了位置?”(生:虫)参考资料,少熬夜!师:你们想不想写一写?要注意“虫”字旁写在左边偏上的位置。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学生在作业纸上写“蚌”字。再读课题。试着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的意思。生:互相争执,谁也不让谁。师:你们见过鹬吗?(看图片)师:蚌生活在哪儿?生:生活在河里。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从课文中的“河蚌”一词。师:你们真聪明,能联系课文中的词语来理解。把课文读一读吧。学生自由读文。两个伙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师:谁能读一读?指名学生读文。生1读。(师打出课件全文。)生:“谁”字读成“谁”了。师:两个字音都可以。师:鹬和蚌相争,结果怎么样了?生:一起被鱼翁捉去了。(师板书:一起被捉)师:你有什么问题吗?生:它们俩为什么不放开?生:它们俩为什么一起被渔翁捉走了呢?师:你们都会用“为什么”来提问,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鹬和蚌是怎么争的,一起来标画下来吧!学生默读,标画有关句子。指名汇报。生: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一个渔夫走来了,就把他们一起捉去了。师:这是他们怎么争的语句吗?生:第一句是,第二句是结果。生:“你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你这鹬……”师:他找的是完整句吗?生:不是。师:画句要画完整,大家帮他补充出来。生:鹬生气了,说:“今天……”河蚌毫不示弱……活活地饿死。指名学生读。师:你从哪儿听出它们在争?生:从“今天”和“明天”听出来的。师:只是今天不放,明天不放吗?那后天呢?这是什么意思呀?——永远不放,直到对方被干死、饿死!指名再读一读。参考资料,少熬夜!自由地再读一读。师:谁有不同的读法吗?也能读出它们各不相让。生读。生评:她在每个“不”字那里读得重。师:你听出什么了?生:谁也不放开谁。师:谁都不服谁。(师板书:毫不示弱)生:我想再创造一种读法。(生读。强调“干死”和“饿死”)师:它们互相之间都想争出个什么来?生:用生命在争,非争出个你死我活来。师:(染红两个“活活”)自由读文。指名学生再读这句。指名学生和教师互相读。(师读鹬,生读蚌。)(很生动)师:两个伙伴演一演吧。学生小组练习。指名两人读一读。师:鹬和蚌太温柔了,它们争起来了吗?再指名读。师:它们俩谁赢了?生:鹬赢了。师:实际上它们都没赢,让我们来帮一帮蚌吧。齐读蚌的话,那位读鹬的同学再读鹬的话。师:你们怎么反映有些慢呀,人们鹬都读完半天了,你们才说。再来一遍。再齐读。师读一遍。(声轻)我像你们那样大声喊了吗?我读出它们互不相让了吗?可以选择短适合自己的声音,不一定要大声嚷。再试一试。师:谁能不用大声喊,就能读出它们互不相让来。指名二生表演。师:它们是在什么情况下争的呀?生:从第一句话中看出的。生:从第二句话中看出的。师染红课件前两句。师:它们相争时想到会被一起捉去吗?生:没有。师:你们想到了吗?生:没有。师:现在想到了吗?生:想到了。师:为什么呀?生:先要看看周围有什么情况再争。生:要随时警惕。参考资料,少熬夜!师:警惕什么?生:危险。师:什么样的危险。生:我候告诉它们一句话:退一步海阔天空。师:你真有一颗宽容的心,连汉字都懂得谦让,何况人呢?生:师:结果被第三个人得到好处了吧。那你想对他们说什么?生:如果师:如果它们要像同学们这样聪明,那就不会被捉走了。师:你知道这个故事从哪儿来的吗?生:战国策。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妈妈让我背过一本书,书上说的。师:书真是我们的好朋友的。师:想听听吗?(师伴着课件读这个故事。三个人物:赵王,大臣,苏代出谋。)(故事略)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寓言故事演变成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师:你怎么知道的?生:因为最后说……师:你真聪明。能从故事中就知道这一成语。师:这个成语还有其他说法呢,出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师:你们想把这个故事变成课本剧吗?小组排练。指名小组台前表演。组一。(只是分角色读,没有表演。已下课。)专家质疑:娄湘生:今天在这节课上,为什么让学生花了这么多时间让学生读。你为什么让学生反复读?郑梅:我是想让学生读出不同的层次,来感受到其中的寓意,在反复的读中来体会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而不仅仅是进行说理,语文课还是应该以“读”为主的。我今天设计的课件可能有些内容没有展示出来,我在想,假如今天学生读得不好,我该怎么办呢?我可以

1 / 1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